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虎媽的「三重包袱」可以是教養的好方法嗎?(上)
2015/05/03 16:50:06瀏覽2060|回應0|推薦7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因為讀書會的關係,我又重新看了一次「虎媽的戰甲」這本書,說實話,看到書名的中譯就讓我頗困惑,The Triple Package隱略不翻改稱虎媽戰甲,當然是為延續之前「虎媽的戰歌」書名之意,可以理解,但英文的副標: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為什麼要講成「三項黑暗人格特質,竟然讓人出類拔萃!」?一來忽略了美國的文化族群定義頗不恰當,再來,「暗黑」兩字也下得太聳動了!更糟糕是:未點出「 Rise and Fall 」的 「興衰」之意,標題行銷鑿痕太深,甚是可惜!

說實話,我對華裔移民的虎媽(蔡美兒)之前出的「虎媽的戰歌」一直興趣不高,且從未詳讀過,因為美國移民二代的辛酸和努力,當然是讓人敬佩和理解的,但對於聽來頗違反人性的「十大教條」之類的管教,我是完全敬謝不敏的,因為對我自身經驗而言,教小孩,是要看結果,是要用手段,但更要重過程。看到這本戰甲的書,似乎有感到虎媽夫妻倆在合理解釋自己嚴格管教的理由,看吧!三種特質不正是很多成功移民二代的寫照嗎?豈是只有我虎媽在用而已呢?

如果你對虎媽完全不了解,可以去搜尋一下便知,或是看看這則虎媽說的小故事可略知一二:「我的大女兒索菲婭五年級時,有次乘法速算測試得了第二。接下來我每晚讓她做20張試卷,每張100道速算題,我在一旁掐著秒錶計時。一周強化訓練後,索菲婭次次穩拿第一。」

先來解釋作者要強調讓美國某些族群特別成功的三重包袱,也就是三種促成成功的特質或包袱:

第一: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三重包袱中,這個元素最容易下定義:這是相信自身族群的特殊、與眾不同或優越的一種深沉內化信仰。

第二:不安全感(Insecurity)。所謂的不安全感,指的是某種不滿足感──對於自己的社會價值或地位有某種不確定和憂慮,一種對自己、自己的作為或自己所擁有的,恐怕在本質上不夠好的自覺或焦慮。

第三:衝動控制(Impulse Control)。我們對衝動控制這個術語的解釋是,抗拒誘惑的能力,尤其是遇到困境時想要放棄的誘惑,或是臨陣脫逃,無法堅持到底地完成一項困難的工作。

當三重包袱的元素在一個族群的文化裡結合時,這些族群成員就會成為少數願意用今天所付出的犧牲,來換取明天的成功的人,成功的模式由此產出。

哪些文化族群運用了這樣的成功模式?摩門教的人均所得遠勝其他任何宗教組織,現今古巴裔美國人的商業營收超越了整個古巴島,在全美高等教育比率占最高族群的奈及利亞裔,印度裔家庭所得中位數冠於所有族群,華裔(台灣裔)家庭所得中位數則居全美第二,富比士前四百大富豪占1/3且諾貝爾獎得獎占1/4的猶太人,伊朗裔是美國教育程度最高的民族族群,專擅於做生意的黎巴嫩裔。

 

三重包袱是否適合運用在教養上?我來分開一一探討:

首先,談到優越情節的教養。

請問,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告訴小孩:「從小爸媽就看得出來你是特別優秀的喔!你一定可以考到前三名!」

這不得不讓人想到心理學的「自我應驗預言」,我們將期許移轉加在小孩身上並化為自己的期許,理論上是可以促成孩子的進步或成功才是,但事實一定是如此嗎?當然不是!

看看這本書裡面舉關於黑人的例子,可以是很好的驗證。研究顯示:黑人移民的學生,對他們的特定種族來源的認同如果越強烈,則他們的表現就會越好,這是一種可以自我保護的「民族盔甲」效果,也就是利用特定民族(黑人)的優越感,來抵擋多數別人(白人)的民族優越感。

但,更慘的是,除了這些特定的黑人移民族群(如奈及利亞裔)外,更多數的非裔美國黑人,是完全瀰漫著失敗主義的,犯罪比例也是偏高的。

優越感能激發,不是單純的父母期待,要搭配整體的族群習性和文化氛圍,更要小心會不會激化成傲慢和偏激,因為種族優越的極致不正是戰爭的濫觴嗎?

況且,優越感也很難一直維持,因為種族驕傲會受到別人的攻擊,其他族群的同化力量也會持續地圍剿,而優越感更是違反一般人人平等的理想、因此單純利用優越感來教養小孩是非常危險的,很可能承受的了的就大好,承受不了的就變成大壞了。

但的確,優越感可以多些自我要求則是好事,就像猶太人或摩門教徒,在生活中的自我要求會因宗教的戒律而更為嚴謹,如果能把結果表現要自我優越,引導成為行為或道德的自我優越,這樣的優越感管教是比較可行而安全的。

因此,父母親示範優越感的自我期許和實現,讓行為的自我要求來感動小孩,應是最好的優越感教養法。

(圖片錄自Time網站)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22753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