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5/28 01:56:40瀏覽3002|回應9|推薦54 | |
緣分讓我這個出身東北角多雨地區貢寮的自耕農之子之孫,在臺南的某所國立大學中國文學系讀了四年,之後又回來擔任教職。時光倏忽,明年就可以領到服務三十年的獎章了。我在臺南置產、定居、娶妻,臺南已成我的第二故鄉。這個明鄭時期的首府王城,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我優游其中,適得其所,愜意無比。多少英雄豪傑,多少騷人墨客,多少羽客緇流,多少青樓豔妓,多少行商富賈,多少販夫走卒,在這裡做夢做愛。臺南的文化意象太多,以下從《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中摘錄數首,這些詩篇表達了詩人的游覽與感懷,也多少切合我此時的心境。 自嘆 鄭經 自嘆身居在閣中,此心尚欲乘長風。餘閒便舞雙飛劍,無事常彎兩石弓。龍伏紫淵猶未出,鳳棲碧樹且謾沖。待時若遇紅雲起,奮翼高騰大海東。 題東壁樓景自敘 鄭經 西郭樓臺近水濱,青山白雲相與鄰。試為閣中誰隱者,昔日先朝ㄧ漢臣。 鄭經(1642─1681),第二代延平郡王,接替鄭成功從事反清復明大業,雖曾攻克泉州、漳州、廈門,最後鎩羽而歸,退居臺灣、澎湖。陳永華逝世後,意志低沉,沉湎酒色吟詠,得年四十。〈自嘆〉還充滿雄心壯志,整軍經武,等待時機一搏。〈題東壁樓景自敘〉第一句寫近景,第二句寫遠景,三、四句轉入感嘆,以閣中隱者自居。彭國棟評鄭經詩「語有思致,非僅存六朝形骸者。」鄭經有很多山水詩,如沒有世襲的使命,他可能比較喜歡當吟詠的隱者。以下抄一首以概其餘。 山中作 鄭經 獨坐深山臥曲房,閒行竹徑俯林塘。清流能洗氛埃事,幽谷自開名利韁。林鳥朝朝喧異語,石泉夜夜奏清商。碧空明月時相侶,翠嶺輕雲日在傍。聽韻松間倚竹杖,尋芳花下擷荷裳。情移山水共清態,神與煙霞俱景光。此外俗塵都已淨,惟將旨酒作吾鄉。 鄭經這首排律寫得極清新,整首結穴「此外俗塵都已淨,惟將旨酒作吾鄉。」在太平盛世,作個隱者,可享清幽歲月,無奈鄭經是第二代延平郡王,他可以這樣「墮落」嗎? 登紅毛城 陳璸 量移海外乍逢秋,憑眺依稀古戍樓。烽火驚心成往事,清笳入耳散邊愁。盈盈帶水孤帆杳,漠漠晴空白日悠。更喜澄清雄鎮畔,飛雲歔忽渡江頭。 陳璸(1656─1718),廣東人。康熙皇帝兩度召見,稱許其為「國家祥瑞」。擔任過臺灣縣知縣、臺灣廈門兵備道、福建巡撫。量移指貶謫遇赦,就近安置。陳璸跨海來臺就職,毫不以為意。此詩的紅毛城指赤崁樓,陳璸登赤崁樓,憑眺熱蘭遮城,看到天下太平,船帆點點,非常欣喜。 甲申(1704)行取時,舟出鹿耳門遇險口占 陳璸 孟浪舟行悔起初,無端一擲葬江魚。為思生寄死歸語,危坐翻披性理書。(予舟中無事,常翻看《太極圖》、《通書》,故云。) 行取,舊時地方州縣官員,若治績良好,才能出眾者,由朝廷行文調職京師。孟浪形容舉止魯莽輕率。陳璸後悔魯莽輕率,輕易行舟,險將葬身魚腹。轉念一想「生為寄寓,死為歸宿」之語,遂能挺直身軀端坐,翻披性理之書。此詩寫陳璸的臨危不亂,情態自若。陳璸〈媽祖宮求雨文〉言此次脫險,全賴媽祖保佑。筆者多次往祀典武廟參拜,曾瞻仰陳璸神位。 法華寺見鹿 劉家謀 如何廊廡下,俛首不能鳴。似爾神僊質,寧無羈旅情?風塵同汩沒,頭角失崢嶸。放浪空山侶,呦呦自食苹。 法華寺在臺南市中西區,本為明鄭時期名士李茂春的住所,陳永華將之命名為「夢蝶園」。康熙23年(1684),首任臺灣府知府蔣毓英集資在此建佛寺,供奉如來佛,並將寺名取為法華寺。劉家謀(1814─1853),著有《海音詩》,擔任臺灣府學訓導。這是首詠物詩,詠物詩不會純粹詠物,總寄託詩人的感懷。劉家謀看到被豢養的鹿,失去在原野奔騰的自由,聯想到自己投身冷衙學官的不得自由,劉家謀恰似當今大學教師,無日無刻被SCI、SSCI、TI、THCI&Core所縛。 (臺南南城外,有法華寺,即明末李茂春先生夢蝶園故址也。北畔有一古墓,勒曰閒散石虎之墓。考府縣誌,流寓臺灣者,並無其名,不知其為誰也。) 夢蝶園邊雲樹平,碑銘石虎惹人驚。一坵枯骨塵灰淨,萬劫安身歲月更。海外無名荒塚在,空中有色野花明。君稱閒散同如我,憑弔徘徊百感生。 以上是蔡佩香(1867─1925)的〈題閒散石虎墓〉,此墓位於法華寺北畔。「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第六句頗妙。尾聯感慨自己的閒散同於石虎,發異代同悲之意。 城南散策 石川戈足 東風吹送暮鐘聲,一縷香煙空復情。蝶夢三生李菩薩,鳳翔千仞鄭延平。起居方外忘孤島,終始眼中唯大明。古廟梅花荒苑竹,至今氣節仰雙清。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稗海楂程》。詩題中「城南散策」,意指在城南邊散步之意,實際上則論及臺南法華寺與延平郡王祠等兩個景點。透過日治地圖,可知前者在大南門門外西南,而後者則在門內東北處,兩處都屬於大南門周邊的知名的文化景點。詩作首先描寫黃昏時分,自己在法華寺中,聽到東方傳來晚鐘的聲音,不禁感到一陣惆悵。因為想起修築夢蝶園以避世隱逸的李茂春,以及堅持志節義不降清的鄭成功。作者認為李茂春的避世向佛,讓其忘卻身處異鄉孤島的痛苦,而鄭成功則一心一意反清復明,也不會因為退居臺灣而喪志不前。最後,作者以延平郡王祠的古梅與法華寺中的竹子,喻指鄭成功的堅忍孤忠,和李茂春的清逸氣節,並盛讚這兩位都是品格高尚之人。(以上引自《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張明權撰)筆者案:石川戈足(1847─1927),日本愛知縣人。這首詩提到臺南的兩個典型人物,李茂春與鄭成功,隱士與英雄,都讓人景仰。本文最後要談到儒家儒者,這是另外的典型。 過大成坊 黃得眾 海東院畔學宮鄰,舊蹟人過感慨頻。坊對文山碑沒跡,苑存聖域景翻新。苟非道德威儀仰,豈有春秋俎豆陳?差喜斯文留一線,風遺鄒魯海之濱。 黃得眾(1877─1949),臺南人。光緒18年(1892)以十六歲之齡受聘為塾師。日本統治後,於明治39年(1906)參與臺南南社的創設。進入《臺南新報》操筆政,曾為《三六九小報》、《孔教報》撰稿。筆者以為,臺灣文化是以華人文化為核心的多元文化,現在仍有許多傳統詩社在運作,中華文化中的士人階層文化,如詩詞、書法、國畫,研習者仍多。孔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符號,在儒家思想的基礎上,斟酌損益,我們可以發揚道德,對當代迷惘的人心,或有幫助。 如果你夠幸運,在年輕時待過臺南,那麼臺南將永遠跟隨著你,因為臺南是一席流動的饗宴。(仿海明威1950年致友人語)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