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9/18 22:31:01瀏覽1970|回應4|推薦89 | |
最近社會上熱烈地討論國民教育中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與選文,其討論與操作模式,儼然是這二十年來「政治正確」工程之一。我非文學家,也非語文教育專家,沒有專業地位發言。中國語文經過數千年的演變,拿起唐宋八大家的論說文,當然是文言文,至於清朝的小說雜論呢,和今日的白話文差別不大了。對於習用網路火星文的世代而言,今日的白話文,可能不久後就會被視為文言文了。 我小學上「國語」課,時日久遠,不知道有沒有上文言文,記憶很深刻的是一篇記述國父奉安南京過程的文章,應該是白話文,不知道是誰的手筆。六年級時,張老師給我們額外補習,主要學習些成語與唐詩,算是文言文罷!小學唸過的唐詩中,很多就出現在外雙溪「唐詩小公園」中? 初中與高中都是唸英文中學,除了中文與歷史外,其他都是英文課本。雖然如此,中文與歷史的內容並沒有被殖民地化,文言文內容涵蓋春秋至清朝各類文體,初中時周老師特別給我們加強閱讀「古文觀止」裡的文章。我已經記不得哪些是課本教的,哪些是周老師補充的,在這些篇章中,自己比較喜歡蘇軾、歐陽修的散文與詩詞,也喜歡張先、柳永、李清照與辛棄疾的宋詞,讀袁枚淺白的「祭妹文」感動不已。我只感應到儒者對生民與學術的使命,從不覺得這裡面有何帝王將相、封建思想! 高中期間,喜歡文藝,常閱讀文藝刊物,有空時喜歡逛舊物街,閱讀魯迅等民初作者的作品,當時追閱過期的「明報月刊」,該刊早年多由胡菊人編輯,除時事與文化評論外,有許多掌故與戲曲的文章,似是文人的刊物。唸大學期間,偶而買幾冊歷史、詩詞之類的雜書,常閱讀報章副刊。唸碩士期間,因為有了研究生津貼,每週都可以逛書局、買書,這段時間閱讀量最多,讀了許多大陸籍或台灣本土作家的小說、散文,小說比較喜歡白先勇與黃春明,散文比較喜歡琦君。也大量閱讀了金庸、古龍與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國外唸書獎學金無虞,不過沒有機會再逛中文書局,那年頭也沒有網路書店,閱讀的質量最差。及後,擔任教職,從事專業的教學與研究,就少有機會像以前一樣閱讀文藝作品。文字的薰陶也僅止於此。 前述的文字薰陶不確定有何成效,除了考試,沒有機會試煉,與內人文字往還算是成果驗收吧!就業後,專家就該以專業服務社會,就比較關心社會的食品安全、教育等議題,仗著一點文字的能力與初出茅廬的意氣,常為報章雜誌寫介紹與評論的文章。不兼行政職後,在網誌中與朋友們分享對於教育、食品安全與環境議題的看法。文字都希望能維持一貫的風格。 這幾年我出的申論題,許多學生的答案常欲言又止、語焉不詳,只得在文字堆中搜尋正確的字眼。現在學生多會做簡報檔,而少能寫出完整的全文報告。如果依照「政治正確」工程走,國民教育中勢必大量減少民國以前的文字篇章,我不確定影響多少人文的素養與文字的能力,不過,當火星文出現在申論題的回答時,我已經離開教職了。 請參考 老師,謝謝您!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