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色正芒寒斬貪官 清風閣前包公墓-3
2007/07/11 06:26:59瀏覽1999|回應0|推薦10

安徽合肥包公墓Google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包公祠四面環水

包公祠歷史文物展覽館(蠟像館)

包公祠園林美景

清風閣大門購票處

清風閣明月亭

 清風閣

包公祠正門朝南,西廊陳列包氏支譜、遺物、包公家訓和包公墨蹟及有關史冊資料。祠四面環水,就是包公河,河旁綠柳垂絲,濃蔭如暮;河中綠島處處,亭台水榭,曲橋徑渡;水面上碧波蕩漾,荷藕飄香。包拯是合肥人,在合肥談起包拯,合肥人都會津津樂道,也就衍生了很多傳說。

例如包公河相傳生紅花藕,鮮嫩可口、斷之無絲(無私) ,「包老直道無私、竟及於物」,故而後人認為此藕為無私的鐵面包公所種植,並因此傳為佳話。除了包河藕無絲外,包河的魚黑背也膾炙人口,包河鯽魚脊背烏黑、肥美異常;這魚也是象徵著包公的鐵面無私。

回瀾軒在正殿之西,東、北臨水,古時為官宦、文人避暑飲宴之處。此外,包公祠裏還有「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題郡齋壁》裏的詩句:「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他認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為人的準則。

在包公祠內還有一塊吸引人的刻石,此乃19734月從合肥市東郊大興集包拯墓中清理出來的「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刻石,這塊墓誌刻石較《宋史·包拯傳》更為詳細地敍述了包拯的一生,可以起到補史的作用,極為珍貴。

碑中記敍包拯好幾件鐵面無私、剛直不阿的事蹟,其中有這樣兩件:包拯在其家鄉任廬州知府時,性情峭直,「故人、親黨皆絕之」。當時,他的一位親戚犯了法,被人告到府裏,包拯鐵面無私,依法處治,打他一頓大板。

張堯佐是仁宗的寵妃張貴妃的叔父,無德無能,僅憑親戚關係,仁宗一次就授予他四個軍政要職。針對仁宗皇帝的任人唯親,包拯專門上了一篇《請絕內降》的奏疏。以後他又接連上奏疏數道,闡述「大恩不可以頻假,群心不可以因違」的道理,他認為:「假之頻,則損威;違之固,則兆亂」,由於包拯據理力諫,終於使仁宗「感其忠懇」,不得不削去張堯佐的兩個要職。

包拯1062年病逝於開封,死後僅為自己的後代留下了這一段護城河。實際上,這香花墩原是當年的讀書處,明弘治元年,廬州知府宋鑒在此修建包公書院,後經歷代修茸,並改稱為「包公祠」。太平天國時期,包公祠毀於戰火;後在清光緒年間,同樣是合肥人的清直隸總督李鴻章捐白銀二千八百兩,重新修葺一番。說起李鴻章,合肥人不像說起包拯那樣津津樂道,倒是「包家祠堂李家建」,成為合肥人常常說的一句話。

今天來包公祠的遊人很多,聽合肥友人講,包公祠四季遊人不斷,凡是來合肥的人都要來包公祠看看,就是當地的合肥人也會時常到這裏轉轉。說人們來這裏不僅是來緬懷這位最為威懾貪官汙吏的清官,更多的是反映人們對那些貪官汙吏的憎恨心態。既然如此,我想,那些歷朝歷代乃至現代的貪官汙吏,是沒有勇氣敢來到這裏的,更期盼那些法官、檢察官常來此處走走。

包公人物的產生,是有其時代背景的,蓋大宋王朝到了宋仁宗時期,官場就已開始變的昏暗,在那樣的封建專制下,黎民百姓唯一的期盼就是呼喚清官的出現,而包拯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時刻,顯於歷史那沉沉夜空裏一顆璀璨的「清官」明星之一。這樣一個被後人稱為「包青天」的官吏,一生不畏權貴、執法如山,又愛民如子、為政清廉,所以一直為後人所傳誦。

如今數百年時光已過,今天來到這小小祠堂上,尤感他仍然就在身邊。祠堂內有一幅抱柱楹聯,上書:「理冤獄,關節不到,自是閻國氣象;賑黎災,慈悲無量,依然菩薩心腸」。這樣的一幅楹聯不知道出於何人之手,只是覺著把一個數百年前的官吏,忌惡如仇又愛民如子的形象昭然的淋漓盡致,也讓他在人們的心中,變得無比親切起來。

從包公祠出來,再登上高聳入雲的「清風閣」。在感受著這一位為民做下無數好事的清官,留在這裏的點點陳跡的同時,俯視包河秀麗的景色更讓人陶醉-一泓青流,彎彎曲曲毫無聲息地靜躺在這清風閣下,簇簇綠蔭橫列包河兩岸,把河水沾染得青青翠翠,有落葉打在靜靜的水面,催起圈圈的漣漪。

青翠欲滴的荷葉叢中,點點的荷花搖曳,岸邊的垂柳輕拂著清波,忽有魚兒躍出,攪動著河水;真沒有想到,在這現代的鬧市中,竟有這樣一塊清淨之地。從這裏眺望,直覺走進了詩畫之中,也走進了歷史的深處。視線的右側有一座小島,像一片樹葉漂浮在河面,島上的幾幢徽派建築隱在綠蔭叢中,人稱「包河浮莊」;好一個詩情畫意的名字,僅聽聽這幾個字,人也會醉倒的。

視線的左側也有一個小島,形狀像一個大大的腳印,被稱為「腳印堂」,它與包拯有關。傳說包拯當年做完人間的使命,回上天候命的時候回頭一看,發現人間仍還有貪官汙吏在興風作浪,於是一氣之下在這裏踩了一腳,就形成了今天的腳印堂。這則代表著人們美好願望的動人傳說,把包拯從人變成了神,敬仰在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中,歷史也就從這包河中流淌而出,一直流淌在人們的心頭。

佔地三公頃的包公墓全稱「包孝肅公墓園」,位於合肥市內包河南畔林區,與包公祠緊緊相連,是大陸目前較為完整的古代名臣墓園。包拯病逝於北宋嘉慶七年(1062),次年朝廷命其女婿將遺體送歸故里,並安葬在合肥縣城東交公城鄉大興集;後來由於宋、金交戰,墓園受到嚴重破壞,及至1973年才將墓園重建。

合肥包拯墓園格局別致,主副分明,方正嚴謹中富有變化。墓園的主體建築和附屬建築堂、亭、室、闕,均以宋代二品官葬制設計,一磚一石一瓦完全符合宋代建築質地與規格要求,保持宋代建築風格。包公曾言:「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故有「不肖子孫,不得入墓」的傳說。

墓園由主墓區、附墓區和管理區組成。主墓呈「覆鬥型」,墓室內安放有包拯墓誌銘和2.4公尺長的金絲楠木棺,棺內安放包拯遺骨。北側是附墓區,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個墓園莊重肅穆,寓包拯稟性峭直、剛毅之意。不少建築上還有大陸百餘位當代書法名家書寫的匾額、楹聯裝點,更增添了墓園的歷史氛圍和文化底蘊。   

整座墓園四周還有院牆圍護,園內各處皆有神道貫通,建築群落隨形就勢,滿園蒼松翠柏,風景秀麗,坡緩崗平,林木蔥蘢,芳草如茵,古樸幽靜。這裡是鬧市中一塊難得的雅靜去處,人文景觀與園林藝術集於一隅,引人入勝。

更多相片請點閱(安徽合肥市區與包河公園)

更多相片請點閱(安徽合肥包公祠與墓)

 

從清風閣頂樓眺望合肥市區

從清風閣頂樓眺望包河公園

包公墓大門及購票處

包公墓入口

包公墓神道

包公墓大塋

 包公墓神竈

 

背景音樂-包青天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108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