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多圓心的游覽與感懷5:日本(林耀潾)
2016/06/03 17:30:20瀏覽3308|回應11|推薦93

2007年9月,我到日本沖繩考察、旅遊4天,參訪了國立琉球大學、琉球國際大學、首里、孔子廟、東南植物園、國際通等地。沖繩人原本不是日本人,他們有自己的王國,他們是被日本併吞的,二次大戰結束以後,美軍在此駐軍,美軍偶有強姦、殺害琉球人的事。就地理言,琉球其實更靠近臺灣,有不少臺灣人因為各種因素移居琉球。琉球也有鼓吹琉球獨立運動的團體,但似乎未能成氣候。2009年5月,我到日本仙台一帶考察、旅遊4天,參訪了國立東北大學、奧之細道、盛岡、仙台博物館等地。奧之細道是日本東北重要景區,有前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手植之樹。奧之細道也是日本偉大詩人松尾芭蕉行吟之地。國立東北大學的前身是仙台醫專,中國著名文學家魯迅曾在此留學,我們去校史館看了魯迅當年的入學通知單、成績單、自請退學申請書、藤野先生批改的魯迅筆記。魯迅當年上課的教室,至今仍然保存,校園及圖書館有魯迅及藤野先生的雕像及畫像。臺灣人對日本也有千般糾結。本文從《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及《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摘錄數首述之。

        登春帆樓有感        陳此

沉霧淒風景寂寥,春帆樓外雨瀟瀟。都將今古無窮恨,分付關門上下潮。

陳此(1863─1904),澎湖人。馬關又名下關,位於日本本州島最南端,下關和九州之間隔著關門海峽。1895年4月17日,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下關的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議定臺灣澎湖永遠割讓給日本。此詩前兩句寫景,但景中有情,寂寥不只沉霧淒風,還有登臨此地的臺灣澎湖人陳此的落寞心境,只能把今古無窮恨,寄託在關門海峽上上下下的潮水中。

        春帆樓,三首之一        魏清德

英雄氣盡酒三鍾,李相東來困折衝。誰記雍乾方盛日,首城迎使受王封。

第二句作者注:伊藤春畝有「高樓傾盡三杯酒,天下英雄在眼中。」詩。第四句作者注:琉球首里。雍正乾隆時期,琉球國王受清朝冊封,在首里城迎接清朝的使節,如今不肖子孫淪落至此,李鴻章艱難折衝條約內容,受盡屈辱,簽下喪權辱國的條約。「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重遊熱海        林獻堂

春氣漸和煦,草木綠初抽。傷足未全癒,熱海復重遊。旅舍在山腰,四望騁吟眸。梅花零落盡,紅杏出牆頭。薰風催更急,逐日放櫻稠。青松與翠柏,事事頗清幽。新鶯初學囀,拂曉鳴不休。一天三次浴,大汗浹背流。筋節稍柔軟,伸縮漸自由。倚策緩步行,薄暮下山丘。臨海看歸潮,擊石浪花浮。堤下垂釣者,香餌藏金鉤。遊魚飢覓食,豈復識奸謀?遂被口腹誤,須臾死道周。白鷗善知機,眾鳥莫能儔。因其無可欲,世亦不相仇。煙波沒浩蕩,萬里自悠悠。

此詩為五言古詩。1940年4月23日登《臺灣新民報》。昭和14年(1939)林獻堂因折足臥病,直到1940年春,足傷才漸漸痊癒,復健期間,兩度旅遊日本靜岡的熱海,一次是三月,再次是四月,此詩即為再度遊熱海而寫。此詩寫熱海風光明媚,溫泉有益足痛的療癒。最後以遊魚因覓食而死、白鷗以無欲而悠悠作結。林獻堂(1881─1956),名朝琛,字獻堂,號灌園,以字行。臺中霧峰人。為世家霧峰林家族長。臺灣日治時期,非暴力反日右派代表人物。無論在新民會、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等組織都扮演要角。林獻堂是櫟社重要詩人。歷史學家Johanua Menzel Meskill說林獻堂是「臺灣自治運動的領袖與文化的褓母」。有關林獻堂的資料、研究,汗牛充棟,本文無法細談,只想提出一些節點。林獻堂曾邀梁啟超來臺旅遊,在霧峰萊園賓主盡歡,梁啟超勉勵林獻堂叔侄「勿以文人終身」,建議他以非武力方式謀取臺灣人民的利益,這啟發林獻堂的臺灣議會請願運動。林獻堂是臺灣總督府的忌憚人物。林獻堂被國民政府列入「臺籍漢奸名單」。228事件促使林獻堂遠離故鄉臺灣,藉故治病,移居日本,至死都不回臺灣。這首寫於1940年的詩,似乎有先見之明,他不做覓食而死的遊魚,他要做遨遊萬里浩蕩煙波,悠悠自在的白鷗。遊魚白鷗之喻就是他的感懷。

        漫步銀座有感(9月2日)        葉榮鐘

胭脂流水綺羅潮,十里溫柔十里嬌。識得幽蘭真面目,繁花遍地盡無聊。(其一)

一代風流冠帝都,釵光鬢影滿街衢。心中自有雲英在,粉黛如花視若無。(其二)

葉榮鐘(1900─1978)是林獻堂的秘書。這兩首七言絕句組詩,葉榮鐘為1929年留學日本時所寫。銀座是日本東京中央區的重要商業區,以高級購物商圈聞名於世,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商街之ㄧ。這兩首詩著重寫遊蕩銀座的美女。「心中自有雲英在,粉黛如花視若無。」其意與《詩經‧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相同。

自然(富士山)、歷史(京都)、現代(銀座)是日本的三大景點。下引詩四首,以饗讀者。

        過富士山        顏雲年

危峰聳拔勢撐天,積雪千重草木妍。屏障東京徵富有,年年玉雨滿山巔。(其ㄧ)

蓋世名山孰與儔?靈鍾秀毓幾千秋。莫誇我輩身雖老,雄壯天峰亦白頭。(其二)

顏雲年(1876─1923),基隆廳瑞芳人。此詩登於1913年5月27日《臺灣日日新報》。「年年玉雨滿山巔」句頗妙。

        京都遠眺        陳此

神京氣象壓諸州,萬古風雲護冕旒。鴨水江流飄玉帶,石山圓月躍金毬。千年禪地千年草,幾處名園幾處舟。東北西南無限樹,蒼蒼依舊拱龍樓。

        京都旅次        洪以南

山頭黑谷對窗前,明月松間照客眠。百八晨鐘驚旅夢,聲聲衝破曉嵐煙。

臺灣遊客喜歡旅遊日本,中國遊客旅遊日本的人數也愈來愈多,拋開歷史仇恨,日本對歷史古蹟的維護重視,日本的乾淨環境,日本的服務品質,都值得學習。春帆樓曾經發生的事,臺灣人當然不能忘記,而熱海、富士山、京都都值得一遊再遊。到奧之細道踏尋松尾芭蕉的吟詠,也許能像洗溫泉般,讓文學愛好者脫胎換骨。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7608005&aid=59878875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雨荷軒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2/19 17:06
首先,作者的立意相當持平,其主旨並不在歌頌或譴責,而是乾乾淨淨地把整件事的始末與文化脈絡整理出來,細緻而不矯情地呈現了日本人當時皇國思想和資本主義的矛盾、古代武士道和近代政治學的傾軋,是如何使古板的佐久間不顧現實效益,一心只想把這輩子幹過的事再幹一次,而因為佔著忠君的大義名分,眾人也無法撼動他的固執;政敵從輿論和高層方面運作撤換他,愚忠或別具鬼胎的屬下奉承他,都只讓他更加迫切;盡忠職守的探險隊付出性命畫出了山區的地圖,人類學者融入「蕃人」理解了他們的文化,然而他們無力也不願反省己國在大政方針上的錯誤,便也只有把些微感慨拋到一邊,但求自身在這體制與歷史中能有一席之地。作者不刻意醜化,也不為之矯飾,而是盡力做到如實呈現,呈現出高貴與庸懦並存、公心與私心混雜的矛盾集合。(胡又天評論朱和之《樂土》文摘錄)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10 23:07
所以,《灣生回家》所描繪出的「移民拓荒生活」是建構在不去觸及太魯閣族人慘烈反抗與被鎮壓的歷史脈動的一種書寫!當鎂光燈單一對準著灣生對這塊土地的鄉愁及思念,而不去談殖民的內涵時;而我心中更好奇的是,他們與這一塊土地人民的關係。於是,2016年我帶著幾位年輕人著手訪談15位住在吉野移民村外圍,與灣生有接觸經驗的長者。台灣人當時會到吉野移民村外圍,都因為移民村有大量土地需要開墾、缺工人,工資比原居地高,許多人便來到這裡成為日本人的佃農,幫忙種菸、開墾農地。這些長輩談到日本時代,大多印象深刻的就是空襲及日本政府對人民的管控。一位女性清晰描述:「警察常會來家裡巡,如果看到豬肉有豬皮,主人就知道該死了。如果豬肉有皮,就是偷殺的豬,那就有事情了有罪的,就會被抓去關。整個日治時代豬肉都是管制的。豬是老百姓養的,但要交給政府,不能自己殺。警察不只查豬肉,也會來巡視飯鍋,如果鍋內太多番薯,他就笑一笑,把蓋子蓋回去,就走了;打開來看,如果都是米飯沒番薯,他就整桶給你拿出來摔到地上。」更有些人敘述跟移民村民接觸的經驗。其中一位住在福興村的長者,原與日本人一起居住在移民村內,後來10多戶台灣人被趕出移民村,他清晰地描述:日本人嫌台灣人的嘴巴壞,會偷水果,衛生不好,沒有廁所,日本人就開會商量一下,把台灣番仔(指台灣人)趕過來現在的舊村。而日本移民村一戶人家的居住空間為300坪,被趕到舊村後,每戶台灣人的居住空間是60坪。多名長者也都提到,住在移民村外圍的台灣人,是不能隨意進入移民村的,甚至日本婦女會用布包著石頭,當有台灣人隨意進入移民村,是會被日本人丟石頭的。早在《灣生回家》作者被證實身分造假之前,我更在乎在書中去政治脈絡的鄉愁的書寫是否被看見,殖民的歷史及他們與這塊土地人民的關係,更應該被瞭解、被聽見。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10 23:11 回覆:
20170109蘋果日報   王淑娟  《灣生回家》─去殖民脈絡的鄉愁書寫(摘)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05 16:56
令人惆悵的是,田中實加很早就被發現她不是灣生。在此之前,她在演講與書中,都一直宣稱是日本奶奶田中櫻代的後裔。事實上,本名陳宣儒的田中實加,在三年前,接受日本《產經新聞》岡山支局長吉村剛史的訪問時,就已經揭發她的言詞有太多矛盾,而且也指控她是「詐欺犯」。這位詐欺犯,欺騙了日本灣生,欺騙了出版社,欺騙了觀眾感情,也欺騙了歷史。紀錄片裡出現的灣生,當然都是真的,但是陳宣儒的身世卻是假的,這等於玷污了受訪者的人格,也玷污了所有觀眾的真誠感情。當紙包不住火,陳宣儒才寫信給遠流出版社發行人王榮文一份道歉聲明。終於承認自己不是灣生,整個騙局至此才揭露出來。到現在,她冒稱灣生的動機為何,仍然無法獲得釐清。是否是以這樣的身分,來加持影片的可信度,或者是為了促銷影片與書的銷量,這完全是外人所無法理解。但是自稱灣生一事,對於台灣歷史,對於台灣文化界,都已經構成巨大傷害。所謂灣生,指的是殖民地時期來台日人的第二代。在戰後日本國內,這種身分一直是隱藏的。我們必須承認,紀錄片又使許多遺忘的記憶,再次浮出地表。在這點上,《灣生回家》確實有它的正面貢獻。不僅使台灣人的鄉愁再次回來,也是許多日本人又重新回望那遺忘已久的記憶。看待歷史,必須非常鄭重。以蒙混的身分來推銷影片與書籍,不僅是不道德,而且也對歷史的真相構成極大傷害。那樣稀有而罕見的歷史再度撥雲見日時,本來是可以使上一輩台灣人獲得認識歷史的真相,也使後輩的台灣人可以更尊敬曾經有過的歷史記憶。卻因為她個人的身分造假,也連帶使許多人開始對灣生故事產生懷疑。從而戰爭末期與戰後初期的歷史真實性,也開始受到質疑。自稱灣生的這種行為,已經對真正的灣生構成嚴重打擊。這是我們無法原諒陳宣儒的原因,冒稱灣生反而使灣生族群開始遭到質疑,他們的故事似乎也因此而無法取信於人。經過這個事件後,灣生或許不敢再來台灣訪問,同樣的,年輕台灣人也可能對這段故事抱持懷疑態度。必須讓所有疑雲都獲得澄清之後,灣生才有可能真正回家。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05 16:52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終於承認她不是灣生時,對台灣文化界造成的震撼簡直無法收拾。去年紀錄片上映時,也伴隨著書的發行,為台灣造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風潮。灣生的身分,在台灣歷史上是一種跨界的認同。他們是日本移民來台的第二代,不僅承載著父母的日本記憶,因為在台灣出生,也夾帶著台灣本地的記憶。對於帝國的日本而言,灣生不是日本人。對於殖民地台灣而言,灣生也不是台灣人。被夾在兩個文化之間的縫隙裡,灣生的認同似乎有些尷尬。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05 16:53 回覆:
如果沒有這部紀錄片的出現,灣生很早就已經被遺忘了。在歷史的夾縫中,等於是被犧牲的族群。《灣生回家》的紀錄片,再度使被遺忘的族群又重見天日。在時間洪流的底層,這部影片等於是鉤沉了久已失落的記憶。如果監製人田中實加不要冒稱自己是灣生,這部影片所呈現出來的畫面,確實感動了無數台灣觀眾。讓看不見的族群被看見,正是這部紀錄片貢獻厥偉之處。如果沒有影片的出現,有太多人並不知道戰爭前後的台灣歷史,是那樣錯綜複雜,又是那樣飄移不定。從影片本身來看,田中實加是不是灣生並不重要,但是她既然已經自稱是灣生,似乎加持了這部作品的重量。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01 22:40

2017年的第一天,便爆出「灣生回家」作者田中實加坦承身分造假。作家陳芳明曾具名推薦田中著作,他今天受訪時表示「很受傷」,批評田中「利用台灣人的歷史失憶症,才使謊言獲得存在的空間」,整個事件是「對台灣史的巨大傷害」。

陳芳明受訪時表示,他看了紀錄片「灣生回家」相當感動,曾跟田中本人見面,因此願意具名推薦田中去年出版的著作「我在南方的家」。「我曾投入這麼深刻的感情,現在卻要扭轉,非常受傷、無法原諒!」他認為,田中實加是利用台灣人對日據時代的不理解,「在歷史的空白上填補自己的謊言。」

然而,田中實加並未將自己的灣生後裔謊言放入紀錄片「灣生回家」中。她在道歉聲明中,強調「灣生的故事是真的…千萬不要因為我個人的問題,而遭到抹滅!」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01 22:58 回覆:

是否能將紀錄片「灣生回家」跟田中謊言徹底切開?陳芳明認為「很難」,包括他在內的許多觀眾,都是因為田中的灣生後裔身分,看電影時「自動對號入座」、尋找田中親人的身影,因此對此片產生強烈共鳴。

「這個事件並非只是身分造假,對於台灣歷史也構成很大的褻瀆。」陳芳明指出,田中實加所造成的傷害「不只是當代人,也傷害了上一代人。」他指出,「因黨國體制的長期蒙蔽」,台灣歷史一直無法認識清楚,「現在利用這種蒙蔽又進行另外一種欺騙,這是對整個台灣史的巨大傷害。」

作家劉克襄也曾為田中著作「我在南方的家」寫推薦文。他表示,看到田中的道歉聲明「震撼了一整個下午」,嚇到「以後不敢隨便幫人推薦新書。」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01 23:00 回覆:

●劉克襄:台灣人對日據過度美好的想像

劉克襄坦承,閱讀「我在南方的家」初稿時,曾質疑書中的台灣野外動物行為「不可思議」;但因田中稱這本書是「小說」,他未多深究。「她這麼辛苦,你怎麼可以質疑她?」劉克襄認為,田中實加籌錢拍「灣生回家」的故事太感人,讓人不忍苛責質疑,才讓謊言愈滾愈大。

田中實加曾在台灣、日本舉辦300多場演講,場場觀眾爆滿,許多人哭著離開。「她是個很有魅力的演說家。」劉克襄認為,加上台灣人對日據時代有「過度美好的想像」,總覺得「空白的這一段歷史,先補足再說」,因此包容了破綻和謊言。

作家楊照則是「灣生回家」的推薦者。他受訪時苦笑:「沒有評論。」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01 22:34

小津安二郎談電影配樂,說不喜歡但凡悲劇就用哀樂,喜劇就用喜樂:「有時候,悲傷場面襯以輕快曲調,反而凸顯悲愴感。」舉了一個親身經驗的例子。日本攻打中國時修水河渡河那場戰役,他就在戰場第一線,戰壕附近有棵開了白花的杏樹,轟隆轟隆的槍砲聲中,「一陣風吹來,白花非常優美地飄散下來。看到那個景象我心想:這也算某種呈現戰爭的方式啊!」

讀到這不免兩個意念打架:一個是完全同意他的見解,一個是暗自叨念他所以在中國是為了殺中國人。

戰時他從中國寄給親朋的書信裡有種種關於中國經歷的描述,饒具趣味,唯獨不見把中國人當作人來看待。這個小津一方面是藝術家的小津,同時也是為國殺敵不疑有他的皇軍小兵。很難把這兩個形象疊在一起。現在重看他的電影,腦後有了另一個小津的陰影。也許少了一點尊崇,多了一點質疑,還是不能一舉抹殺。小津畢竟是小津。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01 23:01 回覆:
20170101聯合報副刊   張讓  讀寫手記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1/01 21:24

陳瀅羽/只想好好討厭一座城市:京都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01 21:35 回覆:

今年開頭的第一本書是韓良露《露水京都》,沒想到在年尾讀到鷲田清一《京都の平熱:哲學家眼中的京都小日子》,為我心中的京都作一個案外的伏筆。我是熱愛這座城市的,第一次從高速公路抵達京都的景象,我可以隨意的減速、快轉、放大,眼睛是澄澈的鏡頭,一張張的投影。陽光的斜度與騎著腳踏車的男子無神的表情,都已經過精細的曝光處理,清晰的印製在記憶的膠卷裡頭。



剛開始我接觸到的京都,是屬於韓良露的京都,以及接近壽岳章子筆下(註)

壽岳章子為《千年繁華:京都的街巷人生》、《千年繁華2 喜樂京都》、《千年繁華3 京都思路》作者,細膩的筆觸娓娓道出溫暖人心的京都生活。


的京都,那樣富涵歷史厚度,古寺有寂寞姿態、神社是太陽的宅邸、秉持傳統的京都人貼著四季與節氣溫度在前進。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7-01-01 21:38 回覆:

回到台灣之後,那些近乎透明的景緻,從舒國治(註)

舒國治曾寫下《門外漢的京都


的書中開始出現分歧,他說自己寧願當門外漢,不是每位旅者都該了解這些歷史,讀過每條街的痕跡或者將這些知識背景如數家珍。舒國治如同一位赤子賞遊京都的美景,反倒能不受牽掛找到屬於自己的私日本。或許舒國治早就知道那種厚度的追求是無盡,且有些庸人自擾。



這時兩位住在京都的作家鷲田清一和井上章一更跳出來澄清,「京都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麼美好啊!」、「京都人可是自恃甚高,不把外縣市…不,應該說洛中(指以前為政治中心的區域)以外的都視為粗鄙之民啊!」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12/25 14:30

鷲田清一著,鈴木理策攝影,蘇文淑譯,麥田出版

一路成長、生活於京都的哲學家鷲田清一(Washida Kiyokazu,1949-),藉由一條206公車運行路線,將自己眼中所見法喜、推論、陶醉兼具的京都,從內裡給掏出──不談矗立千年的古寺典故,而從「京都人」著眼,如何雅致拘謹的心,湧動著求變渴欲,投票蓋出一座古怪京都塔?又或者嘴上不說的祕密,其實都光天化日寫在斬緣神社繪馬上,成為哲學家私愛的田野調查據點?精準幽默的說話,揉進第一手在地住民觀察,卻又佐添犀利宏觀的俯瞰視角,篩出歷史變化、人情瑣碎,注視「帶著皺痕的街弄」,回憶喫茶店做為「得以孤獨的場所」,而緩緩淌入城市各色縫隙,從聖人和奇人身上明白生存的極限,然後回來,回到「平常的熱度」,繼續「拚命地念書、轟轟烈烈戀愛、開心玩樂,有時也念念『阿彌陀佛』。」

嵩麟淵明(z7608005) 於 2016-12-25 14:32 回覆:
《京都の平熱:哲學家眼中的京都小日子》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7/05 20:11

台灣之塔 建立由來記:

為彰顯並悼念在前次大戰中獻身沙場的台灣戰士,我們矗立起「台灣之塔」慰靈碑。在此摩文仁之丘,有感於台灣戰士之崇高志節埋沒七十年仍無以彰顯,日台兩地有志之士募集善款加以援建,以示不忘,並使世世代代,可資憑弔。 當時日台之間皆為同袍,生死與共,榮辱同擔。來自台灣英勇參戰二十多萬人中,三萬人戰歿,一萬五千人失蹤。無論時代如何變遷,超越族群與國家,凡犧牲一己性命守護他人之義舉,不應為後世遺忘。 為了回報戰時受到台灣各方深恩厚澤,本處土地由沖繩翼友會提供。期盼成為親善交流橋樑,鞏固日台間的恩義連結。 祈禱台灣戰歿犧牲者靈魂安息!希望來訪的朋友們,體認前人深刻情誼,後續予以發揚光大。

一般社團法人 日本台灣平和基金會

特定非營利活動法人 台日交流協會

2016年8月15日


嵩麟淵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日本人對亞洲人的歧視
2016/06/15 10:51
今日〈人間副刊〉陳柏瑤〈風景的行板(上)〉:那時的我雖了解日本人對亞洲人還存有歧視,總還天真的以為藝術或文學的領域有例外。然而那個歧視是鋪天蓋地的,直到我離開東京後的許多許多年,日本經濟徹底崩壞,日本人認清了他們不是亞洲裡的白人,才終於慢慢消融。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