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禪者心中的美學世界
2012/05/21 14:28:09瀏覽3220|回應14|推薦82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比丘尼

 


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

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麼時如何?」

主曰︰「枯木倚寒巖,三冬無煖氣。」

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養個俗漢!」遂遣出,燒卻庵。

 

-《指月錄》婆子燒庵

 

 

 

 

禪者心中的美學世界

 


枯木岩前岔路多

禪宗《指月錄》裏有個婆子燒庵的故事:

以前有個老婆子供養一位修行人有二十年之久,經年由一年輕的女子送飯、服侍。有一天老婆子叫這位妙齡二八(十六歲)女子抱住修行人,問他說︰「我這樣抱著你,你感覺如何?」修行人說︰「我沒有絲毫的感覺,就好像枯槁的樹木靠在寒冷的巖壁上,妳即使抱我三年,我也不會動心。」女子向老婆子報告後,老婆子說︰「原來我這二十年供養的,只是一個不懂修行的俗人!」於是,把他趕了出去,也把茅屋給燒了!

照說,這位修行人已經相當道行了。一般俗人很難有這種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定力,然而,婆子(其實是禪師們所假託的代言者)卻表示不滿意,為甚麼呢? 難道被女子摟住的時候,要把她攬進懷裡嗎? 但是倘若真這樣做的話,婆子恐怕不只是把他趕走,即使不告他性侵未成年,也不會放過他,所以,要如何回答才能讓婆子滿意,是這個公案(koan) 的用意。

通常禪宗公案,沒有標準答案,而有隱涵說故事者背後的寓意,它就是要打死所有人世常情思考的活路,而有一番革新不同的心靈體悟,所以這是一個故意兩難的設局,却足以反襯說明一位禪者的精神成就,絕非只是毫無人性感受,心中只是槁木死灰,只有那種存在主義式的虛無毀滅主義(annihilism) 的否定一切的虛無,

反而,他可以在打死一切逼迫我們思考不得自由、不得一刻寧靜的「抽象概念」之後,從一片死寂中,又能活出純然的覺醒,從人類本能基本人性主義(humanity)自覺裏自然重新出發,而如實看到這個世界的美與感動之處。

既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公案,就讓我畫蛇添足的多說兩句: 根據這位修行人的志向而定: 假設他的志向是出世解脫,獨身主義的「苦行」個性,他至少有能力「不渴愛(craving)(不受後有的主要生命動能),卻也可以不否定,反應出這個少女青春肉體確是活生生眼前的「美」,但因為他明白生命「真」相,女孩跟他都是暫時聚合,最妥「善」的後續,是各不相擾的各奔前程的無有掛礙。

又或許,如果是在家「樂行」個性的,他也可以不負好因緣,因為這段照顧的感情,帶著他覺知的心,隨順因緣,迴入娑婆世間;不一而定。

當然,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所以,一般人可能覺得這也許只是中國禪宗祖師們自己的看法,然而,這種不偏兩邊(熱烈渴愛,與全盤否定拒絕)的「中道」,回到原始佛陀的教導,其實是有根據的,在漢傳《雜阿含‧二六二經》(南傳《相應部》 SN 22.90 )也有著含意非常深刻的說明,

這部經是最著名的緣起中道論:大意是說,當佛在世時,大部分的聲聞弟子們都安於佛陀一般的教導:

「諸行無常,無常故苦(一切終歸壞滅),苦故無我(不得自在)

而各得身心解脫境界的時候,有位叫闡陀的弟子,他顯然是一位樂觀主義者(樂行者),當其他同修告訴他,只是如此而已,他卻不滿意如此單純無情,貌似虛無主義的解脫苦受真理,所以他說:

 

闡陀語諸比丘言:「

我已知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

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 (無本質自性),

涅槃寂滅 (離苦來自渴望的止息) 」。

 

闡陀復言:「然 我不喜聞

一切諸行

空,寂,不可得,

愛盡,

離欲,

涅槃

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於是,他一再四處參訪長老,期望有人能為他解答疑惑,後來他來到長老阿難處,而由阿難闡釋了這段著名佛陀中道的教導: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

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

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於此不疑、不惑,

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

所以者何?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

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也就是說,「一切空、寂、不可得」是一種初步對治性的覺悟「相對觀察」,畢竟一般人被慾望糾纏的痛苦是大部分通病,然而真正的「絕對真理」的中道,卻不是這樣偏於一邊的絕望無望,

他不僅如實清醒的看到「無」的絕望宿命性,他也是能看到「有」的曾經美麗、獨特與唯一;而不侷限於這兩者;只有這樣自己的心裡明明白白,才是完全見到人類真善美的見法(見到生命真象)智者。

 

一片荒原的失望

余秋雨的散文《陽關雪》寫著:「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艾略特的《荒原》。」

當然,如果我說這生活在世間的身心經驗是美好的,那是無感又盲目的: 所謂

(金錢)積聚皆銷散,(名位)崇高必墮落,(親愛)合會要當離,

(生命)有生無不死,(社會)國家治還亂,(宇宙)器界成復毀。

在人生半途的某個時空,當我被問及過了生命大半,這苦多樂少,而多半無感的諸多日子裏,直接的意象是甚麼;我也不由得會想起偶爾讀到的英國詩人艾略特(E.T. Elliot 1888-1965) 說的「一片荒原」(A Waste Land)

可是打心底裏,我並沒有妥協接受這個切身的感受,我直覺的感覺這是生命真相的一半,也漸漸明白到,另一半的真相,是在當我發自內心對一切已存在、正存在、將要來臨的存在的真心喜歡與感激,因為那樣的奇蹟值得讓人感動。

無常─就像上面常聽到的《無常偈》是一種世間人事現象的必然時空序列觀察,然而在我們對這個自然定律瞭然於心的同時,卻無須掩蓋漠視生命過程曾有的壯麗:

不久前,在父親的追思儀式上,一切家祭、公祭、行禮如儀之後,以長子身分,我必須代表家屬致答謝來賓;看著台下一片哀戚的親友,多年來,在喪禮上看到的悲傷,我總覺得可能多半是從他人感到對自己未來的提醒;所以,我突然一股直覺感覺到,不,我的父親值得一種更好被記住的形式,而不是那個經過生命老病階段最後幾年,現在大家所只能看到,靜靜的躺在那裏的佝僂閉著眼睛的蒼白老人,因為他也曾經年輕過,我於是放下事先準備好嚴肅的一生行宜介紹;我想,我不需要一個編年表來描述我的父親;

當我回想起我所認識的老爸,我便開始用著愉快的聲音告訴台下的親友們,我說:大家不必替老爸難過,因為老爸今年八十一歲,他這一生活的很精采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美好的完成,我注意到觀眾們的眼神,開始從一種略帶錯愕的反應中透出一種光采,我於是開始訴說當年十九歲年輕帥氣的老爸,是如何在基隆踏上這塊土地的,他又是曾經如何喜愛台灣的香蕉、水果、小吃和台灣女孩子,他當年又是如何的追了不少女孩子,包括老媽,又如何苦讀抱著胃疾而考上軍校,等等。

我告訴他們,長年看著我家後院的蘋果樹開花結果,就像帶著同一種整體記憶,蘋果花年復一年燦爛的開了又謝,一切都在延續著,就像老爸的數學頭腦很好,家裏三代就多半是讀理工的,孫子孫女們也常在數學競賽得獎,這些不是老爸,却也是老爸的延續,他走了,可是他留下來的愛延續著,

我於是想起好友送我的一本王健壯先生紀念爸的書《我叫他‧爺爺》,開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

「他在的時候,彷彿不在;

  他不在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還在。」

我很感激,小時後能抬頭目睹著剛擦著油頭,早晨起床精神抖擻,穿著整齊筆挺軍服去上班那一刻的父親,還有那些老爸怡然的坐在狹窄眷村的客廳裡喝香片,嗑瓜子聽晚間新聞的模樣,那些是美麗動人的畫面,

它美麗而動人,因為只有那一天,那一時,那一刻,剛好發生,而我目睹經驗了那視覺、味覺、與聲音;我於是更明白為甚麼海明威說,「一個人畏懼死亡,只是因為他沒真正愛過,或是愛的不夠

進一步說,如果一個人無法睜開眼睛,真正不膚淺的看到這世界美麗動人的人事物,他又怎能開始全心去愛與被愛? 而不對死亡,自己肉身的終將消失,一直感到恐懼呢?

淨土與天國,並非一定得等到死後才能經驗那樣的渺茫,如果現在都不平靜,都看不到愛與被愛的心中飽滿,那死後或是所謂臨終的一著,靠人助念得到平安,豈不是太渺茫了嗎?

所以,禪者的心中,不記掛未來,即使身處在一個外貌矛盾衝突的日常生活,他也是一直帶著中道審美的眼光看著每一件發生,嘖嘖稱奇: 因為

 

美麗的人事物讓人感覺快樂;

而,

醜陋的人事物則讓人生起智慧:

 

從美麗裏只看到美麗,是持續的渴愛熱惱;

從醜陋裏只看到醜陋,是更多的惱怒傲慢。

 

從美麗裏多看到一分醜陋,我就多覺知一分解脫渴愛的清涼;

從醜陋裏多看到一分美麗,我就多感受一分脫離冷酷的溫柔。

 

如果,今天我們在樓梯間巧遇一位不知名的美女,擦身而過,那是一件美麗的奇蹟,錯身而過以後,也不用掛記,因為那已經夠美好;今天你受到嚴重的奚落與自信打擊,No body appreciate you at all? 那也是一個奇蹟的特權;

因為只有你當下那一刻的存在,才能得到這份「殊榮」;即使全世界都不愛你,如果你能看到這種當下生成的美與奇蹟,你也要自然愛上你自己,和生命所曾經給你過一切一切有過的獨特!

--------------------------------------

漢傳《雜阿含‧262 經》(摘錄)

 

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捺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

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

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6476017
 引用者清單(1)  
2013/09/24 17:56 【?????】 ?????????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tom
2012/06/27 17:47

本站推薦:信貸 | 貼現 | 週轉 | 融資 | 票貼 | 酒店經紀 | 酒店經紀 | 酒店經紀 | 酒店經紀 | 借款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7-10 05:27 回覆:
Thanks for reading and take your time :)

Path 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公案文字相的理解
2012/05/30 11:16

禪師語: "枯木倚寒巖  三冬無煖氣"

二八姑娘如枯木 (毫無情欲)

倚靠在老朽清灰離欲寒冷如石的身上  (寒石難自燃)

枯木如有慾火豈非 "乾柴烈火" ?

故老禪師擺明了說: "二八姑娘來倚抱並非真的有心  而是被教唆為之"

三冬無煖氣  = 說明 "這清淨斷欲的境界已有三年之久"

文字相即同心相

佛法講的是心法

參公案宜從  "心法" 下手

一切禪修境界皆離言說   故常用比喻而  "強說" 解境

走過的人  應能領會公案說的是啥~

嘮叨幾句   供養 "空" 師

小弟  合十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30 12:15 回覆:

呵呵 師字萬不敢當

我只是喜愛悠遊古人文字糟柏 不求甚解的書呆罷了

E兄 見笑了 您談吐心志不俗 當是心法上長期用功之老參 對欲取 愛取 當是有一番用功學而有成 剋期取證 乃至一生成辦 道業有成 自然可期 祝福您

小弟 受教


靈婆心語 人生待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間涅槃
2012/05/29 16:50

人間涅槃

轉念清淨

生命豐富

動靜皆美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30 04:09 回覆:

佛陀在世的時候有兩位阿羅漢 每天出去村落乞食前 都先入定以神通觀察 其中一位會找出一條路徑 避開過去無恩怨者 或是有求於他者 以免攀緣雜染 另一位阿羅漢則是專們看誰生命困苦 需要幫助 特別去找他們 應供 讓他們有機會植福田 供養阿羅漢

兩者都有其美 心理清淨不染的出世美 與無緣慈悲的入世美  都是豐富的生命


Path 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偶感
2012/05/29 14:56

佛法不離世間法

離世無佛法可用

~

這禪師臨抱不亂

已經修到不動地

向上一著不留情

當然是  "佛來佛斬  魔來魔斬"

也是學習釋迦牟尼佛  在菩提樹下禪定七日  受魔女挑逗而不動心

最後大徹大悟

老太婆是明眼人   也是菩薩化身  供養護持正法二十年

最後藉女色  考一考老禪師  驗證一番而已

結論:

AAA:

老禪師表現的應對是 "禪師本色"

他並非不懂得  "善巧" 應付

具備這等定力的禪師   不可能沒有  "神通" 預知未來

或預知  "魔考"  將至

BBB:

老太婆把茅庵燒掉

故用極端的反語  "白養你二十年" 

其實也是  "禪機"  另有隱意

"燒掉茅庵"  是印可老禪師已經  "不受後有"

老禪師還賴在這兒做啥?   還不趕快出去 "度眾"

CCC:

除非是童貞出家

否則  "淫慾心"  很難斷

不論出家或在家修行

"淫慾心" 不斷   即是輪回的  "根本因"

要做到身業不犯   就很不錯

何況要清淨到  "起心動念"  都無犯   才有資格談修到  "出三界"

"身" 雖不犯而  "心" 犯

"意淫" 者大有人在

DDD:

禪者心中應該只有 "實相"

當下如實地去了別而已   不去分別

否則  "美學世界" 的相對是另一個  "醜陋世界"

EEE:

對不起   饒舌囉 ~

小弟  合十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30 03:38 回覆:

多謝師兄切磋

禪師們各有解脫者個性 我們以為解脫阿羅漢 性格一至 其實 根據弟子傳記看來 即使解脫者 並非都是無情 例如迦葉尊者阿蘭若第一 厭惡女性 視為戒垢 阿難心軟 (現在比丘尼還特別拜阿難 感激他請求為女眾出家破例) 有些弟子 專到蠻荒落後地帶 不惜身命傳教 不一而定

解脫阿羅漢們 能夠船過水無痕的"不動(渴愛貪求)心" "惟作無後有" 但並非無感 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無量心解脫 豈是無感而來 ?  解脫方法 個性不同爾 但條條道路通羅馬 尤其是菩薩道行者: 「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站在天生苦行根性上說 師兄描述的確是一種堅定不移 三解脫門(空 無相 無願) 的個性 是聖者風範無疑 我有認識法師在南傳佛教出家多年 却熱心改善泰國鄉間居民生活 於是他泰國師父 就建議他捨南傳比丘戒 就大乘比丘戒 可以發揚他的慈悲個性

重點是 如果一個修行者 "這一世" 就要專修證果解脫的 (即破無明 不受後有)那別解脫戒 特別重要 如果個性上是人類主義者 菩薩行者 "留惑潤生" 他的心是無愛染的 並不拒絕逃避人間 是有為有守的

需知就是見法 破身見 的初果 二果聖者 也都還在欲界(有男女)以下 他不可能是無情的 初期大乘佛法就是鼓勵行者 不急證要專修的 三果 四果 (初地菩薩)才能再來人間行菩薩道 你說的八地"不動地" 相當四果阿羅漢 已是法身菩薩 也不會在人間肉身出現的

人間肉身的修鍊 捨己為人 才是菩薩們的真正的道場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30 08:04 回覆:

又補充兩句 關於禪宗美學 他不是講實象概念 而是一種脫俗而出的具象審美概念 所以是一種世俗的接引 確是蘊含著對生命的高度肯定:

例如 日本禪堂寺廟的庭院之美與寧靜 又如眾所周知 蘋果電腦 Steve Jobs 的(日本)禪訓練 而開發出獨特的創新 完全丟棄舊包袱的思惟 iPhone 等等 都是一種藉由禪宗脫落概念 對人類文明創新審美的貢獻

誠實的說 這世間能走向清淨解脫之道的畢竟是少數 然而他現在不想解脫 不表示以後也不想 而一種超越世俗的審美態度與光輝 可以是引領他走向出世脫俗的可能


改變生命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究竟是給妙齡女子抱或不抱啊?
2012/05/28 22:34

哈哈!

空大師之意是否給她抱,但是不動心。

抱了也過去了ROES想

閳陀比丘這篇也是個人很喜歡的。

令尊一定會去善處的。

且很羨慕優秀子孫的數學基因呢。

我年少抽煙耍帥了半年(其實一點都不帥),家父總是微笑以對,幫我找藉口:

誰叫她媽媽也會抽煙呢。現在可是恨別人抽煙呢。噁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29 05:30 回覆:

呵呵 我猜是一種"感動不行動 心裡接納不拒絕"吧 抱了不動心 未免人格分裂的虛偽 是一種無覺知的矇窘昏迷 決不是金剛經說的那種"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思敏銳 ! 一生一滅 光明燦爛到黑暗寂靜 了了分明的清楚

就像我看有些老人家一看電影裡接吻鏡頭 就表現一富嫌惡的表情 或是覺得那種愛是幼稚的等等 有些心情是心內對美純然的感動 就像開悟禪師說的"如坐大雄峰下" 你說那還需要甚麼言語和行動呢? 除了心理感受美 感激到想掉淚 不就是像弘一大師那樣的"春華枝滿 天心月圓 悲欣交集" 而無話可說嗎?

ㄝ 但是 我還是個凡夫俗子 不是甚麼空大師 XD 所以上面只是揣度聖境之說 參考即可

闡陀比丘這篇經 可說是第一世紀以後 中觀 般若大乘 之原點: 從聲聞厭離人間生死 急修急證涅槃解脫 到 生死兩端如幻 菩薩們不厭生死 把握短暫人生 累積慈悲與智慧的人性高度提升 與福智資糧 學而不厭 火裡來 水裡去的勇氣

青少年時代 有同儕壓力 不抽菸 不罵髒話 會被認為是 gay XD 所以是個過度期的圖騰吧 終究一個人要有一個靈魂搜尋抉擇自己真的喜歡甚麼 不喜歡甚麼: 所謂  《圓覺經》『善男子知幻即離 不假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 25歲那年戒菸記得也就是 隔天的事...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说实话
2012/05/28 10:52
人生如果没有爱与被爱的经验,修行再高,又有何益?如果只是为了天人合一,那干脆甭来投胎算了。一个对女色没有感觉的男人,真是乏味!(ET 可别骂我俗气,呵呵!)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28 12:14 回覆:

呵呵

"不俗即仙骨 多情乃佛心"

人之為人 即是一種有感愛與被愛的能力 這可以說是一種生之為人的權利之一 ;無人萬不可空過 即使是人到中年以後的 身心疲憊 再也不容易相信甚麼 奇蹟與發生 ;這篇文有感而發的 就是感覺到人們的 對人世失望之後 熱情消逝的遁世 再也不相信甚麼的心情

也許 就是希望像從這種禪宗語錄似的 人類經驗裡 找到一些哲思 寫給自己 鼓勵自己的 多些 是的 我們身體會一直老化 但是 卻無需自動 disqualify 自己 認為自己無力感動而拒絕世間的美 拒絕愛與被愛

That is exactly the point of this post...


謎謎-鈴鐺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實際又人性
2012/05/25 09:32
生命的純然感動,便是活著的迷人處!
年歲越大,越無耐心思索公案,甚至覺得它非常矯情(抱歉,應該是說自己缺乏慧根吧) ,所以愚魯得只欣賞稚子天真至性,無暇無心思及其他…
參加多次西方人的喪禮,的確感覺是以平常及健康的態度面對死亡,看作是生息自然,並且採用正面和積極的心態感念生者,讚美生命,氣氛溫馨,實際又人性。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26 05:36 回覆:

是的

我受西方人喪禮啟發很多: 中國人喪禮似乎是一片哀戚 西方人則是在這稱做 memorial service 的儀式裏 安靜的訴說往生者是如何的 遺愛人間 即使有不好的事 也隱晦不說 潛在上也教育了生者 一個人成為典範是一件死後唯一重要意義的事 通常確是 溫馨 鼓勵 又讚美往生者如何活了精彩豐富愛人的一生

至於讀公案 這件事一般而言 我是覺得 像是隨手撿起一些拼圖碎片 也像在菜場買菜 ... 有些菜 看起來不錯 但是就不知道怎麼煮 有些書你一讀就懂 有些你一輩子恐怕都不會懂 但是 也有一些書 很多年以後 你忽然無言而了然於心 總是 功不唐捐

我不像曾國蕃那樣固執的 "此句不通不讀下句 此書不通不讀它書" ; 不懂得 我就擺著 不求甚解 不時會想起來 高中時代偶爾讀到兩本白話禪宗語錄 那年齡我當然是看不懂得的 但是 書裏那些文字的美吸引了我 : 諸如

"如坐大雄峰下", "一朝風月 萬古長空", "我心不安 ....將心來 與汝安", "剎那間 打破了黑漆桶" ,"心上坐個無字真人" 等等 以至於後人生過半 常常有些境界經驗 就讓我連結起來 似曾相識

我們個人生命經驗 何其狹窄與短暫 真是"一朝風月"爾爾 但是 如果在僅有的文字糟柏裏能與古人相連 那就是"萬古長空" 般的胸襟如 江河浩瀚 !

不錯 盡信書 不如無書 但是 我寧可被笑是書呆 也要盡力誠意的讀 那麼多體悟的寫作 沒人讀的話 覺得挺可惜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鼓勵
2012/05/24 00:34

新文“昌南之淚”﹐兩個月前已經寫好﹐只是不覺得適合在格子上PO出來﹐也是一個不願面對的家族分崩。

看了您這篇﹐想到我可以看成是對父親的一些美好回憶﹐鼓勵了我發表這篇。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24 06:54 回覆:
我覺得說故事的人 好像是容格所說"人類整體潛意識"的代言人 天地人 三才 只有人有語言能力 能敘述 "文學就是 不論是好事 壞事 不用很大聲的 慢慢把他說出來" (沈從文)

最近沒多久 我才看了部猶太屠殺主題的電影 Sarah's Key 裏面有一句台詞是這樣的:

"If a story is not told, it will become something else -- Forgotten..."

天路(今日當如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對美有感的源頭
2012/05/23 21:43

尋溯而上,您的豐富,還是得之於令尊!

傳承的意義為何?祝願您身體力行,優遊於道。

人性的光明面是自由自然的,我若是婆子,也將燒庵,

修道二十年,供出一節槁木?回答得如此自高冷漠,幼稚啊。

出世修行人的瀟灑自在,不是人人皆有慧根可為,

修德為先,至善至美,您同意嗎?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24 07:08 回覆:

呵呵 我是還挺喜歡父親一向以小人物自居 不與人爭 所以這點閒雲野鶴的心情 真是有點來自他"湖海散人"遺傳 但也許就是父親那種 worry-free 我們幾個子女青少年期 沒人盯 反而都是自己自覺打點要怎樣找出一條自己的路 現在回想起來 他確是給了 我們一種無鬥爭性的 優閒審美態度 而我 對我的孩子 現在也是這態度

這其實是個警惕的例子 有人讀書 20 年 在書裡打滾 失去人性 在商場上打滾 20 年 下來也是那一套鬥爭爾虞我詐 更不要說 在網路世界 文章熱情 文飛其人 真人卻是無限的冷漠

所以 所謂"玩物喪志" 做一件事久了 而有去人性化的性格 就算不是"修道者" 也是不足為奇了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思考
2012/05/23 01:50

看著您懷念父親的話﹐轉換了一種思考﹐讀著讀著﹐也鼓勵了我想念美好的時光。

謝謝這篇文章﹐開啟我的心。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23 07:32 回覆:

James 預祝你高票當蒜!

唉 大概是這幾年 年紀大了 常常參加喪禮 看到很多的掙扎 與矛盾 我一直在想著 到底喪禮的意義是甚麼 參加者與主事者 當他們離開教堂或會場的時候 應該有著怎樣的啟發? 當然 這些都是技術問題 最重要的是 我們自己的心告訴我們該做甚麼 該說甚麼 ...

不知道你看過那個黑色幽默的 HBO 2001 當紅影集 Six Feet Under 沒有? 主題是有關ㄧ佳家族經營殯儀館的趣事 其中也有很多葬禮帶給人們的啟發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