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普丁瘋了嗎?
2022/05/01 09:55:56瀏覽732|回應0|推薦9

近來俄烏戰爭成為媒體的焦點,除了戰亂新聞,普丁身心有問題的傳言不斷出現,包括他得大腸癌、失智症、帕金森症、右手僵硬、咬唇搖晃等,似乎影射普丁或生怪病,或神經錯亂,以至於魯莽出兵入侵烏克蘭。近年來(也許一向如此)媒體被不同的政治或金錢勢力操控,各為其主宣傳,模糊視聽,可信度不高。為了明白俄烏之戰開打的原因,收集了一些資料,整理如下,給有興趣的人參考。看了才明白,烏克蘭只是這場戰爭的配角,主角是相互角力了數十年的北約和俄國,所以要從二戰後的冷戰說起。

七十年來俄國及北約關係的變化

冷戰開始(1955-):二戰後西方國家為了阻止共產主義擴散,美國糾結12個國家於於1949年成立北約圍堵蘇聯。蘇聯也於1955年成立由八個共產國家組成的華沙公約對抗,東西方冷戰開始。當時美國是第一強國,蘇聯居次,GDP約為美國的60+%。

屈尊求和(1985-):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1980年代參與跟美國太空武器競爭,拖垮經濟,民生物資缺乏,老百姓生活貧困。1985年蘇聯的戈巴契夫上台後尋求跟西方和解,以減少軍事支出,發展經濟。美國欣然同意,1985年11月雷根總統和戈巴契夫在日內瓦會面,1987年二人簽署銷美俄毀導彈協議。戈巴契夫引進西方做法,全面快速改革經濟及政治,導致經濟急劇下滑(蘇聯GDP下降到美國的40%+),社會動盪,少數民族加盟國謀求脫離蘇聯控制。東柏林情勢快速惡化,東德反蘇聯情緒高漲。1989 年11月柏林圍牆倒塌前後,蘇聯和西方展開一系列談判,建構冷戰後新的歐洲秩序,其中東西德統一,和北約的未來是最重要的議題。東德是華沙公約的要角,東德離開後,華沙公約勢必解散,但西方沒有廢止北約的想法,甚至堅持東西德合併後留在北約。1990年2月9日,戈巴契夫在莫斯科跟美國國務卿貝克(James Baker)的會議中,同意東西德統一並留在北約,但戈巴契夫要求北約不向東歐擴張以保障俄國的安全,貝克口頭保證,北約不會“向東移動一寸”,但沒有書面承諾。

蘇聯崩解(1990-):美俄雙方達成協議後一個月,蘇聯控制鬆動,1990年3月立陶宛首先宣布脫離蘇聯獨立,10月東西德合併,留在北約。1991年7月歐巴馬和戈巴契夫簽署美俄第一階裁減核武協議,同時華沙公約解散,1991年其他加盟國先後脫離蘇聯獨立。這是歷史上首次沒有經過流血的帝國崩解,戈巴契夫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但戈巴契夫是俄國人眼中的敗家子,於1991年12月26日被趕下台後,蘇聯正式解體,葉爾欽出任失去加盟國的俄羅斯國總統。

真情假意(1991-):1991年葉爾欽接任後,去信北約表達加入北約的意願,1993年美國跟葉爾欽簽約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但北約沒有處理俄國加入一事。1994年北約推展“和平伙伴關係計畫”邀請前華沙公約國磋商軍事合作,為東擴做準備。葉爾欽雖然反對北約東擴,但1995年同意加入“和平伙伴關係計畫”,跟北約在軍事上合作。1996年葉爾欽呼籲北約東擴之前要簽約保證俄國的安全,北約和俄國於1997年5月27日在巴黎簽署《兩方關係、合作和安全文件》,同意不視對方為敵人,加強信任和合作。但兩個月後北約就批准前華沙公約成員波蘭、匈牙利、和捷克加入,但仍然拒俄國於北約門外。當時葉爾欽處理國內事務已經力不從心,無力阻止北約東擴,只有繼續要求北約簽約保證俄國的安全,但始終沒有得到正面回應。

最後防線(2000-):2000年普丁接任俄國總統,首次跟北約秘書長羅伯森(George Robertson)見面時,就問他什麼時候邀請俄國加入北約?羅伯森冷回,我們從不邀請,都是各國自己申請加入,明白拒絕了普丁,2001年小布希更公開宣示俄國是“戰略競爭對手”,北約的態度相當明朗了。葉爾欽在位期間經濟改革失敗,國有資產遭到賤賣,盧布貶值,老百姓生活益加困難。接任的普丁沒有跟北約翻臉,優先改善經濟。普丁接任的前8年(2000-2008年)俄國GDP平均成長接近6%,是俄國三十年來成長最快的時期,加以油價回升,俄國的經濟恢復一些元氣。這時候俄國應該已經設下最後防線,準備以武力制止北約繼續東進。

小試牛刀(2008-):2003年喬治亞爆發玫瑰革命,親美的薩卡什維利當選總統,自此全面靠攏西方,加大俄國的安全疑慮。再看烏克蘭,獨立後親西方和親俄國勢力爭鋒,2004年大選期間西方助燃橘色革命,支持親西方的總統候選人。普丁也親自到烏克蘭支持親俄的亞努科維奇,但最後親西歐的尤先科勝出,是俄國的一大挫敗。2007年普丁在在慕尼黑公開指責北約東擴,但西方沒有放在心上。2008年小布希推動喬治亞加入北約,俄國立即承認喬治亞內親俄的南奧塞梯(South Ossetia)跟阿布哈茲(Abkhazia)自治區獨立。喬治亞以跟北約進行聯合軍演回應,普丁快速反應,於2008年8月出兵,五天就打敗喬治亞。喬治亞賠了夫人又折兵,受到教訓,再沒有積極推動加入北約。

大刀出手(2014-):2014年烏克蘭議會推翻親俄的亞努科維奇,親西方的政府上台後規定烏克蘭語為唯一的法定語言,惹惱七成左右人口以俄語為母語的克里米亞、和鄰接俄國的頓內次克、和盧干斯克地區,普丁迅即宣布支持頓內次克和盧干斯克獨立,並派兵到克里米亞,安排脫烏入俄公投。克里米亞接近六成人口是俄羅斯裔,兩成五烏克蘭裔,公投結果97%選票支持,普丁兵不血刃,併吞克里米亞。這次跟2008年俄國進軍喬治亞一樣,北約只是以譴責、抵制、供應武器等手段支持,但沒有直接出兵幫助烏克蘭。

翻臉成仇(2022):烏克蘭失去克里米亞後非但沒有停止加入北約,反而更加積極抗俄,甚至於2109年將加入北約寫入憲法,使得兩國關係更加緊張。2021年12月俄國調派超過十萬大軍到俄烏邊境,要求北約不納入烏克蘭,並保證俄國安全,得不到美國及北約正面回應後,於2022年2月24日入侵烏克蘭。

俄國為何入侵烏克蘭

2022年2月24日俄軍進攻烏克蘭前,普丁在電視上對俄國人講話,說明開戰的主要理由有:

1)北約答應絕不東擴,欺騙了俄國:普丁指的是1990年2月9日,美國國務卿貝克在莫斯科的會議中向戈巴契夫保證,北約不會“向東移動一寸”。由於口頭承諾沒有簽署文件,事後雙方各執一詞。俄國多次指控美國違背承諾,但貝克和美國主流不認帳,只有少數美國官員如前駐莫斯科大使Jack Matlock,和前助理國家安全顧問Robert Gates 傾向於支持俄國的說法。2020年11月洛杉磯加大政治系教授Marc Trachtenberg 的論文中支持貝克曾經做過北約不東擴的說法。他提出證據包括1990年2月2日德國外長Genscher跟貝克的記者會紀錄,1990年2月9日貝克和戈巴契夫面談的會議紀錄,和1990年2月10日貝克給德國總理科爾(Helmut Kohl)的信件等。有興趣的人可以細讀(參考)的論文,自作判斷。

2)蘇聯解體後,俄國裁軍,真誠地和西方合作,但北約步步進逼,俄國不斷嘗試跟北約達成安全協議,但北約以輕蔑的態度不理會俄國的抗議與關切。

3)蘇聯解體後俄國接受地緣政治現實,尊重前蘇聯加盟國的主權,但北約試圖納入烏克蘭,踩到俄國的紅線。2014年俄烏衝突後俄國希望跟西方和平解決爭端,2021年12月再次要求北約不東擴到烏克蘭,但還是徒勞。

4)北約在烏克蘭駐軍,危及俄國的存亡,為了保衛國家,莫斯科出兵烏克蘭是唯一的選擇。

普丁開戰後西方主流意見一致譴責,和俄國老百姓的看法不同。2014年俄國併吞克里米亞後,普丁在俄國國內的支持度快速爬升突破80%。自2022年2月24日俄烏開戰以後,普丁的支持率從1月的69%上升到3月的83%,可見俄國人普遍支持普丁對烏克蘭開戰。


烏克蘭和喬治亞對俄國的重要性

烏克蘭和喬治亞對俄國的重要性可從幾方面來說。戰略上,喬治亞在俄國南邊,西臨黑海,如果加入北約,俄國南邊陸地邊境洞開,黑海艦隊活動受限。烏克蘭是歐洲除俄國外最大的國家(面積60萬平方公里),在俄國東邊,是俄國和西歐的緩衝地帶。北約若駐軍烏克蘭,和莫斯科直線距離只有700多公里,造成對俄直接威脅。北約軍艦若入駐克里米亞,俄國黑海艦隊將被卡在亞述海中失去作用,失去南邊唯一的出海口。從歷史上看,俄國第一個首都就是基輔,兩國很大一部分人口的母語是俄語,蘇聯領導人史達林來自喬治亞,赫魯雪夫和布里茲涅夫來自烏克蘭,近一兩百年來兩國就是俄國的一部分,71%俄國人認為烏克蘭是俄國的一部分(2005年民調)。下圖取自agefotostock。

西方外交官預見俄國的激烈反應

俄國對北約東擴採取激烈的手段反對,1990年代已經有西方外交官預見。1990年美國國務院有備忘錄指出北約東擴刺激俄國,發生軍事對抗,並不符合北約或美國的利益。1993年美國外交官柯林斯(James Collins )認為,無論怎麼小心處理,只要北約東擴,又不納入俄國,莫斯科就會認為北約目的是對付俄國。1998年5月,首先提出對蘇聯採取“圍堵政策”的美國外交官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警告北約,接納東歐國家會引起俄國激烈反應,如重啟冷戰,會是個悲劇性的錯誤。但是這些人的諍言沒有改變美國和西方主流圍堵俄國的意圖。

俄國兩度出兵明示反對北約踩紅線

2008年俄國出兵喬治亞,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兩度以行動反對北約繼續向邊境進逼,印證了上述西方學者和外交官的預見看法。2014年季辛吉也加入,公開勸告烏克蘭,保持中立,不要加入北約,最明智的生存之道是做西方和俄國的橋樑。2008年俄國出兵的行動讓喬治亞至少暫時放棄加入北約的行動,邊界維持和平至今。烏克蘭則繼續強力推動加入北約,似乎期望北約出兵相助。但開戰後無論烏克蘭如何哀求或怒罵,北約都不願直接參戰。拜登總統明白表示,美國不會派兵到烏克蘭。北約的態度很明白,提供武器彈藥金錢鼓勵別人上戰場可以,自己的子弟兵流血就免了。烏克蘭為何沒有聽取勸告,沒有得到教訓停止冒進?為何甘願做別人的棋子,將自己推上火線?為何沒有做風險評估?還沒有想通,也猜不透。

對烏克蘭的安全保證

烏克蘭獨立前是蘇聯核武重要基地,獨立後仍然擁有大量核武,是全球第三大核武國,讓擁核大國擔憂核武從烏克蘭擴散。因此美、英、俄三國跟烏克蘭協商放棄核武,烏克蘭同意將所有核武轉交給美國和俄國,成為無核武國家,以換取美、英、俄尊重烏克蘭的獨立及現有邊界,並保證烏克蘭的安全,這就是1994年12月四國簽署的《布達佩斯備忘錄》。2014和2022年俄國兩度入侵烏克蘭肯定違約,美、英沒有出兵保護烏克蘭,一樣違約。戰爭開始後,烏克蘭外長後悔當年放棄核武,但為時已晚。國際政治中的甜言蜜語只是“政治語言”,即使簽了約也無效,往例很多。1975年4月美國放棄支持了二十年的南越政權;1989年蘇聯軍隊撤離,讓扶持了10年的阿富汗政權自生自滅;2021年7月2日美軍悄悄撤離阿富汗巴格蘭空軍基地,放棄二十年的忠實盟友,阿富汗官員無奈的說“好朋友沒說再見就離開了”;1978年12月16日半夜,美國駐華大使叫醒熟睡中的蔣經國,通知跟中華民國斷交,廢除簽署了24年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其實每一個國家認真維護自己的利益,天經地義,不必苛責。所以大國口中“堅若磐石”的友誼值不了錢,不要當真。

鼓吹戰爭的人都是不上戰場的人

《1984》作者喬治·歐威爾說過有關戰爭的名言“所有戰爭宣傳、叫囂、謊言、和仇恨,都來自那些不用上戰場打仗的人”。看看俄烏戰爭的新聞報導,的確如此。經常在媒體上鼓吹戰爭的人,不論來自烏克蘭、俄國、或美、英、法、德,都是不上戰場的人。如果有那麼一天反過來,媒體給冒死流血的士兵,和被迫成為難民的人發表對戰爭的看法,而讓不敢或不願上戰場的人消聲,也許人類的生活過得更幸福。有那麼一天嗎?不敢期盼。

俄國是否因為普丁瘋了才發動俄烏戰爭?如果俄國換個總統,是否會不作為,任外國將飛彈布防到自家大門前圍牆邊?鼓吹戰爭的人有一天會上戰場嗎?你說呢?



參考: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NATO Non-extension Assurances of 1990: New Light on an Old Problem?, By Marc Trachtenberg, UCLA Political Science Department, Posted November 25, 2020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wv2013&aid=17382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