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多圓心的游覽與感懷4:中國(林耀潾)
2016/05/31 17:56:08瀏覽2940|回應6|推薦79

讀中國文學系,又在中國文學系任教,在中國國民黨大中華文化歷史地理的教育薰陶下,「中國」已成血肉骨髓,不到中國遊覽、踏查,似乎不能讓血液停止沸騰。「原鄉人的血,必須回到原鄉,才會停止沸騰。」中國是一些臺灣人的精神文化原鄉。我赴中國旅遊頗晚。2006年8月底9月初,我展開15天的中國之旅,由香港轉成都,當飛機進入中國領空,當從成都機場入境,我的心情莫名地興奮,我終於進入朝思暮想的文化原鄉了。我遊歷了杜甫草堂、武侯祠、錦里、都江堰、青城山、三星堆、熊貓基地、樂山、九寨溝、南充、阆中等地。2009年8月,我第二次遊中國,遊歷了九江、廬山、德安。2012年11月,我第三次遊中國,遊歷了江西星子縣。這三次遊歷中國,第一次參加了中國詩經學會的詩經研討會,第二、三次則參加了陶淵明的研討會。我寫了兩篇陶淵明和詩經的關係的論文,寫了一篇《全臺詩》對陶淵明的接受的論文,算是個「陶淵明控」。江西九江廬山一帶是陶淵明生長悠遊之地,我是去親炙陶淵明曾經「詩意地棲居」的空間。巴舍拉《空間詩學》說:「當我們與空間取得親密與私密感,無論這種感受是真實、想像的,都會將這樣的感受加以命名與詮釋,賦予該空間意義。」到目前為止,我這少少三次的中國之旅,在我的心靈史中,意義重大。

筆者以為,「臺灣古典文學的殿軍」洪繻(棄生)的中國遊歷,堪稱偉大。洪繻自負地認為,他的中國遊歷體驗比司馬遷、蘇東坡還偉大神奇。學術界已有眾多的洪繻研究,程玉凰《洪棄生的旅遊文學─《八州遊記》研究》、陳光瑩《洪棄生的旅遊詩歌─《八州詩草》研究》、余美玲〈蓬萊風景與遺民世界─洪棄生詩歌探析〉是很重要的論著。洪繻的中國遊歷詩文太多,他是自覺想超越司馬遷及蘇東坡的遊歷書寫的。以下以一首他的七言古詩為例,說明之。

        將泛海入中華作        洪繻

飆輪發出東瀛東,臺灣水與吳淞通。五嶽三山禽慶志,五湖四海范蠡風。久閉島上如樊籠,山水瑟瑟無歡悰。有樹髡比湘君赭,有石血見秦鞭紅。欲向方壺覓員嶠,奈無黃平乏赤松。放櫂滄溟遊萬里,此行或遇東王公。中原今已霸圖空,龍蟠虎踞空匆匆。碧水千迴留古蹟,青山ㄧ髮餘高蹤。我從世外追溫伯,有目不送南飛鴻。必以雙屐踏萬重,ㄧ躡岱頂登高嵩。昂頭緲緲白雲峰,手擷仙人青芙蓉。歸來袖裡乾坤大,遊筇且化葛陂龍。

洪繻(1866─1929),彰化鹿港人,曾赴福州應試舉人。詩人1922年秋天,與次子載筆遊歷中國,旅痕遍布大江南北、中原大地,將遊歷所見所聞,著為《八州遊記》、《八州詩草》。洪繻具有濃厚的中華民族意識,在日本的高壓統治之下,非常痛苦。詩文中有許多描述苦難人民的作品,謂之「臺灣古典詩中的杜甫」,當之無愧。洪繻的詩文表達對中華文化的孺慕,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痛恨,在如此心情下,他展開了祖國中國的壯遊。「久閉島上如樊籠,山水瑟瑟無歡悰。」寫在孤島無歡樂,山水也寂寥。「有樹髡比湘君赭,有石血見秦鞭紅。」用兩個和秦始皇有關的事典,比喻日本的大砍森林及嚴酷統治。當時的中國,滿清王朝已經覆亡,軍閥混戰,生靈塗炭。但洪繻還是希望遊歷一番,希望能遇到仙人。「放櫂滄溟遊萬里,此行或遇東王公。」、「必以雙屐踏萬重,ㄧ躡岱頂登高嵩。」、「昂頭緲緲白雲峰,手擷仙人青芙蓉。」而經由壯遊之後,脫胎換骨,「歸來袖裡乾坤大,遊筇且化葛陂龍。」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及神州板蕩之後,今日中國又是另番風貌,身為當今的臺灣人,對「中國」有千般糾結,已不是洪繻所處的那般境地了。

        將之吳越書懷(二首之一)        石中英

征帆萬里逐狂流,手掬河山扼虎頭。寶劍頻磨三尺銳,豪情早蓄四冥求。屹求硬骨非眠貉,唾視奸人等沐猴。他日屠龍憑隻手,雄心未死豈甘休?(民國十八年己巳(1929)夏)

石中英(1889─1980),臺南市人。組芸香詩社。石中英1929年離婚後,前往中國,在江西、福建從事抗日運動。石中英出生於清末,成長於日治,中年旅居中國,戰後回到臺灣。她的詩多關懷時局及女性議題。此詩「逐狂流」、「扼虎頭」、「三尺銳」、「屠龍憑隻手」充滿豪邁的英雄氣。

        滬上(四首選二)        陳懷澄

戰敗吳淞撤海防,西來巨賈集桅檣。綠林豪作逋逃藪,碧眼胡開蹴鞠場。短窄裳衣多異製,朱離言語自殊方。可憐醉夢江南客,鳩鵲同巢事竟忘。(其ㄧ)

電火光中不夜城,晚風深巷送歌聲。章臺走馬群花繞,牛渚燃犀百怪呈。齷齪茶樓屯雉妓,招搖酒社點鶬羹。輪蹄達旦如雷響,惱煞羈人夢數驚。(其三)

滬上就是上海。陳懷澄(1877─1940)。此組詩首見1917年之《臺灣日日新報》。陳懷澄於1917年遊歷中國,先至福建,後到廣東、上海等地。第一首寫中國戰敗,五口通商,大量西洋商賈及西洋運動、衣服、語言進入上海,也成了罪犯的避風港。第三首寫紙醉金迷的上海,罪惡的上海,肉慾橫流的上海,無所不怪的上海,交通繁忙喧囂的上海。

        登福州鼓山絕頂望臺灣        鄭鵬雲

滄溟龍渡海之東,地脈占祥憶晦翁。百萬人家成島郡,十年劫火可憐紅。

鄭鵬雲(1862─1915),新竹人。此詩詩人自注:「宋朱子登鼓山,望臺灣云:『龍渡滄溟,五百年後,當有百萬人之郡。』」朱子(晦翁)就是朱熹,朱熹重視風水之說,曾預言臺灣將有百萬人之郡。然此時臺灣割日已十年,人民生活在日本的高壓統治之下。鄭鵬雲登福州鼓山,也要連結家國情懷。

        登五羊城        魏清德

西力東漸來,蠻夷日猾夏。澳門發其端,不歸緣久假。咄哉香爐嶼,痛割咽喉捨。遂令虎負嵎,或供鼠憑社。晨登五羊城,四望氣瀟灑。自從咸同光,國勢彌趨下。珠江攘與熙,誰是匡時者?

魏清德(1886─1964),新竹人。五羊城就是廣州。魏清德此詩第九句才寫到登五羊城,登五羊城也要感慨家國興亡。那個匡時者是誰?

就本文所選各詩,這些古典詩人的游覽,心情並不輕鬆,何時文人才能適意游覽,不必再有那麼沉重的家國之思、黍離之悲?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7608005&aid=59411026

 回應文章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9/28 18:22
2008年3月28日,《人民日報》一篇題為:「在道德的審判台前,國民黨降將的是是非非」的評論文章的結語:「這些蔣軍降將促使了蔣介石政權的垮台,有著明顯的政治效益。但他從根本上敗壞了我們民族的傳統道德」,他們都是「反覆無常的變節小人」。這樣的評價落在過去的國民黨降將身上,今天對魏明仁亦是如此,相信共產黨內心深處也是如此評價尚有利用價值,目前挾中自重的台商、黑道、政客、退將的。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31 15:57
「就是近幾年,我覺得還是在週邊的人們裡,出幾個新作家,有一些新鮮的成績,一到裡面去,即醬在無聊的糾紛中,無聲無息。以我自己而論,總覺得縛了一條鐵索,有一個工頭在背後用鞭子打我,無論我怎樣起勁的做,也是打…」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31 16:01 回覆:
1935年9月距離魯迅離世只有一年多的時間了,魯迅的晚年並不舒心,卻也只能跟較為親近的胡風私下發發牢騷。胡適對魯迅用的這個「醬」字大為讚歎,認為這個字用得好極了。他之所以對胡風的命運抱著深深的同情,並將胡風放在40年來文藝復興運動中來考慮,就是基於他對自由的理解,他說:「這封信不能不看看。我們要的是沒有人在背後用鞭子打的,不要人監督的,人人要自由,本他的良心,本他的智識,充分用他的材料,用他的自由—創作的自由來創作。」(傅國湧  胡風,「胡適的風」?)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09 16:30
半個世紀之後,學者丁學良如此回憶「文革」開始的那一刻:1966年6月13日下午兩點鐘,學校裡的擴音喇叭宣布來自中共中央的指示:「從現在起,一律停課鬧革命。何時復課,等待中央的有關指示。」當時,初二年級尚未唸完的少年丁學良,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開心,卻絲毫沒有意識到:「從那一天起,我們就一步跨進了橫掃人類各種文化遺產的狂飆時代,其中又以『大破四舊』即剷除中華傳統精粹為烈。」他成了受害者,同時成了加害者。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04 22:32

正因逾越的徵候來自律法的壓力和反抗,我們必須檢視兩者的聯動關係。律法的有效性因為對逾越者的指認和監控得以確認;逾越者探測律法必須將其「包括在外」的技術。法網最綿密處,逾越的發生和判定甚至讓當事者都始料未及。姜貴的反共小說《旋風》意外曝露國民黨的荒淫不曾下於共產黨;王蒙的《青春萬歲》熱烈頌讚新人新社會,卻被貼上反面教材的標籤。在律法之上,統治者更可以隨時宣布「緊急狀態」——不論是蔣中正的戒嚴法還是毛澤東的繼續革命論——以宣示高於一切的威權。而當緊急狀態成為常態後,抗爭或屈從成為日常生活的內容。逾越者必須不斷發明「逃逸路徑」。多少一九四九前後的文學述作或言不由衷,或意在言外,或微言大義。從葉石濤暗寫二二八的〈三月的媽祖〉到陳寅恪舊史新論(如《柳如是別傳》),無不遙指「隱祕詮釋」(esoteric interpretation)的必要和風險。

回顧一九四九,我們不能忽略穿越的可能性。顧名思義,穿越打破時空邏輯,不再受制有機形體的局限。今生翻轉前世,故事衍生新編。烏托邦式身體潛能一旦有了出口,得以縱橫古今,創造異質空間,並以此和現實世界形成對峙。我們的問題是,面對「去古未遠」的一九四九,穿越如何呈現批判力量?陳冠中的《建豐二年》首開先例,以烏有史形式調轉時空,擬想一九四九內戰如果國民黨打敗共產黨,日後的歷史將會如何?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04 22:34 回覆:

但啟動穿越的主體總是幽靈化的。馬克思《共產黨宣言》曾以「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預示歷史的穿越性。而一九四九以後,又是什麼樣的幽靈在中國內外遊蕩?陳映真〈歸鄉〉裡昔為戰俘的台灣老兵回到故鄉,發現自己早成鬼魅;張大春〈將軍碑〉裡的將軍徜徉時光隧道,重訪聖戰而渺不可尋。《建豐二年》序曲裡,曾被國共兩黨迫害的異議人士齊聚北平;新魂舊鬼穿越死生,相逢共商國是。一面是陰魂不散,一面是魂兮歸來。宋話本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有言,「太平之世,人鬼相分;今日之世,人鬼相雜。」八百年後仍然無比貼切。

(而又有什麼穿越一九四九的故事比得上詭異的現實:靠革命打下江山的政權,如今「不准革命」,只准河蟹?曾經反共的政權熱烈容共,甚至以身相許?或打倒反共政權的政權借殼上市,卻成為真正反共的政權?)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04 22:37 回覆:

作為歷史事件的一九四九已經逐漸遠去,作為現代人文典範關鍵的一九四九仍有待展開。就此,我們認知歷史千絲萬縷的現象,學習在虛與實、人與鬼糾纏間,指認靈光一線的線索。一九四九不再只是意識形態主導的歷史座標,而是一個蓄勢待發,指向未來豹變虎躍的神祕時刻。這正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對歷史「剎那」(jetztzeit)的觀念:「呈現過去並不是將過去追本還原,而是執著於記憶某一危險時刻的爆發點。歷史唯物論所呈現的過去,即過去在歷史一個危險時間點的意外呈現。」一九四九是這樣一個危險時間點。

跨越,逾越,穿越正代表解放這一時間點,從過去「意外呈現」未來的三種方式。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04 21:59
【一九四九與歷史修辭】王德威/跨越,逾越,穿越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04 22:25 回覆:

在這劇烈的「去畛域化」(deterritorialization)、「再畛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的過程裡,獻身和陷身其中的文化人和知識分子如何因應形勢,摧毀與形塑自我主體的經驗,令人怵目驚心。五十年代初知識分子的「洗澡」運動不啻是紅色洗禮。與此同時,台灣的自由主義者痛定思痛,力圖打造民主場域。馮友蘭曾在抗戰期間指出永嘉、靖康、甲申「南渡」重塑中華文明的意義,期許抗戰民族南遷為另一復興契機。當代楊儒賓則延續此一南渡論述,指出一九四九所賦予台灣貞下起元的機會。

歷史的後見之明無從完滿解釋「跨越」與否的重重動機。同樣令人深思的是,在時間的延長賽裡,一九四九所曾象徵的意義也發生質變。當圖騰轉為禁忌、遺忘凌駕記憶,我們見證跨越未必帶來前進或超越,此岸也未必渡得過彼岸。章太炎曾從唯識觀點談「俱分進化」,指出善惡種子在時間的劫毀裡其實齊頭並進,並不產生想當然耳的因果。準此,所謂跨越,可能只是輪迴。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04 22:27 回覆:
如果跨越引起我們對畛域、界限的審理和辯駁,逾越則強調律法的拉鋸和違逆。相對於國策黨綱、清規戒律,或「歷史的必然」,逾越是衝決網羅,是鋌而走險;是不按牌理出牌,也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一九四九年一月楊逵發表〈和平宣言〉,呼籲國共和談;十一月雷震、殷海光創立《自由中國》,鼓吹落實民主。在白色恐怖下他們以身試法,並為此付出代價。但紅色恐怖下逾越者的遭遇尤其慘烈。從胡風到丁玲,從章伯鈞到儲安平,千百黨內外異議分子的遭遇成為一九四九「時間開始了」最諷刺的註腳。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04 22:23 回覆:
跨越指涉時空界限、知識場域,和心理機制的樹立、裂變、重組。跨越既有平面板塊讓渡取捨的律動,更不無黑格爾式時間進程、由辯證到超越(aufheben)的渴望。然而談跨越的條件、行動和結果何其不易。一九四九年,北大教授馮至——魯迅眼中「中國最傑出的抒情詩人」——歡迎解放軍進入北平,而他的同事沈從文自殺未遂。旅日台灣少女陳蕙貞載欣載奔、回歸祖國,愛國作家老舍幾經躊躇、才從美國回到解放後的北京。新儒家錢穆等「南來文人」流亡香港,更多非左派知識分子從張東蓀到羅隆基等卻選擇留在大陸。胡風高呼「時間開始了」,唐君毅感嘆「花果飄零」,張愛玲幾經顛簸來到美國,從而了解「我們回不去了」。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04 22:21 回覆:

一九四九是二十世紀史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這一年中國共產黨席捲大陸,國民黨政權撤守台灣;南北韓對峙已然形成,戰爭一觸即發;柏林圍牆矗立,東西德正式分裂。民族主義、國家主權的號召此起彼落。印度到印尼,以色列到愛爾蘭紛紛獨立。在此之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美蘇兩大陣營冷戰開始。

一九四九也是歷史修辭以及文學敘述的交鋒點。解放還是離散,革命還是暴亂,共產還是民主,專政還是專制,正義還是邪惡,禮讚還是批判,不同觀點投射不同政治、倫理立場和世界觀,形成的影響迂迴交錯,時至今日依然不絕。如何理解一九四九不只是歷史話題,更是當代話題。

在後冷戰——或山雨欲來的新冷戰——時代,我們如何從一九四九汲取教訓或靈感?本文聚焦中國與華語語系人文領域,以三種相互關聯的修辭方式提出建議:跨越,逾越,與穿越。而這三種修辭各有隱喻對應:界限,律法,幽靈。


山水光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好一個原鄉人的情懷
2016/06/19 16:56
心有戚戚焉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06-23 01:27 回覆:
文化的原鄉及血統的原鄉應該超出現實政治之外。臺灣文化是多元文化,沒有理由不給漢語文學應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