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28 15:48:13瀏覽6273|回應0|推薦1 | |
電影中的黑道戲碼常出現一句台詞:「別以為我會怕,我不是被嚇大的!」 事實上,我們確實都是被嚇長大的! 追求成就VS.避免失敗 心理學家探討「成就動機」時把人類追求成就的型態分為兩種導向,一類是「追求成功」(求成導向),另一類是「避免失敗」(避敗導向);兩者都可以做為追求成就的內在動力。 「求成導向者」內心有著明確的目標,積極努力是為了達到那個理想的目標。當目標時現實,成就感油然而生,追求成就的動機來自於一再地挑戰自我與超越自我,或某些重要的意義或價值。 「避敗導向者」也相當努力,為的是避免失敗,內心對於可能的挫折充滿恐懼,通常不會有過於積極的目標,只要達到最低標準,設法逃過失敗的命運即可,因此,追求成就的動機來自於對失敗的恐懼。
以恐懼構築起來的信念 正在校園中求學的孩子,上了國中以後,大部分都會變成避敗導向者。在課業學習上,勤奮向學考個好成績,常常是為了不要被父母師長責罵,不要輸給同學,或不要讓自己感到很丟臉。因為恐懼這些可怕的事情會發生,於是不得不努力用功。 他們接受教育不是為了充實知識技能,也不是想一探學問浩海的奧秘,而是要獲得好成績。因為,我們的孩子從小被灌輸的正是這類以恐懼構築起來的信念: 「沒有好好用功就不會有好成績」、「沒有好成績就不可以出去玩」、「考差了會被老師責罵」、「考不贏人會被別人瞧不起」、「小考就輸別人,大考還得了」、「沒好的成績就上不了好的學校科系」、「沒有進入好的大學科系,未來就不會有好成就,會過得很辛苦」……諸如此類。 是不是很熟悉?我們也是這樣被教導長大的。這就是一種「恐懼教育」,試圖用會讓孩子感到害怕的教條規準來使孩子不得不去做(或不做)某事。
因為恐懼失敗,所以放棄努力 恐懼教育敦促著孩子勤奮向學,以避免失敗。偏偏我們的教育氛圍又喜歡用排名與分數來定義孩子的成就。很遺憾地,第一名永遠只有一個,不管怎麼努力,永遠會有失敗的學生。 於是,許多孩子還沒真正領略到知識學問的奧妙,就從學習路上停了下來。他們放棄學習,因為「再怎麼努力也沒用」。他們不願意再付出時間與精力,因為「與其很努力仍然沒成果,證明我是個失敗者,不如別再拼了!」。這樣的失敗結果比較能被自己接受,因為「不是我天生不夠好,只是我不想努力罷了!」。 這是許多低學習動力的孩子內心深處的心聲。然而,可怕的是,這賠了夫人又折了兵!
兒時的熱情與理想逐一被恐懼吞噬 從小大到,因為在恐懼教育的洗腦下,讓孩子害怕失敗,於是不得不逐漸放棄那些本來很有興趣,但可能會招致人生失敗的事物。 曾幾何時,我們不再對世上萬事萬物感到好奇,我們忍痛割捨那些原來充滿熱情的嗜好,我們把注意力轉向如何獲得好成績。我們的視、聽、觸、味、嗅等身體感官所能體察的範圍變得越來越狹隘,注意力的焦點越來越單一;原來那顆熱情敞開的心,也不再躍動不已了。 那些兒時的熱情與理想,一旦失去了,似乎就再也找不回來了!
恐懼教育讓匱乏無力的心態代代相傳 恐懼是一種有助於生存的情緒,它提醒我們在威脅當下逃離會讓我們喪命的來源。然而,時時刻刻被恐懼所籠罩的心,卻讓我們永遠處於逃命與無助中,而不敢邁開步伐,冒險向前,於是我們總是錯失各種機會。 恐懼教育帶來的後果,便是一顆匱乏無力的內心。 當內心匱乏無力時,自然認為自己就是個潛在的失敗者,於是所有投入的努力都是為了遮掩內心那個醜陋的形象。 於是,我們沒有自信,不敢冒險,只做自己感到有把握的事;我們過於在乎別人的眼光,討厭別人評價我們,但又不自主地拿自己與他人做比較;們我常常羨慕別人,但又不敢跳出舒適圈嘗試改變,內心的聲音常是:「如果失敗了怎麼辦?」;我們時常三心兩意、猶豫不決,總想找到一個不會後悔的選項,殊不知,後悔一直是人生的常態。 因為內心匱乏無力,為人父母後,我們把內心的不安全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也用帶有恐懼的教條規準教育著孩子,把孩子洗腦成只懂得害怕卻不懂得創新的動物,匱乏無力的心態代代相傳,永無止境。
更多恐懼是人們自己想像出來的 該是適可而止的時候了!地球很可怕,但更多的恐懼是人們自己虛構出來的。人類許多行為背後的動機,除了避免匱乏與威脅外,更多是為了追求更高層次的意義或價值。 當你希望影響你的孩子去為某事投入心思,請引導他去思考:「做這件事情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而非一味地叮囑他不做的後果有多可怕。 當你的孩子對某件事情充滿熱情,常能樂此不疲,即使與讀書成績毫不相關,只要不是傷天害理,請多鼓勵他、支持他。因為,熱情之所在,常是一個人的天賦之所在,當天賦可以得到充分發揮的機會,個人的內在自然會感到豐盛富裕。 人們透過展現自己的天賦來彰顯自己的價值,以及定義自己的身份,追尋自己活著的意義,這便是活出自己生命本然的樣子,那是自信與快樂的泉源,一個人一輩子最寶貴的資產。 擁有了這份資產,內心能不常保富足喜樂嗎? (本文撰寫於2015年8月28日)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