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殖民香港鴉片百年
2017/06/21 02:37:29瀏覽3245|回應0|推薦1

鴉片讓英國奪得香港,鴉片也毒害香港百年。

十七世紀已經有荷、葡商將鴉片輸入中國,1720年代每年約200箱。1729年清朝禁止鴉片,但是走私進口不減反增,1820年代每年超過一萬箱(每箱60公斤,即240噸),1838年達到4萬箱。1839年林則徐沒收英商鴉片2萬箱,英國因此發動鴉片戰爭,香港於1841年為英國奪取,直到1997年才回歸中國。

英屬印度是鴉片最大產地,1830 - 1900年出口九成銷往中國(包括香港)。鴉片是印度的重要產業,1770年代開始由殖民政府壟斷產銷,提供無息貸款鼓勵農民種植,經公營工廠加工後,在加爾各答公開拍賣銷售。1840-80年,鴉片佔印度出口總值的31% - 19%。鴉片是政府重要財源,1840-1880年佔總收入的15%。十九世紀英國以購買中國茶葉和絲綢,流失白銀,印度鴉片幾乎是唯一可以抵消英中貿易逆差的商品。雖然清廷極力反對鴉片毒害,無奈英國砲艦就在外海伺候,不得不從,估計1773-1906年之間,中國付出超過4億英鎊進口鴉片,國力和國民健康大受損傷,徒呼奈何。

第一次鴉片戰爭(1839–42)後,英國奪得香港,定位為“自由港”,不抽關稅。中英兩國也許為了面子,《南京條約》中居然不提鴉片,戰後在中國還是違禁品。廣州的洋行包括怡和(Jardine Matheson and Co.)、寶順(Dent & Co.)、和太平(Gilman & Co.)等十多家洋行,戰後遷往香港,購入印度鴉片,交由華人走私賣到中國。由於有英國人撐腰,清廷無力阻止,鴉片成為中國“合法的走私品”。1841年到二十世紀初,香港是印度鴉片最大的轉銷基地。1840年代印度每年銷往香港4萬箱(2400噸)鴉片,佔出口的四分之三,1880年代高峰期增加到每年7萬多箱,印度到香港的船貨超過七成是鴉片。香港最大宗出口商品也是鴉片,例如1847年香港出口86.5%是鴉片,大多銷往中國。

鴉片貿易誘使商人入駐香港,也吸引華人遷入,從事鴉片走私到中國,港口房舍修建,及提供居民衣食住行等服務。1841年英軍霸佔香港島時,居民只有7千多華人,1860年增加到9萬華人和1千多洋人,1901年總人口約30萬,1941年增加到160萬人。香港商阜因鴉片而誕生,香港也因鴉片而繁榮。

英國人頭腦靈活,覇佔香港後,將所有土地收歸“皇家”所有,劃出小塊地皮拍賣,由出價最高者承租。1841年6月,第一塊位在東方文華酒店附近的土地拍賣,由怡和洋行創辦人勿地臣(James Matheson)得標。土地需求隨著人口增加,拍賣價隨之高漲,炒地皮發財的大有人在。例如英商都爹利 (George Duddell,延用香港翻譯),1841年20歲時從澳門移居香港,嘗試鴉片零售沒有成功,結交殖民政府賣地高官,賤價買入土地,待價釋出,不數年就成為香港第三大地主。1850年代都爹利進入殖民政府任職,亦官亦商,1860年代成巨富後返回英國,豪宅中家僕就有十多個。如今香港中環的都爹利街(Duddell St),就是以他命名。

炒地皮最大的贏家無疑是殖民政府,慢慢釋出土地以維持高地價,缺錢時可以叫賣土地。1841-1860年間,賣地佔政府年度收入的30-50%。回歸之前幾年,港英政府仍然大炒地皮,賣地佔政府收入的50%。殖民政府為了維持高地價,不開發新社區。香港人口密度其實只有台北市的三分之二,但是感覺比台北擁擠多了,實因至今75%土地未開發。高地價最大的輸家就是普通老百姓了,不但房價高,生活空間狹小,而且高地價加劇貧富不均,是全世界貧富差距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鴉片買賣造就了不少富豪,例如怡和洋行。渣甸(William Jardine)原任東印度公司船醫,1817年開始鴉片買賣,1832年跟勿地臣(James Matheson)合夥在廣州成立怡和洋行。183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失去中英貿易的專營權,怡和洋行一躍而成亞洲最大的英國洋行。1839年林則徐沒收鴉片2萬箱,怡和洋行佔三分之一,馬地臣和渣甸兩位創辦人不甘損失,成功遊說英國國會對中國動武,被稱為鴉片戰爭的設計師。1842年怡和總部遷到香港,建造儲存鴉片的倉庫,是香港開阜後第一個現代建築。1840年代,估計怡和累積獲利超過三百萬英鎊,兩個老闆因富而貴,於1840年代當選為英國國會議員,香港銅鑼灣的渣甸街(Jardine's Bazaar)和勿地臣街(Matheson St)就是以他們的姓命名。

華商因鴉片致富的也不少。例如1845-1846標得香港鴉片專賣的盧亞貴(Lo Aqui),原是船民,鴉片戰爭期間暗地為海上英艦提供補給,戰後英國贈給他一塊香港土地。盧靠買賣鴉片、經營妓院、賭場、及放高利貸,成為當時香港有英國當靠山的富豪。另一位號稱“鴉片大王”的利希慎(1879年-1928年),17歲隨父從夏威夷遷到香港,父子買賣鴉片致富,1923年開始購地,成為大地產商,銅鑼灣鬧市的希慎道(Hysan Avenue)就是以他命名。販毒十多年就既富且貴,真是一個功成名就的捷徑。

香港鴉片出入口免稅,零售需繳稅。殖民政府1845年開始標售鴉片零售執照(交易量少於一箱或60公斤),出價最高者可以獲得專營1-3年的權利。1845年鴉片零售牌照收入近2萬元,1882年收入21萬元,1913年成長至118萬元,68年增長63倍。1900年前鴉片零售佔香港政府總收入的10-20%之間,實在是無本萬利的好生意。

經過多年禁煙失敗後,1906年清廷再次決定剷除鴉片,首先請求英國逐年減少印度鴉片供應,10年後全面停止,英國同意。清廷努力降低鴉片生產及減少吸毒人口,得到國際社會肯定,1909年“國際禁煙會議”特地選擇在毒害最嚴重的上海舉辦。中、美、英、法、德、俄、日、意、荷、葡、奥等13國參加,會中決議努力禁絕煙毒。會後英國沒有遵守決議,1903-1907年印度鴉片出口到中國每年約100萬-160萬英鎊間,1908-1914年反而增加到120萬-360萬英鎊。迫於國際壓力,印度鴉片直到1920年代產量逐漸減少,1926年才將鴉片供應限於醫藥用。

1900年左右上海鴉片消費佔中國三分之二,上海租界又是鴉片最氾濫的地區,合法鴉片煙館有1600家,中國區只有700家,且於1907年全數關閉。1909年國際禁煙會議特地要求列強協助在租界內禁煙,上海租界1909年關閉煙館,卻擴大販賣鴉片。1907年租界鴉片鋪有87家,政府鴉片收入每月五千多兩白銀,1914年鴉片鋪增加到663家,鴉片月收入超過一萬兩銀。上海租界鴉片佔財政收入的一半,為了錢,任令鴉片氾濫,禍害中國人,令清廷徒呼奈何。

英國縱容鴉片毒禍,在新馬(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也是如此。新馬輸入印度鴉片僅次於中港,殖民政府高度依賴鴉片收入維持運作,1898-1906年收入中,鴉片所得佔比例為43% - 59%之間,國際禁煙會議之後繼續支持販毒,1917年政府收入中鴉片佔五成。

1909年英國迫於國際壓力,下令香港停止鴉片專賣及關閉鴉片煙館。港英政府1913年關閉煙館,卻沒有停止銷售鴉片。1914年由港府接手直接銷售,且將每兩5.5元(1912年)大漲到10元。港英政府鴉片收入也從1913年的118萬元逐年增加,1918年更達到868萬元的高峰,鴉片收入佔總收入比例從1913年的17%,暴增到1915和1916年的40%,完全違背國際禁煙會議決議。1920年代後香港鴉片銷量減少,依舊合法,直到二戰後才完全禁絕,鴉片毒害香港超過百年。

除了鴉片零售和賣地之外,賭博是港英政府另外一大財源。早在1844年港英政府以維持社會秩序為名,發出12張賭場執照,每張年繳一萬元。1884年香港成立馬會,掌管賭馬、賭球、和六合彩券。二戰後香港不再販賣鴉片,賭博收入接替,1984年馬會從經營賭博收入超過190億港元。

從以上事例可見大英帝國明知鴉片毒害,在國內禁煙,但是支持鴉片生產和貿易,以殘害亞洲消費者的健康幸福,賺取帝國利益,維持在亞洲的霸權。鴉片戰爭是中國“百年恥辱”的開始,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英國卻避重就輕,將戰爭的起因解釋為貿易糾紛。英國少見對鴉片戰爭的研究,中學近代史大多完全不提鴉片戰爭,1997年香港移交中國時,英國官員同樣不談鴉片戰爭。英國商人也對鴉片歷史”失憶”,例如以販賣鴉片起家的怡和洋行,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個營業額720億美金的大公司,但是公司網頁中完全沒有提到鴉片。

英國統治香港期間,控制教育系統,分化年青人對中國的認同,以利殖民統治,成效顯著。回歸二十年後,很多港人不僅不知道英國販賣鴉片毒化華人的歷史,甚至親近崇拜英國。這些人似乎忘記殖民時期華人只是英國統治之下的二等公民,一切英國人說了算,哪有華人說話的餘地?港英時期發給300多萬港人英國海外護照(簡稱BNO),可是BNO只能入境,不能定居英國。想想看,歷史上何曾有殖民者把被統治者當自己人看?

有些英國人不能忘懷當年的榮光,老是對香港事務指指點點,說是“有權”干涉香港施政。當年為了強銷鴉片奪得香港,以販毒、炒地皮、及經營賭檔維持政府運作,老實說,和黑道有什麼分別?有一點良心的人早應該對中國人賠罪了,哪裡有立場對香港事務發言?

外交事務靠的是國力,當年林則徐禁煙失敗主因是實力不如人。1982年柴契爾首相挾著在福克蘭大敗阿根廷的餘威,飛到北京要求繼續經營香港,大概忘了日不落帝國已經成為歷史,鄧小平三言兩語就否決,害得鐵娘子出門摔了一跤,留為笑談。1982年時英國GDP是中國的1.7倍,三十多年後,中國大幅超前,GDP已經是英國的4倍。三十多年前柴契爾無力守住香港,如今即使有心,頂多說兩句閒話,怎麼可能出力干涉香港事務呢?時移境遷,揮舞英國國旗也許不是白費力氣,但是如果期望人家把你當自己人,派軍艦前去相助,這輩子大概沒有可能了。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wv2013&aid=104875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