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看學術倫理教育
2018/01/13 20:35:04瀏覽2427|回應1|推薦57

過去一個多月來,沒有在網誌走動,很對不起網友,在這裡補祝福網友們:新年健康如意,國泰民安!

主持科技部(前身為國科會)與其他部會計畫幾十年了,這兩年反倒像年輕教授一樣,得逐年提出新的計畫申請,翻查國內外文獻,配合自己的研究脈絡,重新撰寫新的年度計畫,同時要申請生物安全委員會核准基因轉殖實驗與第二級感染性生物實驗的許可,還要填寫生物司新的主持人研究績效表,這個績效表以前完全計量化,現在主要兼顧量化與質性的敘述(近日人文社會領域教授為了要填寫人文司的績效表,多有憤慨,還鬧上新聞媒體,在科學界已經習以為常了)。多了一項更令人生厭的學術倫理的要求,不單要切結,更要提出參與學術倫理教育的證明。

這項學術倫理教育的要求,源自於台大等頂大作弊事件,不單掀起國內風暴,更是貽笑國際。黑狗偷吃,白狗當災,無辜的全國公私立大學教授、研究員與參與計畫的助理與學生們都被要求上學術倫理教育課程,還要提出時數證明。科技部規定新的計畫申請人與參與人員都必須上六小時,對於我等老鳥只要切結便可。沒想到敝校超尊重此規定,矯枉過正,或者對本校老教授沒有信心,還要規定我這樣的計畫老鳥必須上兩小時。

為了不讓承辦人員為難,我就花了好幾天晚上時間,好好地上教育部設在交通大學的學術倫理中心的線上課程,為了瞭解科技部與教育部要幹啥,就乾脆上完所有基礎課程的22個講題,核計七小時四十分鐘,閱讀各講題所有文字、影音資料,還要應付各講題的囉唆測驗與最後的總測驗,所花的時間當然不止八小時。

本文末就呈現這22個講題,基本上可分為:1.簡介,2.不當研究行為,3.寫作引用技巧,4.作者身份(authorship),5.著作權、個人隱私保護,6.利益衝突與學術誠信,7.研究資料管理、經費使用,8.科技部倫理規範等。各講題屬於技術性內容居多,如果稍有研究經驗,又怎會不知道怎樣進行研究、資料管理、寫作與引用,其他「不當的研究行為」,或喧騰國內外的學術倫理事件,其核心無非是為了利益而不顧誠信原則,如果心中具有一般國民最基本的道德自我要求,又怎會產生那些學術弊案!縱然研究寫作上有所遺漏,如果無心存作弊,扭曲數據,行內人又怎會以違反學術倫理重責之!至於那些計畫管理法規,各公私立大學都各有合乎國家與科技部要求的管理辦法,又何需這些跨校學習!如果具有國民基本道德,遵循既有各領域的學術養成訓練,又怎會需要這些「規格化」的學術倫理教育!

我上完這些講題內容後,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穫,起碼我複習了隱私權、著作權等觀念,也瞭解人文領域的引用方式。對於年輕朋友來說,也可以透過這些學習瞭解學術倫理一般性內容。綜觀這些講題都是常見於「科學倫理」著作裡的標準內容(參考文前影像),我是科學人,所論學術倫理自然等同於科學倫理。科學倫理最深層的是科學人的道德認知與自我規範,對各項議題,依照不同的價值判斷,常產生不同的思考、而有不同的決定、看法,除了各領域可能有共同的認知外,基於不同的自我道德要求而有更多的不同,可供討論。但國內這些適用於全體的學術倫理教育內容,不得不糅合各學術領域的規範,基本上屬於技術化、規格化、標準化了,反而切斷了科學倫理最核心的道德、價值的思辨與自我要求。

這樣的訓練,只見技術,不見道德與價值思辨。對於國內學術研究的誠信行為,幫助有限!特別是科學人,在教育養成上,在研究的執行上,使用了大量國家資源,對於科學倫理應更堅持,都應該本著超乎大眾對於科學的瞭解,在研究工作上,在社會的服務上,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應做出合乎科學倫理(道德)的貢獻。過去多年,我所看到的是:只為利來,只為利往,受過長年科學教育的人士,無論院長、院士、教授、醫師,有多少無視於科學倫理道德的行事!這些學術高層無視於學術倫理道德,卻要全體低層學術參與者接受技術訓練,虛矯浮面,莫過於此!

我完成教育部學術倫理中心課程的講題:
研究倫理定義與內涵
研究倫理專業規範與個人責任
研究倫理的政府規範與策
不當研究行為:定義與類型
不當研究行為:捏造與篡改資料
不當研究行為:抄襲與剽竊
不當研究行為:自我抄襲
學術寫作技巧:引述
學術寫作技巧:改寫與摘寫
學術寫作技巧:引用著作
學術寫作技巧:作者定義與掛名原則
著作權基本概念
個人資料保護法基本概念
隱私權基本概念
受試者保護原則與實務
研究資料管理概述
認識學術誠信
研究中的利益衝突
科技部對學術倫理的相關規範
適當的使用研究經費
利益衝突:案例探討
研究資料處理:案例探討

請參考

學術倫理,追求人格的完整性

教授的學術倫理哪裡去了?

當大學沒了靈魂

重力、重利,大學沈淪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onghc70&aid=109916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