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09 05:44:36瀏覽4850|回應1|推薦15 | ||||||||||||||||||||||||
寧合高速Google地圖檢視較大的地圖 合肥市區空照圖 鳥瞰合肥市區風光 合肥市區風光 合肥市區辛亥革命烈士紀念碑 念奴嬌 赤壁懷古-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走完江蘇省段的江南與江北後,繼續的行程是溯長江西行,也就是隨著長江的蜿蜒,或江左、或江右,更或者深入支流,在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間行走,享受那旖旎的自然風光和濃郁人文底蘊交織的山水間。我想,唯有曾經把這片古老山水先行走過,才能使這一片山水,成為永存於心的記憶。 如今,敲著鍵盤將自己的足跡變成文字的時候,便有一種坦露在天地間熾熱的情感,時時洋溢出字行,竟蕩漾成自己夢牽魂縈的心靈風景。長江(the Changjiang River;the Yangtze River )cháng jiāng,依據維基及百度百科綜合記載,是中國、亞洲第一和世界第三長河(僅次於尼羅河及亞馬遜河),其長度超過地球半徑。幹流全長 長江流域總面積一百八十餘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約九千六百餘億立方公尺。流域介於北緯24°30′~35°45′,東經90°33′~112°25′(不包括淮河流域),約占全中國土地總面積的1/5。古時簡稱江,六朝以後才有大江和長江之稱。 長江的上源沱沱河出自青海省西南邊境唐古喇山脈各拉丹冬雪山,與長江南源於當曲會合後稱通天河;南流到青海玉樹縣巴塘河口以下至四川省宜賓市間稱金沙江;宜賓以下始稱長江,揚州以下舊稱揚子江。 長江流經西藏、四川、重慶、雲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市區,在上海市注入東海。有雅礱江、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青弋江和黃浦江等支流。在江蘇省鎮江市同京杭大運河相交。 長江在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為上游,水急灘多;宜昌至江西省湖口間為中游,曲流發達,多湖泊(鄱陽、洞庭兩湖最大);湖口以下為下游,江寬,江口有沖積而成的中國第三大島崇明島。長江水量和水利資源豐富,盛水期,萬噸輪可通武漢,小輪可上溯宜昌。 長江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經濟最繁榮的地區,沿江重要城市有重慶、武漢、南京、上海。長江可供開發的水能總量達二億千瓦,是中國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長江幹流通航里程達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在重慶奉節以下至湖北宜昌為雄偉險峻的三峽江段(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就位於西陵峽中段的三鬥坪。 在去過大陸各個大山大水之後,長江三峽加上重慶、四川的風光,老實說並不是那麼突出,但是此行對我個人言,最重要的是我第一次的自駕車橫越中國,雖然未能繼續走川藏公路進入西藏,但也仍是到達了「千辛萬苦」的境地。21天全程算順利平安,中間有風、有雨,當然多的是驕陽天,人自然是黑了一大圈,所幸全程沒有任何不適。 D1(07.15)南京-合肥 南京到安徽省城合肥,全程直線距離僅 據史書記載,安徽很早就是一歷史名地。「兩根筷子夾著碗,屏障在西也在南,東面不平北邊平,黃山勝過九華山」。這首民謠形象地概括了安徽省的旅遊地理面貌。兩條江河(長江和淮河)像兩根筷子,巢湖如碗,西面的大別山和東南面的天目山如屏,北邊是一馬平川的江淮大平原。而皖南的黃山、九華山則是安徽最有名的風景名勝區。 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初年,取舊時的安慶、徽州兩府的首字而得名。安徽以長江為界,形成了皖北和皖南兩大地域;位於中國的東南部,分別與河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接壤。一般言,由於安徽山多平地少,居民生活條件並不好,與周圍各省相較,是較窮的省份。 但因為名山勝水遍佈境內,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是以劉禹錫曾在這裏寫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詩句,如此的徽山皖水,竟產生了世界遺產黃山、佛教聖地九華山、道教聖地齊雲山、南天一柱天柱山、蔚然深秀琅琊山等5個世界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以及中國第五大淡水湖的巢湖。 早上十一時從南京出發,走001國道(與一般國道以1、2、3區分不同),於江浦接寧(南京)合(肥)高速,寧合高速全線長 合肥市位在滔滔長江與淮河之間,美麗富饒的巢湖北岸。它北依江淮分水嶺,南臨巢湖,西望大別山,東出滁水河谷,也就是古代的廬州。資料上說廬州號稱險固,向有「天生重慶,鐵打廬州」之說。歷史上的廬州向為江北重鎮。以「三國故地,包拯家鄉」而聞名於世;也曾經是三國時代群雄爭首的所在地,所以留下了許多與戰爭有關的遺跡。 合肥在兩千多年前就得到開發,地屬楚國。秦滅六國,立郡縣,合肥也被列城置縣,屬九江郡,從此這裏就作為江淮地區重要縣城而聞名。漢代,合肥已是千檣鱗次,商賈輻輳的商業集散中心。隋朝以後,合肥一直為廬州郡或府的所在地,因而歷史上慣稱合肥為廬州,又名廬陽。 「合肥」名稱的由來,說法不一。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載:「夏水暴漲,施合於淝,故曰合淝」。通常把施水叫南淝河,肥水叫東淝河,這是一種說法。唐代有人提出另一種說法,淝水出雞鳴山,北流二十裏分而為二,其一支東南流為南淝河,經過這裏入巢湖;另一西北支為東淝河,二百里出壽春入淮河。《爾雅》上指出「歸異出同曰肥」。二水皆曰淝,合於一源,分而為二,故曰「合肥」。 合肥由於北接中原,南近江南,歷為軍事重鎮和兵家必爭之地,自古就有「江南唇齒,淮右襟喉」,「江淮首郡、吳楚要衝」之稱。尤其是三國時期魏、吳在合肥長達32年之久的交兵,為合肥留下了逍遙津、教駑台、三國新城等眾多的三國遺跡。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眾多的名人,影響較大的有包公、李鴻章、段祺瑞和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等。 合肥市內道路寬闊,綠樹成蔭,景色優美,既多現代建築,又有名勝古跡。從前有鎮淮角韻、梵刹鐘聲、藏舟草色、教弩松蔭、蜀山雪霽、淮浦春融、巢湖夜月、四頂朝霞八處,統稱「廬陽八景」。其中巢湖夜月、四頂朝霞等景,現已不屬合肥市;鎮淮角韻等景,因天長日久,物換星移,已蕩然無存,成為歷史陳跡。現在的名勝古跡以教弩台、明教寺、逍遙津、包公祠等最為著名。 合肥市區包河公園風光,遠處是清風閣 合肥市區包河公園風光 合肥市區包河公園的包公祠 合肥市區明教寺 下午的合肥市區步行街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