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一章 性心身各論《17》
2010/05/24 09:08:23瀏覽313|回應0|推薦2

王鳳儀性命哲學淺述以志著

 

 

 

三、身

  1、身為載道之具

  人身為父母所生,本為載道之具,人的一生,諸多工與使命,如盡倫立命,立功立德,全是由身來擔當,來完成。肉身雖然是幻假不常的,但人生的重大意義與價值,都是由他來體現。家庭中的各種不同角色,如父子、夫妻、兄弟之道等,都由身來實踐,社會上士農工商官各行各業,也是由身來充當。孔子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對於身體應該愛護,保持健康。然而很多人對肉體過份地愛護了,奔波勞碌,一生辛苦,完全是為了肉體的享受,甚至損公肥私,全部心靈為身所役,最後落得罪行累累,竟把原是載道之具的大好身軀變為罪惡的淵藪。

  為什麼造成這樣可悲的後果呢?其關鍵是把身與心的關係擺錯了,身心的位置顛倒了。本來身體應受天性和道心來統率,勤懇工作,生活儉樸,可做出很多有功於世,有德於人的事情。但在這個私心氾濫,物欲橫流的時代,有些人處處為這個肉體享樂做打算,費盡心機,拼搏一生,不僅毫無功業可言,且惡貫滿盈,墮落深淵,豈不枉此一生!

  況且肉體的享樂永無滿足之時,舊的欲望滿足了,又有新的欲望產生,人往往成為被欲望所操縱的木偶傀儡,奔波了一生,到生命結束時,仍是沒有滿足,竟而死不螟目。一輩子總是自己欺騙自己,多麼可笑!

  歷史上,為了民族利益,為了國家自強,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仁人志士,大有人在,他們為了正義,不惜犧牲肉體。這些人便是由於道心的昇華,正氣凜然,一才有了驚天地,泣鬼神,忘我捐軀的壯舉。正如孟子說的“所樂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意思是說,生命本是我所喜歡的,但是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喜歡的,所以不苟且偷生;死亡本是我所厭惡的,但是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所以有的禍害我不跺避。換言之,即舍去了身軀而保全了永不損滅的天性天命;絕不可捨棄天性天命而保全身軀。

  2、習性是人身墮落之源

  人的身體本無善惡之分,人之所以不能上達,其最大的困擾便是習性,貪圖吃喝享受、淫賭吸毒等等。縱欲任性,耗神散靈,毀身敗德,終於葬送了自己的一生,成為罪孽之身了。所以欲自拔自救,必須和各種不良習性一刀兩斷。如果任著習性發展下去,為官的必墮為貪官污吏,腐化墮落,終於難免身敗名裂。如果是富人,一旦被習性纏身,便灌餡越深,終於難免落得妻離子散,家敗人亡。這不都是“享受第一”所帶來的悲慘的下場嗎!

  鳳儀先生說:“身子是個受罪的東西,人偏要看重了它,不但活著愛護它,死後還用金玉殉葬。為了保存他的身體,終於鬧成挖墳盜墓等事.真是多麼愚呀!”

  3、身體健康來自心靈健康

  人們都知道健康的身體,是一切成就的主要資本,一旦失去健康,恐怕一切希望都成為泡影了。那麼怎麼能永葆身體健康呢?首先必須精神健康,即心性健康。須知欲望越多的人,失望也越多,因為他滿足不了的事情必然多,隨之而來的苦惱,也當然就多了。因而怨天尤人,生氣上火,天長日久,必然生病,身體怎能不失去健康呢?這說明心靈不健康,便可給各種疾病開了方便之門。所以在鍛煉身體的同時,更要在日常生活中鍛煉心靈。這樣才是可靠的養生之術,全面的健身之道。

  性、心、身三界是有機聯結的統一體,鳳儀先生說:“人非三界不能生。身為物根,心為命根,性為德根。”運行起來,彼此依存,相互制約,不能分割。不過在運用時,有主次輕重之分。三界中性的分量最重“天地有壞。我性無壞。”它是萬有妙用的本源,心()的分量次之,身是胎生之物,時間暫短,分量是最輕的。所以先生在其性命學說中,突出“化性”(化除氣稟性)二字,但氣稟性的根在心?。貪心不止,不能化性。所以三界的修養是要同步進行的。

  三界與三教的精神是一致的。先生說:“三教也就是三界,儒教由立命上起,道教由煉身上起,佛教由養性上起。”性心身實為三位一體。

  佛家說:“人身難得”。意思是說,要珍惜做人的這一次生命,人身雖然是虛幻不實的,但在人生不滿百的暫短一生中,要充分發揮身的作用,以完成肩負的許多責任與義務,最終達到盡性立命,了脫生死的目的。所以鳳儀先生說:“人有個身子,不過是借著他去鍛煉個人的性命。使大會合。”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060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