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歇後語 20190915「一切痛苦生自慾望」
2019/09/15 19:39:12瀏覽1910|回應2|推薦0

歇後語  20190915

早上,接到二姊夫傳來:

閱「空性之舞」19章談開悟部分,憶及去年某一天,清晨三時靜坐,放鬆心情,不自覺 進入難以言喻境界,一片澄明……出定後已是六時,前所未有。

當然,没有太執著於那是什麼,之後的日子,偶爾將醒未醒之際,腦海會浮現某些話語,諸如:

當下即是,不作另解

你值得更多,擁有更多

無間無隔,萬物盡了如來性

淺淺的體驗,不敢自滿,有請  了達師兄開示,感恩!

當即回覆以:

姊夫,這真是非常好的覺受!只是覺受仍是覺知與經驗的部分,不可執取,如「空性之舞」十九章所示。所有的語言、見解仍屬識心,如蔽日浮雲,雖不礙虛空,亦無實益。只有捨之又捨,捨至不能再捨而已。此是淺見,與

您共勉!並祝

法喜充滿

菩提日日長

          小弟 敬上

之後,銘仁姊夫又傳來:

呵呵,我是饒舌之人!

承您費心解惑釋疑,受用匪淺。他日若有窒礙不明處,還請不吝指導,承情之至。即祝

諸事吉祥如意

                  銘仁  

對於姐夫的謙虛,內心非常感動。又如此回復,與之共勉:

雖說「捨之又捨」,其實是「無一法可取,無一法可捨」。

奧修用了很多年,經歷過世上112種淨心方法,歸結只有一種淨心,那就是「觀照」的藝術。 

清醒才是生命的道路,而覺察是達到生命的方法。所以我們只有隨時保持正念(覺知),不去預期結果,全然接受生命的展現。如是而已!

菩提道上獨行無侶,非常需要彼此相互鼓勵,結伴同行。並祝

吉祥如意  

            小弟 敬上

 一切痛苦生自慾望

提問者:我來自遙遠的國家,靠著自己有了一些內在體驗,想和你交換一下意見。

馬拉哈吉:當然可以,你了知自己嗎?

問:我知道我不是身體,也不是心智。

馬:你為什麼這麼說?

問:我不覺得自己在這個身體裡,我似乎無處不在。至於心智,可以這麼說,我可以隨時切換開關它,這讓我覺得我不是心智。

馬:當你感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無處不在時,你是和這個世界分開的嗎?或者你就是世界?

問:都有。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既不是心智也不是身體,而是一隻無所不見的眼睛;當我更深入地去看時,我發現自己就是我所看到的一切,世界與我合一了。

馬:很好。那麼慾望呢?你還會有嗎?

問:是的,它們會出現,短暫且表面。

馬:那麼你會怎麼做呢?

問:我能做什麼呢?它們來了又走,我看著它們。有時候,我看到我的身體和心智在滿足它們。

馬:誰的慾望正在被滿足?

問:它們是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的一部分,就像樹木和雲朵也在那裏一樣。

馬:它們難道不是有缺陷的徵兆嗎?

問:為什麼它們應該是缺陷?它們如它們所是,我如我所是,慾望的出現和消失如何能影響我呢?當然,它們會影響心智的形式和內容。

馬:很好,你的工作是什麼?

問:我是緩刑的觀護人。

馬:那是做什麼的?

問:少年犯會在宣告緩刑時釋放,有專人保護管束他們的行為,幫助他們陪訓找工作。

馬:你必須工作嗎?

問:誰在工作?工作剛好發生。

馬:你需要工作嗎?

問:為了錢,我需要工作。我喜歡這樣,因為它讓我接觸人們。

馬:你需要人們做什麼?

問:他們需要我,正是他們的命運讓我承擔起這項工作。畢竟,這是一種生活。

馬:你是怎麼達到你現在的狀態的?

問:接觸拉馬那.馬哈希的教導,讓我走上這條路,後來我遇到了一個叫道格拉斯.哈丁(Douglas Harding)的人幫助了我,他教我要怎麼致力於「我是誰」。

馬:你的開悟是突然的還是漸進的?

問:相當突然。就像一件完全忘記的事情突然回到腦海中。或者說,像是靈光一閃。「多簡單啊!」我說:「多簡單!我不是我所認為的那個我!我不是被感知到的,也不是那個感知者,我是感知本身。

馬:甚至也不是感知,但它使得這一切成為可能

*

提問者(另一位):什麼是愛?

馬:當沒有區別和分離感時,你可以稱之為愛

問:為什麼男女之間的情愛有這麼多壓力呢?

馬:因為其中的幸福這一要素太突出了。

問:難道不是所有的愛都這樣嗎?

馬:不一定。愛可能會引起痛苦,你稱之為同情、愛心。

問:什麼是幸福?

馬:內在和外在之間的和諧即是幸福。另一方面,將自我認同於外在,導致了痛苦。

問:自我認同是怎麼發生的?

馬:自我天生就只知道自己,由於缺乏經驗,他把所感知到的一切都當作了自己。受到折磨傷害後,他開始有了明辨和離欲,當捨念清淨(梵uparati)成為常態,求解脫心(梵mumukshutva)的強大內在驅力迫使其尋求自身的源頭,身體這一燭火被點亮,一切都變得清明

問:受苦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馬:將自我認同為受限的個人,這樣的感受無論多麼強大,都不至於造成痛苦,然而心智被錯誤的念頭所迷惑,止不住地想:「我是這個、我是那個。」從而患得患失、為受挫感到痛苦

問;我一個朋友曾經夜夜做惡夢,睡覺讓他恐懼,什麼都幫不了他。

馬:薩桑(梵satsang 意指與真理同在,常用來指上師與弟子聚會講道、唱誦)與真理相伴,會有幫助。

問:生活本身就是一場惡夢。

馬:薩桑是治癒一切身心疾病的最佳良藥。

問:一般情況下,找不到這樣的陪伴。

馬:向內找,你自己就是你最好的朋友

問:為什麼生活充滿了矛盾?

馬:他是用來打破內心的驕傲。我們必須領悟到我們是多麼貧乏無力,只要我們還在自我欺騙,想像自己是什麼、知道什麼、擁有什麼、做了什麼,我們就一定會陷入可悲的困境。只有徹底地否定自我,才有機會發現我們的真實存在。

問:為什麼要這麼強調否定自我?

馬:重要性和證悟真我一樣,必須先拋棄假我,才能找到真我。

《我是那》p.140-143

最重要的是,我們想要保持覺知。我們忍受一切苦難和屈辱,但我們還是寧可保持覺知。除非我們起而反叛這種對體驗的渴望,並對顯化整個放手,否則不可能有解脫,我們仍將受限

我是覺知和無覺知、同時是覺知也是無覺知、既非覺知也非無覺知---對所有這一切,我是觀照者---但在實相中,沒有任何觀照者,因為沒有任何要去觀照的。我完美地清除了所有的心理結構、心智空無---卻又全然意識。這是我在試圖表達我說的我超越了心智

有意識地保持覺知,探詢覺知的源頭,這樣子就夠了。語言幾乎無法傳達什麼,是照我說的做這件事帶來了光亮,而不是我告訴你這件事。方法沒有多大關係,是這股欲望、強烈的驅力以及熱切認真才真正重要

節自《我是那》p.358

       切勿往外投射,切勿向內退縮,切勿把你的覺醒放置在這兩者之間的任何一處。不論注意力被導向內或外,都沒有必要把它安置在一個被迫的寂靜狀態之中。我們需要離於三時的念頭,沒有什麼比這個更容易的了。它如同指著虛空,在你指著虛空之前,需要做多少準備?它就像是這樣,那是一個需要「無為」的時刻。「心性原本是空虛而無根基的」,了知這一點就足夠了。你當然能夠了知自己的心!

    「培養『止』和修學『觀』」如同學習字母,如果不學習字母,我們將永遠無法閱讀或書寫。一旦禪修已經融入你本初自性的虛空之中,那麼它就「更容易去看見,更容易去維持」。「更容易去看見」是指認識心性是簡單的;「更容易去維持」是指嫻熟於本然。沒有投射,沒有專注,沒有念頭,習慣於其中的連續性。

    簡而言之,「絕不禪修,卻也絕不喪失禪修。」它不是一種像「止」的禪修行為,但是如果你有遺忘,有所散亂,你就重新落入迷惑之中。絕不禪修,也絕不散亂,當你有所遺忘時,就運用正念,如果沒有這種警覺,老舊的模式會再度掌控。沒有看見心性的老習慣,以及持續不斷地陷入念頭之中,被稱為「黑暗的滲透」。如果沒有警覺,沒有提醒,就沒有什麼會提醒我們去認識心性了。

《如是(下)實修問答篇p.119~120》

  節選自印光法師:“復包右武居士書二”

 永明延壽禪師,為修行人確示要道,開出四料簡。

(一)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四)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此永明四料簡,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先須認准如何是禪,如何是淨,如何是有,如何是無,然後逐文分剖,則知字字的當,無一字能移易。禪者,即吾人本具之真如佛性,即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即無能無所即寂即照之離念靈知,所謂純真心體也。淨土者,即信願持名,求生西方。(非偏指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有禪者,即參究力極,念寂情亡,徹見本來面目,明心見性。有淨土者,即真實發心,生信發願,持佛名號,求生西方。禪與淨土,是約教約理。有禪有淨土,是約機約修。一理一事。理雖如是,須如理起行,行極證理。務使實有諸己也。倘參禪未悟,或悟而未徹,皆不得名為有禪。倘念佛而無信願,或有信願而不真切,悠悠忽忽,敷衍故事,或行雖精進,而因地不真,心戀塵境,乃至求來生富貴,生天求樂,皆不得名為有淨土。
  (一)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者。其人徹悟禪宗,明心見性,又複深入經藏,備知如來權實法門。而於諸法之中,惟以信願念佛一法,自利利他。其人有大智慧,有大辯才,邪魔外道,聞而喪膽,如虎之戴角。有來學者,隨機說法。應以禪淨雙修接者,即以禪淨雙修接之。應以專修淨土接者,即以專修淨土接之。無論上中下根,無一不被其澤。豈非人天導師歟。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上品。一彈指頃,花開見佛,證無生忍。即最下證圓初住,能現身百界作佛,故曰,來生作佛祖。 
  (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者。其人雖未明心見性,卻是決志淨土,求生西方,志誠念佛,感應道交,定蒙攝受。力修者,固得往生。即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亦皆蒙佛化身前來接引。非萬修萬人去乎。既生西方,見佛聞法,雖有遲速,然已高預聖流,竟不退轉,漸證聖果。則其開悟,可不待言。故謂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三)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者。其人雖略識心性,而見思未盡。直須磨厲淨盡,至於無余,則生死方可出離。若一毫未斷,六道輪回,依然難逃。生死海深,菩提路遠,即便命終,歸途莫測。十人之中,九人如是。故曰,十人九蹉路。蹉者,蹉跎,即俗所謂耽擱也。陰境者,中陰身境,即臨命終時,現生及曆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眨眼之間,隨其業力,便爾受生,一毫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四)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者。其人既未徹悟,又不求生淨土,悠悠泛泛,修諸法門。(非指埋頭造惡不修行者。)既不能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能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以畢生修持功德,感來生人天福報。現生既無正智,來生即隨福轉。享福愈大,惡業愈多。既造惡業,難逃果報。一息不來,即墮地獄,償其夙債。所謂鐵床並銅柱是也。如是造業之人,譬如慧日,盲者不見。雖有諸佛菩薩垂以慈悲,以彼惡業障故,不能獲益,永劫受苦。故曰,沒個人依怙。

夫一切法門,專仗自力。淨土法門,專仗佛力。一切法門,惑業淨盡,方可了生死。淨土法門,帶業往生,即預聖流。又佛在世時,眾生色心業勝,依仗自力,或可證道。今當末世,根劣障重,知識稀少,若捨淨土,無由解脫。永明禪師恐世不知,故特舉料簡以示來茲。誠迷津之寶筏,昏衢之明燈也。
(三編卷四淨土法門說要)

永明延壽禪師。禪宗淨土四料簡(印光大師解說)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nda07&aid=129334963

 回應文章

然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23 09:43

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然生(panda07) 於 2020-01-24 15:19 回覆:

云:如何發菩提心

師云:菩提無所得;

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

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故云: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

明知一切眾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

你今聞發菩提心,將謂一箇心學取佛去、唯擬作佛,

任你三祇劫修,亦祇得箇報化佛,與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故云: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

黃蘗斷際禪師宛凌錄


然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09/23 09:35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根據「捨棄」、「轉化」與「了知」三種行為,來教導三乘。他的教授不僅提供了如何修持佛法的實際建議,更明確地定義了聲聞乘、菩薩乘與金剛乘。他也提供了三種處理「貪愛」的主要方式如下:(一) 聲聞乘的方法是以壓制、拆解與勸阻,來「捨棄」貪愛。(二) 菩薩道的方法是「轉化」貪愛,因此你不必然要捨棄它,但是不允許以狂野、未調伏或有害的方式隨意地任其出現。(三) 金剛乘的方法是「了知」一切貪愛的本質。修行者以全然的「無作」來圓滿這種「了知」,亦即不服從於情緒。同時,不對貪愛生起厭惡,當然也不以轉化它而將它捨棄或矯正。單純地只是覺察它,就足以保證我們不會陷入它的遊戲。

密咒乘的方式是「不造作」。在無造作的境界中,只是單純地去認知。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不是為了快樂》第261~262頁)

然生(panda07) 於 2020-01-19 12:53 回覆:
《大智度論》卷10:「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應著。……復有二十法應具足滿。何等二十?一者、具足空;二者、無相證;三者、知無作;四者、三分清淨;五者、一切眾生中具足慈悲智;六者、不念一切眾生;七者、一切法等觀,是中亦不著;八者、知諸法實相,是事亦不念;九者、無生忍法十者、無生智;十一者、說諸法一相;十二者、破分別相;十三者、轉憶想;十四者、轉見;十五者、轉煩惱;十六者、等定慧地;十七者、調意;十八者、心寂滅;十九者、無礙智;二十者、不染愛。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應具足二十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