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一章 性心身各論《6》
2010/04/15 19:29:52瀏覽309|回應0|推薦3

王鳳儀性命哲學淺述以志著

  ﹝一﹞人心       

                              

  修心的關鍵是要改變人心,淨化人心,常存道心。但首先必須認識人心及其嚴重的危害性,人心一旦膨脹起來,便是財富越多越好,地位越高越好,權勢越大越好,享受越豐盛越好。總之,天下所有的好事,我都俱備才好。為了達到此目的,竟而不擇手段,且永無滿足之日。殊不知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其後果沒有不以惡貫滿盈、身敗名裂而告終的。

  人心活動,出沒無常,不易把握。在此,僅就其常見者,略做剖析。

  (1)    貪心        

             

  貪是“人心”諸多表現之首。人們對金錢正確的取得和使用,可以給生活帶來很大的方便和快樂。但往往受貪心的牽引,終生奔波,無有已時。尤其是那些由於分外之貪求,不知有多少人陷入深淵而不能自拔。貪的物件,無非是財色名利,權勢地位,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多的享樂,更大的幸福。但到頭來,往往是事與願違,適得其反。因為他不知道,物質生活越豐足,往往是精神生活越空虛,而物質再豐足,也彌補不了精神上的空虛。何況一個人無論多麼富有,他所能享受到的東西,畢竟是有限的。常言說:『家有千頃良田,夜眠不過八尺』。     

  人們為了金錢,疲於奔命,絞盡腦汁,但發了大財後,卻背上了極為沉重的包袱,日夜憂慮。為了如何能保住這些財富不受損失,更要加倍費盡心計。況且富有了之後,對子女溺愛,嬌生慣養,使之依賴成性,正是貽害後代。一旦人們在金錢欲望氾濫之時,欲火燃燒,為了獵取更多的財富,不擇手段,就會像飛蛾撲火般的自取滅亡。因此在發財之後,仍能于財富之中尋出真正樂趣的人很少,孔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確有道理。

  金錢和色情原是一丘之貉,二者常常是相伴而行的,有的人以為有了金錢便有了一切,殊不知金錢不是決定人們幸福的唯一因素。金錢雖然可能攫取美色,但買不到純潔的心靈。歷史上由於金錢美女給人們帶來禍患的事例,不勝枚舉。

  貪得無厭,不僅造成道德品格墮落,並且最後無不釀成可悲的下場。所以先生說:『貪就虧天理債』,經常教人們去掉貪心。佛家更把『貪』列入『三毒』(貪、嗔、癡)之首。

  (2)    私心                

                          

  私心是後天心』的核心,一切以我為中心,遇事先為自己打算,看看是否于我有利,是否有便宜;佔便宜就樂,沒占著便宜就不高興。如果吃虧了,就要生怨恨心。私心是豢養一切後天心的巢穴。是所有煩惱與痛苦的根源。一旦個人利益受侵犯,自尊心受傷害,便立刻產生敵對心理,嚴重時便採取報復行動,往往造成不幸的後果,常言說:自私之心,人皆有之。但私心之氾濫,超越一定規範,侵犯了他人的利益時,就要引起對方的反感,甚而鬧起糾紛。反過來,如果遇事多為他人著想,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便是儒家的『恕』道了。

   私心越大,則苦惱越多,為何這樣講呢?私心大的人,他的貪欲也必然多,那麼滿足不了的欲望,當然也要多,當著一個欲望達不到時,就很不愉快,何況更多欲望不能滿足時,不就苦惱重重了嗎?而且被私欲牽著鼻子走的人,永無滿足之時;舊的欲望滿足了,新的欲望又產生,欲望是無底深洞。既然私欲永無滿足,則他的苦惱便永無盡期。這正是自己欺騙自己。所以常言說,欲壑難填,就是這個道理。多數人把金錢看得太重,殊不知他佔有了金錢,而金錢卻佔有了他的靈魂(全部精神為金錢所役)。如果財迷心竅,竟而失去理智,貪贓枉法,偷盜搶劫,圖財害命,結果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落入法網,甚至丟掉了生命。

  有人說,人類正因為有欲望,才能不斷的進步,才有科學的發展,這話誠言之有理,完全正確。然而那些私欲氾濫,作惡多端的人與造福人類的科學家,豈能同日而語?

  (3)    妄心               

  胡亂的想法,荒謬的打算為妄心。它的建立既無可靠的真實基礎,又不能從現實出發,隨意所為,不僅不能實現自己的意願,且使心緒不寧,竟而精神恍惚,徒增煩惱。有時妄念是無意中產生的,來無影去無蹤,是修心養性者的極大障礙。但也有的妄心,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表現了個人的狂妄自大,想入非非,往往結果一場空,這種人的思想活動,乃是私心膨脹的又一個側面。由於榮華富貴名利地位之心牽引,常常把人們拉入絕境,理想幻滅,希望落空,自信心崩潰了,跌入深淵,這便是他一開始就不能充分認識自己,而輕舉妄動的結果。其實,財富、名利、地位都不可能永駐,都不是人生意義與價值的所在,而是些虛妄外在之物。人們由於追求它們生起的妄念,污染了自己的本性,造下了罪業。

  那麼又如何對治妄心呢?一是充分認識自己,正確認清現實,不可跟著個人的私心妄念盲目奔馳。另有一種高層次對治妄心的途徑,便是『見利思義』、『唯義所在』。只要是在道義上應該做的,不問利害得失,要勇往直前,只管耕耘,不問收穫;如果于道義上良心上說不過去,雖然前面是一項難得的財寶,唾手可得,但也絕不動心,這便是道心做主,妄心讓位。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3946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