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認識【通貨膨脹】、【通貨緊縮】
2009/03/08 00:13:50瀏覽18390|回應0|推薦0

認識【通貨膨脹】      

一、什麼是通貨膨脹?

    一般人常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一聽到某一商品價格上漲,馬上就說“這是通貨膨脹。”其實,經濟學家對“通貨膨脹”這個名詞,有比較嚴格的定義。經濟學家將通貨膨脹定義為“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知道,要稱為通貨膨脹,還得符合一些要件。大體上,經濟學家是以對整體經濟活動的影響程度,來界定是不是出現了通貨膨脹的現象。

    如果只是某一種或某一類商品價格上漲,而其他商品的價格沒有發生變化,這並不是通貨膨脹;因為它只對某一些人有影響,對整體經濟則影響不大。當然,有時候單一商品價格的上漲,也會引起其他商品價格普遍上揚,就可能形成通貨膨脹了。最有名的例子是,在一九七三年及一九七九年兩次石油危機時,石油價格的調升引起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因為,石油是燃料和很多產品的重要生產原料。

    如果,很多商品的價格都上漲了,但卻是一次調升後,就停下來,這也不算是通貨膨脹;因為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漲一次即停”的現象,對經濟活動的衝擊不大。同樣地,如果漲幅不大,也不能稱為通貨膨脹。在現代經濟社會,物價水準常有上揚的特性;多數情況下,物價只升不降,這是“物價的僵固性”。因此,如果幅度不大,也不能叫做通貨膨脹。但是,如果許多商品的價格在某一段時間內,以一相當的幅度,一波波、持續性的上漲,則會對整個經濟社會造成困擾,這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了。

    至於“相當幅度”是多少呢?10%還是5%?則沒有一定的標準。對漲幅多少,持續多久才算是通貨膨脹,各國的認知不盡相同。在不同的經濟結構,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各國對通貨膨脹的容忍程度也不同。有時候,通貨膨脹只是一個相對的觀念。有些國家,譬如墨西哥,它的物價上漲率經常是20%以上,有時甚至於超過100%;如果能把它降到15%以下,物價或許就算是穩定了。但是,對一些國家而言,譬如歐美國家及我國,近年來物價平穩,上漲率都在5%以下,故對物價漲幅的要求也較嚴格。因此,關於物價上漲幅度多少才算通貨膨脹,只能粗略地以“超過正常的上漲幅度”界定之。

二、物價上漲率,如何計算?

    根據前面的解釋,只有單一或少數商品的價格上漲,並不能稱為通貨膨脹;必須是綜合性的商品價格呈現上漲,才可能形成通貨膨脹。但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商品,價格常常是漲跌互見,漲跌之間可能彼此抵銷,我們如何知道綜合性的物價水準是否上漲?或是如何衡量綜合物價究竟上漲了多少呢?為了計算物價上漲率,各國政府都有專門的單位(我國是行政院主計處)定期地收集各種商品及勞務的價格資料,然後編製出「物價指數」。在現代經濟社會中,商品及勞務的種類非常多,每種商品或勞務對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在編製物價指數時,會針對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類別的商品或勞務,分別編成各種不同的物價指數。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時也最常被用來觀察通貨膨脹的是「消費者物價指數」以及「躉售物價指數」兩種物價指數。

  躉售物價指數是用來反映大宗物資,包括原料、中間產品及進出口產品的批發價格,和廠商的關係較密切。

  消費者物價指數則是包括了和一般百姓日常生活有關的各種商品及勞務的零售價格,是消費者會切身感受到的。

    在編製台灣地區的消費者物價指數時,行政院主計處總共挑選了三百九十五項商品及勞務,分為食物、衣著、居住、交通、醫藥保健、教養娛樂、雜項等七大類。每類的權數約為27.4%5.8%31.4%11.1%3.8%13.6%6.9%。權數最大的居住類中,單房租一項的權數即為21.0%,顯示在一般家庭支出中,房租佔了很大的比例。在計算出加權平均物價之後,為方便比較各年的物價水準,還須將它化為指數。也就是先選擇某一年做為基準年,而將基準年的加權平均物價水準當做100。因此,新年度的加權平均物價除以基準年的加權平均物價之後,再乘上100,即得到新年度的物價指數。目前,主計處是以民國八十五年為基期(指數為100,八十六、八十七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分別為100.90102.60。據此,我們可以算出,八十六年的消費者物價上漲率為0.9%100.9/100),八十七年的物價上漲率為1.7%102.6/100.9)。我國物價一直相當平穩。從民國五十年到八十七年(剔除兩次石油危機),消費者物價指數平均上漲率僅約3.2%。同一時段,平均經濟成長率達8.8%。快速的經濟成長加上穩定的物價,使我國贏得「經濟奇蹟」的讚譽。

三、為什麼會發生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發生的原因很多、很複雜,經濟學家提出了不少學說來討論它。一般人比較常聽到的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理論以及「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理論。每當物價波動時,報章雜誌常會出現這樣的字眼-「供需失調」或「供不應求」,顯然是產品的供給或需求有了不正常的狀況。而「需求拉動」以及「成本推動」即是分別從需求面供給面來討論通貨膨脹的成因。

    首先,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1,是指商品及勞務的總需求大過總供給,會造成物價上揚。經濟學家認為,「過多的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及勞務」是造成需求過多的主因。也就是說,如果大家手上都有很多錢很多貨幣,就可能會競相出高價搶購商品,而造成物價上揚的現象。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2則是從供給面生產不足,或成本上揚來解釋通貨膨脹的成因。包括工資上揚,石油等原料價格上漲,以及企業壟斷等等,都會從供給面推動物價的上揚。除了「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以及「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外,經濟學家認為產業發展不平衡、基礎設施不足結構性因素【3,也是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成因。

還有,在國際貿易盛行下,來自國外的進口品價格上漲也會造成所謂的「輸入性通貨膨脹」【4。再者,當物價上漲時,民眾如果預期物價會繼續漲上去,那麼他們將會搶購、囤積,而使物價上漲得更劇烈。因此,「通貨膨脹預期心理」【5也是通貨膨脹的重要成因之一。

四、通貨膨脹有什麼壞處?

    通貨膨脹的壞處,家庭主婦感受最深。發生通貨膨脹時,日常必需品的價格普遍上揚,一個家庭如果要維持原來的消費水準,開銷一定會加大,甚至還會入不敷出。通貨膨脹的影響力會因人而異。在通貨膨脹期間,如果個人的所得會跟隨增加,通貨膨脹的損害則會相對減輕。例如,商人因為商品價格調漲,收入增加,發生通貨膨脹對他反而有利。不過,這種好處不一定會持久。因為,如果生產成本急速上揚,或消費者購買力劇降,企業利潤也會受到影響。至於仰賴固定收入的人,例如薪水階級、靠社會福利金、退休金,以及依賴固定利息過日子的人,在通貨膨脹之下,購買力降低了,生活因此會受到影響。

    通貨膨脹時,房地產價格會上揚;因此,擁有房地產的人財富會跟隨增值,但是沒有房地產的人則更加買不起房地產。通貨膨脹會使債權人受損,因為收回來的本金,購買力已經不如從前。但對債務人的影響剛好相反。因此,通貨膨脹會使某些人的所得及財富增加,但某一些人的所得及財富則會減少,從而使全體國民的所得及財富進行了重分配通常,中、低固定收入且無自用住宅者,受通貨膨脹為害最重。

    在通貨膨脹嚴重時,今天能買到一斤米的錢,明天可能只能買到半斤米。因此,人人不再儲蓄,而爭相囤積貨品,或者是將錢投入購買房地產、黃金及外幣等投機性不具生產性的用途。結果,正常的生產事業缺乏資金來源;企業也因為成本及收益難以掌握,造成投資停頓;於是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都消耗在對抗或適應通貨膨脹上,嚴重影響經濟成長。更甚者,如果社會大眾普遍存有通貨膨脹預期心理,惜售、囤積、搶購、投機風潮四處蔓延,通貨膨脹會愈益嚴重,而引發所謂的惡性通貨膨脹此時,價格上漲劇烈,人民對貨幣的信心蕩然無存,整個社會的經濟、金融活動失去了依據,再也無法正常進行。結果,不僅一國的經濟會瀕臨崩潰,政治、社會的不安定也伴隨而來。因此,通貨膨脹的禍害是不能等閒視之的。

五、通貨膨脹的經驗

    在歷史上,很多國家曾發生過嚴重的通貨膨脹,受害慘重。尤其是在近代兩次世界大戰之後,許多國家因為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以及龐大的軍費支出,造成財政鉅額赤字,迫使政府大量印發鈔票,而陷入惡性通貨膨脹,經濟體制幾乎瓦解。以德國為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九二三年,德國陷入惡性通貨膨脹,物價較戰前上漲約一萬四千億倍,一份報紙售價達二千億馬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再度出現惡性通貨膨脹,一九四七年間,德國大半的交易被迫改用以物易物的方式進行。這個慘痛的經驗,使得後來德國政府對通貨膨脹一直抱著戒慎恐懼的心情,將控制通貨膨脹視為重要的政策目標;德國的物價也隨而較很多國家穩定。

    台灣在光復之初也曾遭遇惡性通貨膨脹。民國三十四年到三十八年之間,台灣的物價幾乎是一日數變,每年的物價漲幅都在500%至1200%之間。這段歷史,許多較年長的人至今回憶起來都還餘悸猶存。民國三十八年六月十五日,台灣實施幣制改革,將原來的台幣(舊台幣)收回,換發新的鈔券--新台幣。每四萬舊台幣兌換新台幣一元。此外,政府還陸續採取了許多措施,包括舉辦優利存款,鼓勵儲蓄;充實財政收入,撙節支出;積極修復生產設備,增加工業生產;鼓勵農民生產,提高農業產量等等,終於使台灣的物價逐漸平穩下來,而奠定了後來經濟穩定發展的基礎。

    在克服了戰後的惡性通貨膨脹之後,一九五O、六O年代大多數國家的物價都相當平穩。到了一九七O年代,由於石油危機等諸多因素,許多國家出現了兩位數以上的通貨膨脹率,同時經濟成長也明顯減緩。這個現象到了一九八O年代才消除。戰後及一九七O年代的通貨膨脹經驗,對現代的財經政策思維有非常深刻的影響,並且也奠定了現代中央銀行的角色及地位。目前國際間普遍認為,中央銀行應以物價穩定為首要政策目標;因為只有物價穩定,才能促進經濟均衡且持久的成長。同時,為了有效地穩定物價,應該要賦予中央銀行獨立性,使中央銀行能以超然的地位行使職責。

六、中央銀行是對抗通膨的尖兵

    通貨膨脹一旦發生,便很難遏止;因此,中央銀行必須隨時注意各種經濟金融情勢,防範通貨膨脹於未然。前面提到過,過多的資金或貨幣追逐太少的商品及勞務,會造成通貨膨脹。在一般狀況下,生產面增加的速度是較緩慢的,如果社會上的貨幣數量增加太快,一定會造成通貨膨脹。因此,中央銀行必須要謹慎地控制資金的供應,才能維持物價的穩定。簡單地說,如果中央銀行認為社會上的資金太多了,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就應該設法減少資金供給,這時中央銀行採取的措施就叫做「貨幣緊縮政策」。反之,當中央銀行認為社會上資金不足時,就會增加資金供給,而採取「貨幣寬鬆政策」

    那麼,中央銀行用什麼方法來寬鬆或緊縮資金的供給呢?通常,中央銀行採行的方法有調整重貼現率、存款準備率,以及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等。

  1.重貼現率是銀行在短期資金不足時,向中央銀行請求借款所適用的利率。當中央銀行降低重貼現率時,銀行的借款成本降低,而會向中央銀行借入較多的資金。這表示在當時的經濟狀況下,中央銀行樂見資金寬鬆。反之,如果中央銀行提高重貼現率,則表示中央銀行正送出警訊,設法使過熱的經濟活動「降溫」,避免形成通貨膨脹。

  2.存款準備率是規定銀行所收受的存款中,必須保留而不能貸放出去的比率。比方說存款準備率是10%,表示銀行每收受100元的存款,必須保留10元交由中央銀行保管。如果,中央銀行將存款準備率降低,則銀行有較多的資金可以貸放出去,表示中央銀行採取的是寬鬆的貨幣政策。反之,調高存款準備率會使銀行的放款能力降低,社會上的資金將減少,而形成緊縮的貨幣政策。

  3.所謂公開市場操作,是指中央銀行在公開的金融市場上,買入或賣出票券(政府債券、商業本票等)。當中央銀行從市場上買入票券,並付出款項時,市場上的資金會增加。反之,賣出票券時,中央銀行收回資金,市面上的銀根會緊縮,而可以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公開市場操作是中央銀行最常使用的貨幣政策工具。必要時,中央銀行可以每天隨時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以影響整個社會的資金水準。

    因此,中央銀行無時無刻不在密切觀察各種經濟現象,調節資金狀況,使國家經濟活動能順利運作,並且嚴防通貨膨脹發生。

七、防範通貨膨脹大家一起來

    其實,維持物價穩定,單靠中央銀行是不夠的。除了中央銀行以外,政府其他單位也都對穩定物價付出不少心血。多年來,財政單位合宜的財政政策,農漁業單位協助維持充裕的食物供應,工業單位幫助提供質優且價廉的工業產品,以及其他政府單位在產銷制度及運輸系統上的改進,使物資供應順暢等等,都是物價穩定的功臣。

    每個人都有機會,也有責任參與防範通貨膨脹的工作。社會上一些不當的行為,例如不肖商人利用聯合壟斷、囤積居奇,以及誇大宣傳等方式哄抬物價,都會直接或間接造成通貨膨脹。此時,如果消費者不夠理性,或者跟進搶購囤積,或者未辨宣傳真偽盲目購買,往往助長不肖商人的氣勢,造成物價上揚。

認識【通貨緊縮
  
「通貨緊縮」突然成為一門顯學,實在大出意料之外。「通貨緊縮」是物價長期下跌的現象,在經濟學文獻上向來只有寥寥數筆的討論,如今居然惡夢成真。看看台灣的左鄰右舍:經濟一蹶不振10餘年的日本,物價已經下跌4年;亞洲最令人憂心忡忡的香港,也連跌4年;中國的物價已經夠便宜了吧!對不起,過去連續11個月也呈現物價下跌的趨勢。如果不是新台幣在過去10年都呈貶值趨勢,台灣的通貨緊縮壓力,恐怕比目前有增無減。
    然而,台灣的通貨緊縮壓力還在高昇中。經濟後進國的低價商品傾巢而入,正是通貨緊縮的元兇之一;「三通」塵埃落定之後,不管資本是回流還是外流,台灣的物價將受到中國更大的牽引,繼續向下滑落。過去50元的便當只要39元,將來可能連30元都不必。物價滑落有什麼不好?事實上,通貨緊縮是「果」而不是「因」,是經濟發展走到強弩之末的眾多併發症之一。在物價下跌的表面好處之外,還伴隨著失業率急遽上升、企業獲利衰退、股票下跌等現象,即使保住飯碗的上班族,也難逃「減薪」的厄運。
   
通貨緊縮的現象如果持續不退燒,現金一類的資產,會因為能買到的東西多了,價值與日俱增,同理,負債的帳面金額看起來沒變,實質負擔卻也變重了,所以手中擁有大量現金資產,又沒有借款的人才是贏家。但是大多數的市井小民,手中能有多少現金?更別提背上日益沉重的房貸、車貸,以及岌岌可危的工作機會。最值得憂慮的其實是「等等看」的心態。大家心中都有東西會愈來愈便宜的期待,而且擔心飯碗保不保的憂心忡忡,也會不斷遞延消費的時機。原本暑假要買新電腦,等明年春天再說;原本打算5千點進場,還是看看再說。種種負面的消費行為,就像數學上的收斂級數一樣,把經濟的未來捲入前所未有的黑洞中。

   
通貨緊縮的經濟黑洞,要如何解決?何時才能解決?少數的共識是:當民間對消費和投資興趣缺缺時,政府應該加強公共投資。然而這又是另一種充滿假設色彩的「經濟學家預言」。當經濟惡化到通貨緊縮時,政府通常也沒有多少錢可以進行公共投資。許多經濟學家建議政府再行舉債投資公共建設,然而台灣的政府債務餘額,早已達到法定上限,根本難以落實。要擺脫通縮困境,只有民間及企業普遍認為,最壞的時刻已經過去,不再延緩消費及投資活動時,經濟才能重生。然而台灣貿易高度依賴出口,恐怕也得看歐美經濟的臉色。因此,我們只能確定「通貨緊縮」已如影隨形,但何時才能擺脫這個陰影,沒有人能夠回答。在通貨緊縮的年代,每個人都該學習自保,以免成為經濟惡浪下的犧牲品。

   
2008年中旬,糧食燃料價格大跌,為通膨下滑的主因。糧食和燃料在許多亞洲國家消費佔比相對較高,因此總體通膨對其價格波動也特別敏感。目前通縮的風險已逐漸超過通膨,在持續追蹤的17個國家中,《經濟學人》預測其中6國今年通膨會呈現負值(中、日、馬來西亞、南韓、台灣與泰國)。

    通貨緊縮(Deflation)指的是總體物價水準下降。當市場上流通貨幣減少,民眾所得減少、購買力下降,加上預期未來物價將持續下跌,因而暫緩或減少消費,就是通貨緊縮的現象。有人或許認為,物價下跌是件好事,但若持續性下跌,恐使民眾更不願意花錢,或延緩花錢,這將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更衰退的惡性循環。一般經濟學者認定,當消費者物價連跌六個月,就是通貨緊縮。持續性的通貨緊縮,會導致失業率升高、股票價格下跌、存款利率走低、薪資所得減少、財富縮水、有錢不敢花、不願投資,經濟也將更為惡化。

通貨緊縮下的4大求生術(網友的建議 僅供參考)
1
、有一份固定工作
首先,一定要有份工作。在通貨緊縮的時刻,債務會變得愈來愈大。以借款支應目前及未來生活所需的方式,將無法存活。「騎驢找馬」是不得不服膺的真理,在沒有找到下一個工作前,不要輕易離職;失業狀態的失意者,即使是差強人意的工作,也應該接受;這時不適合創業或加入SOHO的行列。
2
、先還清貸款和債務
在有穩定工作的前提下,才開始進行保守的投資。首先應該償還所有的借款,才開始投資。表面上,利率只有2%左右,但因為通貨緊縮使得貨幣購買力增加,其價值可能等於通貨膨脹時代10%的利率,報酬率並不像表面看起來那麼差,同樣的,向銀行借來的錢,成本也遠高於表面上的借款利率。
3
、選擇保守的投資工具
選擇投資工具應該更趨保守,把持「現金最大」(Cash is King)的原則,選擇較短天期的定存,搭配債券型基金或貨幣市場基金,期待的報酬率不應太高。手頭上閒錢的投資人,可以考慮投資強勢貨幣,以目前國際經濟的發展來看,美金、歐元等屬於較大經濟體使用的貨幣,且該地區民眾消費的動力向來大於儲蓄,是比較值得投資的標的。
4
、掌握投資時機,以小搏大
其實,通貨緊縮是投資股票的絕佳時機,因為股價應該已在谷底盤桓,但難以判斷的是通貨緊縮會持續多久,也就是股價會在谷底盤桓多久,因為唯有在反彈前不久進場的投資人,才有絕佳的投資報酬率。如果自認對經濟景氣的趨勢難以掌握,可以在通貨緊縮開始一段時間後,用定時定額投資基金的方式來理財。理論上來說,通貨緊縮時經濟處於谷底,正適合嫻熟衍生性金融產品的專業投資人大展身手,類似認股權證一類產品,都有以小搏大的機會。一般投資人難以犀利掌握時機,還是降低對投資報酬率的要求,保本為先,靜待經濟走出陰暗的谷底。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eddy5422&aid=272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