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一章 性心身各論 《5》
2010/04/13 19:20:45瀏覽1523|回應0|推薦1

王鳳儀性命哲學淺述以志著

二、

  心是三界性身的樞紐,又是陰陽交關處,一念為善,便可上達為聖為賢,一念為惡,便可下達為妖為孽,聖賢與妖孽,都是由心來作主。心對人一生的行止作為,起著決定作用。心在佛家泛指一切精神現象,作為一切精神現象的總稱,故曰:『一切唯心造』。儒家把心作為道德修養的關鍵,故曰:『正心修身』,『存心養性』。不論宗教哲學或道德倫理,都把心擺在生命中極為重要的位置。

  心如此重要,那麼心的來源怎樣呢?先生說:『地賦以命曰心』。人的出生離不開陰陽,天為陽,地為陰,人受陰陽之氣以成形。天賦以性,每個人都是出生在一定的環境中,此環境可理解為『地』。地賦以命。人不可能脫離環境而生存,環境便決定了人的命,『命者名也』。(詳見《性命界說》)

  先生說:『除了自己以外,周圍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命』。人的生存是脫離不了人和物以及環境的。出生在此環境,即有此『命』,便開始形成了在這個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儘管他自己不懂),如當兒子、女兒、弟弟、妹妹、孫子……(都離不開環境)。故曰:『地賦以命』。人『對境生心』環境千差萬別,人的心理活動也必然千差萬別。佛家講『心本無生,因境有』,境不同,心理意念也必然不同,這便是『命曰心』。例如有了妻子才當丈夫,便有丈夫的心理活動,就應心存丈夫之道;有了孩子,才當父母,便產生父母的心理活動,同時就應心存為父母之道。又如從來沒看見過白色的人,他便不清楚什麼是白色,從來沒聞過香味的人,他便不清楚什麼是香味。由於看過白色,聞過香味,才產生白色香味的意識,即『對境生心』。當然,心又能反作用於『境』,可以改變環境,改造命運。

  從前西方有一個王子,剛一出生,父親的王權便被推翻了。新的政權把這個小王子關閉到一個與外界長期隔絕的小屋子裏,只是給他留一條活命,待到十六、七歲時,放他出來,他便什麼也不懂,連話都不會說,成了一個白癡。這就是因為他面對的環境,只是一個小黑屋,根本沒具備能使他的『心』成熟起來的環境與條件。又如印度發現的狼孩,毫無人的意識,這都充分地證明了『對境生心』的道理。明乎此,則『地賦以命曰心』的問題,便很好理解了,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地府賦以命曰心』。

  有人要問,那個小王子從小就沒受到後天惡習的染汙,他的心不是非常純淨善良的嗎?其實並非如此,他已失去原本真心的智慧,乃是長期處於蒙昧無知的渾噩狀態,而人的原本真心是經過長期打磨修煉淨化的結果。

  上述內容,只是對“地賦以命曰心”的淺層解釋,如深入地探討,則必然涉及到宿世業力與因果等道理,人的投生都是受業力的牽引,所謂業力的牽引,並非有外力驅使,而是自己宿世的心理行為形成的業力所決定。『命曰心』,命是由人的宿業所決定的,如果只言『命』而不講『心』,則命便成為固定的了。然而心是變化的,是自主的,是陰陽交關處,可善可惡,可上可下,是靈活的,所以命也是可變的,是可以自主的。

  心與性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宗教也好,哲學也好,談到人的精神修養如何提高境界時,都離不開心和性。儒家講存心養性,佛家講明心見性,道家講修心煉性。佛家說心性不二,在應用時,往往心性二字通用。所以有人把性比作水,叫做真如本性,也叫自性,把心比如波,即是心念、妄心、貪心以及印象、感受、思維等心理現象。水和波一靜一動,不二不一,但其作用並不相同,心是幻生幻滅隨緣而變的東西,是對境生起來的心念和思想。用這個心,可以為善,可以為惡,可用以成聖成佛,亦可用以為妖為魔,可用來成就事業,亦可以此受盡羈絆。那麼性呢,雖然摸不著,看不見,卻是心的動力與能量的源泉,是生命的根本。

  儒家講盡心、知性、知天,明確了性源於天,人天合一的哲理。孔子說:『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歟』。說明了心這個東西,是不好駕馭的。常言說:『心猿意馬,易放難收』。故修身必須首先從心上下功夫。人一生的境遇不同,有時可以改變,也有時很難改變;但為善為惡,道德品格上的差異,完全可由自心決定,自我掌握,可隨時改變。

  心有道心、人心之別。《書經•大禹謨》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包括妄心、私心、貪心,以及恩愛纏綿,恨怨交熾,情牽物累等心理活動,又稱『後天心』,其行蹤不定,變化無常,不易把握,是非常危險的。故曰:『人心惟危』。道心是公而無私,與人為善,道理常存,胸襟開闊,知足常樂,不為形所役,不與世浮沉,常處於覺醒狀態,能自我主宰的。此心態的變化是非常微妙的,要從細微的一念處下功夫。所以說『道心惟微』。後天心(人心)要克制,要削弱,要消除,道心要充實,要發展,要增強。道心是與天性統一的。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0932077917&aid=393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