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一章 性心身各論《13》
2010/05/07 07:27:37瀏覽266|回應0|推薦1

王鳳儀性命哲學淺述以志著 

(1)    愛心 

  愛心是道德的源泉。孔子說:『仁者愛人』。『仁』是孔子全部學說的核心,愛是一切倫理道德之所由出。父母愛子女,子女愛父母,兄弟之愛,姐妹之愛,夫妻之愛等等,家庭的天倫之樂,溫馨與幸福,無不是從愛心產生的。由近及遠,由於愛自己的父母,推而至於愛他人的父母;由於愛自己的子女,推而至於愛他人的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擴充起來,愛同胞,愛所有的人,他人的痛苦,便是我的痛苦,他人的災難,便是我的災難。正如古人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語),這便是由於一般的愛人而昇華為聖佛的慈悲了。 

  愛心又是一切力量的源頭。比如一個女人在未做母親之前,膽量是很小的,但有了小孩之後,為了保護孩子,便可與猛獸搏鬥,迸發出不可思議的勇氣。一位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人,可不辭辛苦,廢寢忘食地工作。孔子為愛道德,重學問,培育人材,推行仁政,奮鬥不息,竟致『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耶穌為愛世人,救世人,不惜犧牲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鳳儀先生為了拯救廣大女子出苦得樂,倡辦女子義學,奔波數十年,歷盡千辛萬苦。他們的動力是什麼呢?無不是大愛力的驅使。由此看來,不論從事什麼工作,缺乏愛心,不能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便等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斷難有所成就。尤其是在人與人的關係中,如果沒有愛心做為紐帶,不論家庭、群體、社會,其現狀與後果都是不堪設想的。 

  『愛』是『仁』字的大用,是生命的原動力,所以說『仁者愛人』。《易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說:『生生之謂易』。而『仁』即是生機之所在。所以仁與愛同出而異名,在人之元性中,乃是最根本的東西,是成聖成佛的總根。即使在植物界,『仁』也是其生命繁殖、發展和延續的根本生機。如桃的果核中有桃仁,杏的果核中有杏仁,瓜籽?有個瓜子仁,類似等等,都是反映了生生不息的機理,突出一個『仁』字。在此,也可以看出古人用字之妙。 

  我們常把仁和愛連在一起用,稱作『仁愛』。人要保養這個自性中的生生不息之機,就必須培育發展這個『仁』-愛心。愛的反面即是殺。所以佛家提倡不殺生,其中一個最根本的原因,乃是戒殺,可以不傷害人類自性中的『仁』。如把仁字擴而充之,即是佛的大慈大悲,也正是體現了愛的昇華和愛的究竟。 

(2)    公德心 

  一個家庭,一個群體,一個社會,如果每個人都只想著自己的利益,誰也不關心整體,那麼這個家庭、群體、社會,就快要衰敗了。從長遠來看,個人和整體的利益是一致的。比如一條載滿旅客的船,船底漏水了,有沉沒的危險。這時,旅客們都驚慌失措,卻緊張的保護自己的一點東西,誰也不急於想辦法堵塞船底下的漏洞,不多時,恐怕這個船上的旅客都要隨著船隻一塊沉沒在水底了。很明顯,旅客們都缺乏公德心,才造成這樣慘痛的後果,這有力地說明,在群體?,公德心是何等重要! 

  一個群體,人人我字當頭,個個私心氾濫,這是極為可怕的現象,因為個體已經失去可依靠的總體的生命力了,所以危在旦夕。只有人人都有公德心,群體才會興旺發達,個人的生存才有保障,同時,人們的精神境界,也自然不斷地提高。如此,大家才會有真正的幸福。 

  然而,在人們私欲橫流,自私自利之心已根深蒂固的時候,才想改變現狀,樹立公德心,為時已晚了。所以必須從幼年時,即開始培養教育,使其道心逐步成長,人人自覺地發揚為公的風格,明確人群社會是個人的集合體,而個人是全社會的一份子,懂得人生的意義,不應該專為個人的享受著想,必須為整體謀幸福。大家都得到幸福,個人的幸福也就在其中了。 

(3)    寬容心 

  能否容人,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大胸襟的主要尺度之一。很難設想一個鼠肚雞腸的人,能幹出一番大事業來。常言說,有多大的度量辦多大的事,確實如此。翻開歷史,看那些樹奇功、建偉業的人物,都有度量大如海的胸懷,為何這樣講呢?看看那些志大而量小的人,正好像很細的旗杆,雖然很高,但經不起狂風的摧毀。這說明既然高,就必須有相應的粗,這個粗,就意味著有遠大抱負的人必須具有寬大的容量。所以寬容心是有大成就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寬宏的度量同時也是修道成德的主要內容。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林則徐語),是極贊寬容之美,容量是為人處世的高尚品格。從家庭來說,如果彼此不能相容,斤斤計較,則很難和睦。從一個團體來講,領導對下屬人員吹毛求疵,求全責備,缺乏愛心,必然挫傷大家的積極性,到頭來免不了人心渙散,分崩離析。從一個興旺發達的大群體來看,做為首腦者,其度量之大,自不待言。 

  究其實質,寬容心與愛心是分不開的,無愛心的寬容,其內心是不可能寬舒的!表面上容過去了,而心情卻抑鬱寡歡,則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在愛心基礎上的寬容,並能理解對方,才可使人心悅誠服。這樣不僅能團結眾人,更能起到教育和感化的作用。在人我之間的關係上,如果勉強容忍,而不能在心?融化,待超過了容忍的限度時,很可能暴發出來,否則便積郁成疾。所以容忍的關鍵是『容而能化』,不留任何忌恨與陰影。突出一個『化』字,才能涵養德性,提升精神境界。寺廟?彌勒菩薩像兩旁的聯語說得好:『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這正是對寬容大度的極高讚美與歌頌。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40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