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四大佛山峨嵋山 白龍伏虎清音閣-131
2012/07/01 05:42:48瀏覽1257|回應0|推薦7


四川峨眉山伏虎寺 Google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山風聲聲呼嘯,橫穿古寺而過

白龍洞也叫白龍寺,傳說是當年白娘子修道的地方

清音閣背倚牛心嶺,面向五顯崗,為遊覽區的熱點

清音閣可通往兩條遊山路線,有「峨眉山第一勝處」之稱

雙飛兩虹影,萬古一牛心,譽為「雙橋清音」,為峨眉十景之一

從萬年寺出來的時候,已近中午十一點了,遊客開始多起來,連在山門照相都要排隊。萬年寺的門口有很多滑竿,專門抬著那些走不動的遊人上山下山從萬年寺右邊台階下去,可以到達白龍洞,約2公里的行程。這段路是下坡路,所以走起來相對比較輕鬆。一名滑竿工硬想做成我這單生意,竟然一直陪我走到了白龍洞,沿途還充當義務導遊對於他的堅持,我只能尊敬的向他說聲抱歉。

 

白龍洞也叫白龍寺,傳說是當年白娘子修道的地方,只是沒弄明白為什麼後來成了白龍寺。白龍寺建于明朝年間,但在民國時期被毀,現在看到的自然都是後世重新修建的。寺廟規模比較小,人也很少,最大的特點是由於這裏海拔950公尺,周圍是以楠樹等樟科植物為主的常綠闊葉林,據說是世界上保存較完整的典型中亞熱帶原始常綠闊葉林。

 

白龍洞外有一片林子叫「古德林」,是明朝別傳禪師率領眾徒所種,有松、柏、杉、楠。種樹時口唸《法華經》,一字一禮拜,按字計株,共植樹69,777株;數十年功夫綠樹成林,濃蔭蔽日,細雨不透;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取名「古德林」。可惜後代迭遭破壞,尚存的10餘棵古楠,高達二、三十公尺,樹齡已在400年以上,為後人留下了一片清涼世界。

 

古德林的山坡上,原有一個很深的洞,傳說是當年白娘子(白蛇)修道的地方。這個洞是否就是真正「白龍洞」(白龍寺)的起源,並無資料可考;山洞後來因山體滑坡被封死了,只給後人留下了一些遐想。「峨嵋天下秀」,據說「秀」就秀在萬年寺至清音閣及中山區附近這一帶的山路,兼有峽谷雄秀幽曲之美,與泉水清涼純淨之妙。由於一大早登山已耗費了許多的體力,也或許已經參觀了主要標的萬年寺,所以後面的這一段路,是以較輕鬆的心態,典型的遊山玩水方式,慢慢地盡情悠遊攬勝。

 

這一段路上有很多的旅遊團隊,他們都是從五顯崗車場下車徒步到此,和我的動線剛好相反;一些原本清閒的滑杆工也振奮起來,原本陪著我散步的滑竿工也找到一門生意,連忙捨下我,一路抬著遊客吆喝著往前奔去。看到這等情景,暗自慶幸還好早來了半天,要不哪是看景呀?倒像是趕集!如此一路閃避著人群都惟恐不及,哪還有閑功夫看青山翠谷,雲起雲落呦!

 

途中也經過幾個不錯地寺廟,可能是經過半天的奔波,人有些疲憊,也可能還未到達等待中的清音閣,只隨便看了看而已,印象並不太深。如此七轉八彎陡然到一視線開闊地,居然在草木茂盛山區還有這麼一塊平地,抬頭遠眺頓時清朗起來,不遠處的山凹中雲霧繚繞,茫茫一片,雲和霧聚會得難以分清,但都蒸騰著向上飄散開來!心胸也頓時豁然開朗!

 

到達海拔710公尺的「清音閣」,已近中午十二時,老遠就聽見水聲嘩嘩響得價天,及至坐在涼亭裏歇涼,拿出乾糧及飲水午餐,當下覺得清風陣陣,涼爽宜人,就有些不想繼續往下走的慵散。清音閣背倚牛心嶺,面向五顯崗,此處左右逢源,可通往兩條遊山路線,為遊覽區的熱點,有「峨眉山第一勝處」之稱。

 

清音閣又稱臥雲寺,位於峨眉山牛心嶺下黑、白二水匯流處;是唐僖宗年間慧通禪師修建,供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大士之像。閣下左右各有橋,如鳥翼飛淩,故名「雙飛橋」,亭下兩條清澈的溪水從橋下奔流而過,兩溪交匯處有牛心石,高丈許,砥柱中流,形如牛心,水穿橋而出,撞擊牛心石後,水聲如雷。

 

很多遊客都趴在橋欄杆上,觀看澗水浪花飛濺,如飛花碎玉,激起層層水霧,陽光下照出五彩紛呈的虹影;亭下還有碑,乃明人所題「萬古清音」四字。「雙飛亭」柱懸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弟撰書的楹聯:「雙飛兩虹影,萬古一牛心」。故而譽為「雙橋清音」,為峨眉十景之一。

 

這裏,一年四季,無論晝夜,都迴蕩著水聲,這水聲單一而清晰,有深夜聽清音之說。早在1200多年前,唐代的高僧繼業三藏,從印度研經歸來,常駐大峨寺後的呼應庵中;夜聽清音,就是他多年的癖好,每夜必至,往返六十多里,風雨無陰。還曾在黑白二水匯流處,拾得一枚人面奇石,供奉佛前,撿石之處,後就名為「寶現溪」。

 

後人是否能尋得寶石不知道,但清音閣的澗水本身就像是流淌著的翡翠,清瑩剔透!順著這一汪翡翠繼續蜿蜒而行,忽而細流幽幽水紋粼粼,忽而飛濺起水霧轟聲震耳。綿延幾里終於匯集到一湖中悄然而止,湖水也是那種透徹的翠綠,只一眼便能看到湖底飄動著的水草,整個湖面平靜的像塊綠寶石人到此不由得就被這種美景控制著腳步,心情也不由得放慢了起來......

 

這一片不知名的旖旎波光水色,處在峨眉平原與峨眉群峰之間,湖泊、平原和山嶽的自然風光,可說是峨眉風景區的「意外之景」-河灘、長堤、平壩緊密相連,田疇似錦,疏林輕煙;遠處金頂三峰雄峙摩天,色彩斑斕,有如在綠錦上一塊光潔的翠珀,碧光嵐影,煙波浩渺,遼闊開朗,氣勢宏大。在此漫步涼風撲面,別有特別情趣。

 

這一段石徑路遊人如織,小吃攤及各種特產的生意極為紅火,同清晨清靜的山路形成強烈對比。此時天色漸暗,才想起要趕往五顯崗搭車下山,來不及繼續細細品味秀麗美景,匆匆奔向山腰處的觀光車站點趕路。一路快步,差不多又是40多分鐘的路程,在四點前趕到了五顯崗車場。

 

仍是管理處經營的旅遊巴士仍沿著七拐八拐的盤山路而下,人被轉得暈暈糊糊的,卻仍被車窗外的美景給吸引,感覺峨嵋山景色猶如世外桃源,特別在霧氣的環抱下朦朦朧朧,簡直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回到位於峨眉山麓的報國寺車站,下車後顧不得登了一天山的疲憊雙腳,再趕往昨日因天黑無緣得見的伏虎寺。

 

伏虎寺距報國寺西約一公里伏虎嶺下,因為寺前的山形像一頭伏臥的老虎,故名「伏虎寺」。始建于唐,宋時名神龍堂,後因附近常有虎患,寺僧建尊勝幢以鎮壓,乃更名伏虎寺。寺為峨眉山大廟之一,幾經興廢,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寺宇建築縱橫交錯,構成若干四合院,占地超過百畝。

 

伏虎寺的周圍都是樹林,門票上說這個寺選址和建築形式高妙,使不少建築學家讚嘆不已,不過對此我一竅不通,看不出有啥奇特之處。不過稀奇的是伏虎寺雖覆於翠綠中,但屋瓦終年無敗葉雜草,清康熙曾題賜匾額「離垢園」,墨蹟尚存。上世紀中期重修東廂「新殿」,可供遊人食宿,有公路通達寺前。

 

在飽覽峨眉山秀色,參悟千年佛文化的同時,峨眉山特有的地方小吃也是令人回味難忘。雖然兩條腿已經酸痛難以舉步,但絲毫影響不到品味的興致;在暮色中我又到了峨眉山報國寺車站一側的「小吃一條街」,燈火通明,人聲鼎沸,在這裏除了麻辣燙,燒烤等幾十種小吃外,還有峨嵋山的特產-雪蘑芋非常有名,據說是當年僧人的常備食品,目前有真空包裝製品出售。

 

峨眉的鹵鴨更是出名,其特點是經柏枝或玉米芯作燃料的文火煙熏,使得鹵鴨色澤紅亮,肉嫩味鮮,香氣誘人。我的晚餐就點了一盤滷鴨,雜魚鍋貼及青菜,佐以峨眉山啤酒,在陡然而至的夏夜滂沱大雨中,在淅瀝雨聲中品味享用。

 

餐後雨停,漫步回酒店,就幾步路的距離,脫離霓虹燈的喧囂後,經大雨清洗過的夜空繁星閃爍,鑽石般密密的嵌在黑絲絨似的天空!月亮也格外的皎潔,透著濃密的樹叢把點點銀光斜斜的灑在山道上,空氣的味道清新中夾著絲絲涼意,峨眉的夏夜帶給我的是驚喜與驚豔讓我至今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澗水匯集到一湖中悄然而止,湖水也是那種透徹的翠綠,只一眼便能看到湖底飄動著的水

整個湖面平靜的像塊綠寶石,湖岸邊有滑杆等待生意

伏虎寺距報國寺西約一公里伏虎嶺下,因為寺前的山形像一頭伏臥的老虎,故名「伏虎寺」 

伏虎寺雖覆於翠綠中,但屋瓦終年無敗葉雜草,清康熙曾題賜匾額「離垢園」

 

視頻--探索•發現 世界文化遺產:峨眉山及樂山大佛

更多相片請點閱(四川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峨眉山風光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huzhu&aid=6589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