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一章 性心身各論《14》
2010/05/12 16:50:23瀏覽265|回應0|推薦1

王鳳儀性命哲學淺述以志著 

(1)    感恩心 

  孝道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傳統的美德。為什麼孝子最受群眾的稱讚和尊敬呢?因為父母對兒女的養育之恩是最大的。從小受到父母的生養培育、無微不至的關懷,一直到長大成人,父母投入到兒女身上的全心全意之情,是無以復加的。為了報答父母之恩,所以兒女要自覺地孝敬父母,其中被稱譽為孝子的,便是報恩的楷模。與此相反,不孝敬父母,甚至虐待父母者,被稱為忤逆,被眾人所睡棄,所鄙視,為國法所不容,因為他忘恩負義,嚴重地違背了倫理要求,被視為最不道德的人。看來,中國人是非常重視感恩報恩的。 

  除了父母恩之外,我們還要時時刻刻存多方面的感恩心,要感國家保護之恩,要感古今師表教育之恩,要感廣大勞動人民之恩。農民種地我們才得飯吃,工人織布我們才得衣穿,軍人保衛國防,我們才得安居樂業,如此等等。總之,我們的衣食住行以及所有的物質和精神上的享受,無一不是勞動者的賜與。所以要處處感恩,時時感恩。常存感恩心,則怨天尤人的念頭自然消除了。常存感恩心,便產生和暖之陽氣;常有怨尤心,便產生陰氣。陽氣使人心身健康,陰氣使人易患疾病。心理健康,身體自然健康。感恩可促使人更好地為大眾服務,感恩可提高人的品德,感恩可使人常在幸福之中。你對誰感恩,則你的情志自然與誰融通,產生暖流。假如一個人常懷不滿之心,不時地發牢騷,則必然人際關係齟齬,心身俱病,幸福何來! 

(2)    平等心 

  一提起平等二字,人們往往是要求人群、社會、國家處處實現平等,或單純要求別人應有平等心,貧富貴賤都一視同仁。然而自己卻不肯運用平等心來對待別人,如對有權勢有地位的人一種看法,對貧苦的勞動者則用另一種看法,正如俗語說的『看人下菜碟』。尤其對權貴者,餡媚奉承,對那些於己無用或地位低下的人,則不屑一顧,俗稱這種人為『勢利眼』。這乃是常見的不平等心的表現。從現實來看不這樣做,就要吃虧,但卻有些行止高潔,超塵拔俗的人,他們不為眼前利害得失所迷惑,即所謂『君子喻于義』的仁人志士,他們能真正地以平等心待人。 

  在歷史上如唐代趙州的從諗禪師,有一天趙王來拜訪他,走到他的床前,他仍不起床,然而,後來趙王手下的將軍來看望他,他卻走到門外去迎接。這說明了從論禪師並未因為趙王的身份高貴而卑躬屈節,也未因他手下的將軍身份低而輕視。他當時採用什麼態度接待,是根據自一己的身體條件和具體環境而決定的。又如南北朝時代的梁武帝篤信佛教,接見印度來的達摩大師時,問道:『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寫佛經、弘揚佛法,到底有沒有功德?』達摩並未考慮他是帝王,竟率直的說:『沒有功德,只是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看來雖有,實在沒有』(只是有為法),說的梁武帝十分掃興,話不投機,達摩大師便徑去洛陽嵩山少林寺了。上述兩例,充分說明佛門高僧的不卑不亢,真正以平等心待人的高尚風格。 

  孔子讚美他的學生子路說:『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歟。』(仲由字子路)子路並未認為自己穿著破舊衣服而自卑,也未覺得在常人眼中的權貴人物了不起,都是以平等心看待他們。 

  人類原有的真心都是平等的,只因私心滋長,為了個人的利害得失,有了分別,便失去了平等心。佛的大慈大悲,普度眾生,並說眾生本具佛性。孔子的『有教無類』主張人人皆可為聖為賢;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鳳儀先生說:『心要平。』即是說遇佛與佛平,遇神與神平,遇人與人平,遇物與物平。這都是平等心的全體大用。所以平等心是道心,是本有的真心。 

(3)    誠信心 

  誠是中國儒家傳統思想的重要內容。儒家經典《中庸》說:『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又說:『至誠無息。』誠就是情感與理智的高度統一。為了追求真理,體驗真理,而全心身地投入,貫徹始終,所以才能取得成就。如果缺乏一個誠字,什麼理想,什麼事業,都不可能成功。無論求學問,創事業,或發明創造,都要有個誠勁作為動力,尤其正心修身,敦品立德,更要以誠作為基石,所以說:『誠之為貴。』並且要永無間斷,遇到任何艱難挫折,都要堅持到底,『至誠無息』,否則,便是『不誠無物』,化為泡影了。 

  信和誠是相通的,常把這二字合起來用,如『誠信』。有信心就必須有誠心。為了實現某種高尚的理想,必須具有高度的信心,信念愈堅,則所產生的力量愈強。如果對某一理想,或某一宗教半信半疑三心二意,就不會有強大的動力,這就等於先天不足,必然半途而廢。 

  信是一切倫理道德的根本。先生說:『信在五行中屬土,萬物土中生。』信可以和許多表述德行的字眼連起來用,如信義、信實、信任、信用、信仰、忠信、智信、信守、信譽、信誓等等。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佛家說:『信為道源功德母。』在社會上,為人處事,信字尤為重要,不講信義的人,是立不住腳的。在信仰上,必須信而實,信而不實,等於不信,所以『信實』是信的關鍵。宗教稱踏踏實實的信仰為『信德』。如果不信,不管怎樣確鑿的真理,在你身上也不會起作用,因為你閉著『開關』,再好的資訊,再美妙的節目,你也收不來。所說的『信則靈』就是這個意思。然而,學道的人,信又必須誠,信而不誠,就是底氣不足,終難成功。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026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