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一章 性心身各論《15》
2010/05/18 13:49:11瀏覽339|回應0|推薦1

王鳳儀性命哲學淺述以志著 

  (13)來應去靜 

  在紛繁複雜與矛盾重重的現實生活中,能夠做到動中取靜,心身平衡,是不太容易的,但它確是祛病健身的最重要的途徑。細心體察一下,人們的意念卻沒有休止的時候,此伏彼起,紛紜雜亂,使你想清靜也清靜不下來。什麼金錢利祿,榮辱得失,兒女情長,飲食男女等等,所有私心雜念,污染著整個心靈。總起來看,不外情牽物累,喜怒哀樂的困擾,使你終日不得寧靜,那些形形色色的念頭趕又趕不跑,像走馬燈似的在腦子裏團團轉,使人們的心身,一刻也難以靜得下來。 

  那麼要想徹底解決問題,排除這些干擾,從哪里下手呢?首先必須找到它的根源——『私』。字。私心越重,欲望越強,則千方百計地要滿足欲望,從而雜念叢生,佔領整個靈魂。如此,心靈怎會得安寧?人和物(包括名利)的關係就是這樣,你佔有它,它就必然佔有你,你所佔有的越多,則它佔有你的也越多,你的心裏就越發沉重。比如,你擁有一台汽車,你就必須為汽車服務,要為它準備汽油,要經常的加意保養。                                              

                       

以此類推,你的財產越多,你就越操心,你就完全被物佔有,為物所役了,因而壓在你心靈上的擔子必然越重。『既得之,患失之。』日夜為此憂思苦慮,你的心永遠不會靜下來。這不正是為了虛幻不實的假相而把真實的靈性污染傷害了嗎!然而,對私心雜念用單純控制的方法不行,那是搬石壓草,一旦時機到了,氣候適合,它必然故態復萌,只有用『釜底抽薪』的辦法,才能徹底解決問題。那麼怎樣『抽薪』呢?首先要把人和物的關係擺正,什麼是真,什麼是假,要研究明白。不可以假當真,更不可以假害真。真能做到看得開,放得下,消除私心,則雜念自然就少了,心才會有靜的可能。所謂『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就是這個意思。 

  事情來了,應該怎麼辦就怎麼辦,事情過去了,就自然地輕鬆放下,私心不再作主,『事來則應,事去則靜。』無念則已,有念則必須合道,這就叫做道心常存。 

14)常樂心 

  快樂與幸福是人所共求的。人們的希望實現了就快樂,沒實現就苦惱;欲望滿足了就高興,沒滿足就消沉。然而希望實現了,欲望滿足了,是否就永遠快樂了呢,.這就不見得了。往往在快樂之後緊跟著的便是苦惱。比如做生意的賺錢了就快樂,賠錢了就苦惱。有權的人得勢時就快樂,失勢時就苦惱;親朋好友歡聚時快樂,離別時就苦惱;情人戀愛時歡樂,失戀了就苦惱,如此等等。這些內心的苦惱與快樂,都是受外界的擺佈,順則樂,逆則苦,好則樂,歹則苦。苦樂不能自主,全靠外界的賜與,所以其快樂是短暫的、被動的。因而他的幸福是靠不住,非常脆弱,經不起風吹浪打的。只因他的樂不是真樂,所以不可能保持常樂,而真樂是不隨環境轉變的,並且由於樂可以排除陰氣、病氣,永葆心身健康。 

那麼真樂是怎樣取得呢?真樂發自內心,源於自性,是不受外界播弄的。真樂是好也樂,歹也樂;順也樂,逆也樂;富也樂,貧也樂。如孔子讚美他的學生顏回說:『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又如苦修行的僧人和道士,常常是『孤身萬里游』,照樣常樂無憂。他們為什麼能保持那種常樂呢?因為他們的樂是不假外求的,而是發自性中的樂,是道中之樂,他們看破榮華富貴、名利地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把道德修養、提高精神境界放在首位,少欲知足,胸懷坦蕩,沒有那麼多沉重家產的拖累,更無情枷愛鎖的牽纏,『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精神上的財富豐足了,心性中自然輕安明淨,常樂在心。先生為了興辦女學,勸化世人,乞討訪道,歷盡艱苦,仍然不失常樂,他的樂才是真樂。所以難也樂,苦也樂,他認為正是通過苦難來鍛煉自己,考驗自己,提高自己,其樂是自我充實之樂。由此看來,唯有不是從感官(眼耳鼻舌身)得來,而是向自性中追求的快樂,才是最究竟的快樂。 

  人在為大眾做了一件好事時,發自內心的樂,其樂無比,所以古人說:『為善最樂』。比起用卑鄙手段巧取豪奪,那種見不得人的樂,其區別之大,不是非常明顯的嗎!.古人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因為內心『坦蕩蕩』,所以才能常樂無憂。常樂正是道心不失的反映,是正氣充盈的結果。有道心自然能常樂,常樂才能涵養道心。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04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