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一章 性心身各論《16》
2010/05/21 23:09:00瀏覽351|回應0|推薦2

王鳳儀性命哲學淺述以志著 

(1)    平常心 

  佛家有一句名言,叫作『平常心是道』。普通人原以為道是神奇高遠,玄奧莫測,可望而不可及,只能供少數高人研究探討,修煉心性,成仙成佛的。其實,恰恰與此相反,道是至平至常的,就在日用生活之中。道是真理,真理是最平實的,是普遍存在的,絕不是追求神秘,神秘絕不是真理。道不是向外求的,只有『反求諸己』才是道。所以古人說:『道不遠人』,『道在邇而求諸遠』。人離開自身,而想要向外邊去求個什麼神秘的東西,那便是妄求,結果只能誤了自己。 

  平常心是心之常態,如果失去常態,就不合道了。比如一名射擊手,在平日練習打靶時,幾乎百發百中,但一到競賽場上,就射中率明顯下降,很不理想了。什麼道理呢?就是他在競賽時,失去平常心了,有顧慮、有負擔了,所以手就不聽從支配了。又如,有的學生平日考試成績優秀,總是名列前茅,然而到升學考試時,卻成績突然下降,令人非常失望。究其原因,也和打靶的道理一樣,失去平常心了。 

  真理的根紮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鳳儀先生說:『道在平常。飲食起居都是道』。真理在最平凡之間,要在日用平常的瑣事中來體現真理。比如吃飯睡覺是最平常的事,吃飯能定時定量,無好歹之挑剔,睡覺神清夢穩,無夢魔之困擾,這就很有道了。欲保持平常心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常人在富貴利達時,和窮困潦倒時,心態是截然相反的,整個心靈完全被外境所轉,這時,平常心不見了。若能在這種『不平常』的時候,還能保有平常心,其精神境界是很了不起的了,未下過很深修養功夫的人,是做不到的。所以必去掉執著心,才能保持平常心。有兩句古詩寫的好:『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寒潭水無痕。』竹子被風吹動,竹影掃著臺階,但臺階上的灰塵並未移動;月亮照在水裏,穿過潭水,而潭水並無波痕。不管外界的事情如何變化,內心不為之動搖,不論自己做了多麼大的好事,立了多麼大的功勞,也不自以為是做好事,而認為完全是本分內應做的,仍保持平常心,這就是道心了。 

  永不失掉平常心的人,便『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遇到好事是鼓舞我;遇到壞事是鍛煉我。正如宋哲學家張載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這是多麼寬闊的胸襟啊!不僅對富貴貧賤看得那麼平常,而且對生死都看得那麼淡泊! 

  真正保持平常心的人,在順境中不被迷惑,不失操守;處逆境時,不頹靡,不消沉。如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時,被困于陳蔡,斷糧數日,而孔子仍弦歌不輟,坦蕩自如。這不能不說是平常心的崇高體現了。 

(2)    無心 

  一位青年人,途中看見一個兒童在池邊玩耍,突然落水,情況萬分危急,青年人便奮不顧身地跳下水去,救出了兒童。當時,這位青年事先並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只是是一心救命,這種心理與行為是純善的,無私心的。但事後,他想到被救者家屬應該給予酬謝。並希望眾人知道他見義勇為的善行。殊不知,這時,他已經由毫無自私的純善行為,降為有施恩求報之心的庸俗品格了。先生稱他開始那種純善心理為『先天心』,後來有施恩求報的心理為『後天心』。前者可稱『無心』,後者便是『有心』(私心)了。 

  做好事的人,從他心理活動來看,可分為幾個不同層次: 

  有的人做好事的目的是為了得到眾人的好評,取得榮譽或個人利益。如果得不到時,就後悔,以為當初不該做那種好事。這是善行中的最低層次者。有的人做了好事,雖然也希望取得人們的讚譽,但沒得到時並不後悔,這種人屬於中層次。有的人做了好事,並沒有求好名與報酬的想法,只是做對於眾人有益的事,感到心安理得,這是『為善最樂』者屬於高層次。至於那種雖然做了好事,而自己並未感到是在做好事,而以為是分內所當為,這純屬『無心』的為善,乃是最高層次。這種最高層次,非有相當高的修養水平,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精神境界。對他來說,什麼榮辱得失,都不足以動搖他的心,因為他已達到『無心』了。 

  老子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意思是說,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所以才有德。他的德是無心的流露,一任自然,沒有表現在形式上的德。佛家講『佈施』要做到『三輪體空』,首先,不要有我做佈施的心;其次,不要存有一個受施者的心;第三,所佈施的東西,不論是金錢或物質,心裏不要有這個相,是謂三輪體空。這便是『無心』佈施,是毫無雜質的純善,已達到了道心的最高層次。 

  道心源於天性。上述十六種道心的表現,並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彼此依存的。道心與人心之間,是消長進退的關係。並不是人心死掉了道心才生,而是誰統率誰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人心為主,私欲氾濫時,則道心消退,必然出現損人利己,以私害公的不道德行為。這是人心占了上風,道心不得抬頭的結果。反之,如果道心當家做主,則人心自然消退。在行為上,必然表現為公字當頭、捨己為人的道德風格。所以道心與人心的彼此消長進退,決定每個人的生命性質。古人有一詩,對『心』字的巨大作用說得非常好。『三點如星布,彎勾似月牙,披毛從此起,作佛也由他。』說明心在人的整個生命中,其意義是何等重大。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05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