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多圓心的游覽與感懷2:基隆(林耀潾)
2016/05/25 00:06:51瀏覽2842|回應0|推薦48

我的出生地及成長地貢寮,離基隆不遠,電聯車大約1小時車程。我高中就讀臺灣省立基隆高中,除短暫外宿外,都是每日通學。我的兩個姑媽都住瑞芳,小時候,小姑丈及姑媽常帶著我和三個表弟妹到基隆玩,所謂的「看大船放尿」就是在中正公園上或基隆港岸邊,觀看各種船隻吞吐海水。小姑丈也帶我們去仙洞玩。基隆港、仙洞、火車,這三個意象是我與基隆最原始的連結。臺灣古典詩中正好也有這些主題的詩,下文舉例述評之。

  臺北雞籠頭上,奇峰屴崱,怪石嶙峋,今將獅毬嶺開地道以通火車輪

屴崱雞籠道,輪車瞬息通。不須風力趕,端藉火威攻。險越高山上,塗穿大地中。可憐天塹失,何恃保瀛東?(吳德功)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吳德功(1850─1924),彰化人。清末歲貢生。日本統治後,獲頒紳章。光緒13年(1887)臺灣設省。在臺灣建造鐵路,最早的一段自基隆港至新竹,光緒14年(1888)春動工,光緒16年(1890)完工。吳德功曾寫一些他坐火車遊歷臺灣的詩,此首是其中之一。屴崱,山峰高聳的樣子。首聯寫高聳山峰,一旦鑿通,火車瞬息之間可以通過。頷聯寫火車行走的神奇,不須風力驅趕,全憑藉以火燃煤產生蒸氣推動。頸聯寫火車飛奔險阻高山之上,穿越大地之中。尾聯寫火車固然帶來交通方便,但天然的險阻喪失,不知靠甚麼保衛臺灣?火車在當時是新興科技,這是把新興事物寫入古典詩的例子。此詩前三聯寫火車的神奇,尾聯則轉入感懷,以為火車將讓清朝無險阻可守,或有喪失臺灣之虞。這讓我想到通往西藏鐵路的完工啟用,西藏鐵路有國防、經濟、觀光、文化的各種功能,但也有可能加速藏族文化的流失。我的高中時代,坐著品質低劣的普通車來往於貢寮八堵(基隆高中在基隆市八堵)之間,常與宜蘭來往臺北的菜販、果販為伍,在昏暗的燈光及晃動的車廂中,完成我的高中學業。

基隆港是臺灣北部重要港口,人們從此出港,也從此入港。

        舟入基隆港        國分青厓

風浪驚心五日間,捨舟上岸海彎環。百年天地人將老,千里梯航跡未閒。樓閣參差連客驛,煙巒窈窕幻仙寰。明朝飛轎炎雲上,放眼蓬萊第一山。

國分青厓(1857─1944)。仙臺藩士族出身。昭和5年(1930)擔任政教社社長,大量書寫迎合戰爭體制的作品。他應臺灣總督之邀,來臺灣旅行。此詩是七言律詩。首聯寫坐了五天的船,終於進入了基隆港。頷聯「梯航」,梯山航海的省稱,原指登山渡水,後泛指長途跋涉。「未閒」即「未間」,沒有間斷,「跡未閒」行程毫無停歇之意。此聯寫他雖然將老,還是千里迢迢,跋山涉水,踏上不間斷的旅程。頸聯寫基隆市街頗繁華,遠山煙霧繚繞,幻如仙境。尾聯寫恨不得趕快取得輕便小車,登上玉山。就這首詩來看,還用不著以後殖民理論詮釋,只是寫出自己雖老仍愛好旅行的心懷,對殖民地基隆也沒有惡評,且寫出嚮往蓬萊第一山的欣悅。

梁啟超有〈辛亥(1911)二月二十四日偕荷庵及女兒令嫻乘笠戶丸游臺灣二十八日,抵雞籠山,舟中雜興十首〉,其ㄧ:「我生去住本悠悠,偏是逢春愛遠遊。歷劫有心還惜別,櫻花深處是并州。」其二:「明知此是傷心地,亦到維舟首重回。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樓下晚濤哀。」(作者註:「二十五日,舟泊馬關。」)維新變法失敗,流亡日本的中國人梁啟超也喜歡遠遊,但舟入基隆港,他想到的是,這裡是中國人的傷心地,十七年前的甲午戰爭,之後日清兩國在馬關春帆樓簽訂的馬關條約,是中國人及臺灣人的悲哀。

        過雞籠杙        洪以南

乘風破浪ㄧ迴環,已入汪洋不見山。大海茫茫天尺五,回頭何處是臺灣?

本詩是七言絕句,首見於《臺灣日日新報》,約作於1907年。洪以南(1871─1927)。此行目的在陪長子留學京都,並順道遊覽日本、參觀東京博覽會。此次航程由基隆港出發,到九州長崎上岸。雞籠杙就是基隆嶼。「大海茫茫天尺五」,天尺五謂離天甚近。此句形容航行海上所見之景色,海闊而天寬。此詩前三句寫航行海中之所見,末句轉入感懷,感嘆此去日本,何日才能再回臺灣?

       基隆仙洞       林朝崧

 打槳來遊小洞天,洞深不見古時仙。燃燈曲覓巖間路,拂袖涼沾石罅泉。蝙蝠群飛爭此穴,鳳鸞重到定何年。料知上界真人府,舊隱難忘碧海邊。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無悶草堂詩存》。林朝崧自大陸返臺後於臺中創組「櫟社」,並陸續擴大交遊圈與活動範圍;明治42年(1909)林朝崧有北遊之行,此詩即為當時遊訪基隆八景之一「仙洞聽濤」所作,此地為今之「仙洞巖」。《基隆市志》載:「仙洞聽濤:仙洞覆形如鐘,歷來高僧逸士,多棲息其中。石刻斑斑,已非朝夕。以距海近,濤聲風湧。清脆悅耳。」作者反用高僧逸士曾棲息於此的傳說,表面上紀錄遊歷仙洞巖的經過與觀察、表達如今仙人不在徒留形跡的慨嘆,令人不禁聯想起崔顥〈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之句,然細加尋思,林朝崧此詩也隱然流露出對清廷棄臺而去的感傷。(以上引自《臺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筆者以為,頸聯「蝙蝠群非爭此穴」固然是洞中之景,也可以是對人世爭競的感懷。仙人已去,此洞已成蝙蝠天下,何日仙人才會騎鳳乘鸞,再臨此洞?「鳳鸞重到定何年?」

基隆港、火車、仙洞巖是我年少歲月的基隆印象。我在臺灣古典詩中找到了迴響,讓我的基隆版青春曲,繼續迴盪。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z7608005&aid=58506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