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孩子,你所謂的「做自己」其實大多是被誘導的:心理學實驗告訴我們只要兩個廣告就可以輕易扭曲你的判斷力
2023/05/10 12:17:09瀏覽1470|回應0|推薦13

日前整理電腦檔案時,看見多年前和一個家長的郵件對話,是關於孩子上大學後對於宗教的執著;我想,身為爸爸的擔心我都懂,尤其當孩子用一句話來阻絕你的建議和溝通時,你完全無力也無言,那句話就是:我要做自己!(然後請尊重我......。)

突然想到,最近在準備「照亮憂鬱黑洞的一束光」一書的導讀,關於憂鬱與「有意義的價值觀脫節」的章節,看到一個有意思的心理學實驗,也讓我聯想到前陣子媒體報導、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新聞~大學女生跳機為愛加入詐騙集團。

什麼是做自己?

1978年兩位加拿大學者將一群4到5歲的兒童分成兩組,第一組兒童沒看廣告,第二個兒童則看某玩具的兩個商業廣告。接著他們讓這兩組孩子選擇玩伴,這邊有兩個男生你必須選擇跟其中一位玩,其中一個人有廣告中的玩具,但他是個壞小孩;另一個男生人很好,但他沒有玩具。

看過廣告的孩子多半會選擇跟有玩具的男孩玩,而沒看過廣告的孩子者多半決定和沒有玩具的孩子一起玩。也就是說,廣告使他們決定跟比較不好的人在一起,因為他們認定玩具才是重要,沒有其他的顧慮或判斷。

5歲?沒錯!是很容易被誘導,但其實放大來看,我們整個社會,常常也是這種誘導甚至是誤導的幫兇;要孩子乖乖讀書、乖乖聽話的同時,到底他們心裡在想什麼?有什麼渴望?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恐怕也只是不斷被壓抑,於是,有一天,一個廣告,一個男人的嘴,輕易就可以左右她的人生!

請告訴我:什麼是做自己?

曾經我有一個休學個案的女孩兒,在被鑑定憂鬱症的一大段時間裡,找不到和這個世界的連結,其實,她的所有興趣都被打壓,像跳街舞、刺青、想做模特兒......,媽媽一律否定,最後唯一妥協的折衷,就是讓她出國讀書試試看,這,反而救了她。

在國外幾個月後,她寫電子郵件給我,告訴我在那兒的選擇自由多了,興趣全回來了,一下子什麼憂鬱都不見了!回想起來,她完全理解媽媽的管教,媽媽也是被成績、補習班、才藝班、輸在起跑點......太多的單一價值觀恐嚇,她只好轉而逼迫孩子以獲取一點點安全感。

和5歲看廣告被誘導的娃兒比較起來,我們真的沒高明多少,看著瘦身的廣告,我們就嫌棄自己的身材;看著酷炫的商品推播,我們也忍不住下單;人家說教小孩該如何如何,我們就擔心得要死;更不要說那些詐騙的、政治的、宗教的魅惑,多少人一下子就迷失在裡面?

做自己,還是「被做自己」,我們分得清楚嗎?

來講個更恐怖的案例,相信對於宗教狂熱可以好好警惕一下!1978年發生在南美蓋亞那「瓊斯鎮慘案」,驚人的908人集體自殺,全都是因為他們追隨了一個偏激的教派:「人民聖殿教」,集體跟著教主遷村到南美,最後大人小孩全都一起走上絕路;想想,將近1000條人命啊!

邪教、熱戀、詐騙、老鼠會,看起來會被牽著鼻子走,當事人也許也可以說:我是在做自己啊!一般人是盲目的,但那些站在山頭上搖旗吶喊、魅惑世人的大師,他們就很清醒嗎?恐怕更糟,自戀、狂妄、控制和貪婪,最後也只是混亂!來看看教主吉姆瓊斯,在帶領大家自殺前夕,最後的傳道(廣播)內容是什麼:

「......如果不能平靜生活,就讓我們平靜死去,這裡有一千人對這世界不滿,我們決定犧牲生命,我們不想活了、我們感到厭倦,我們不是自殺,我們是以革命式的自殺進行抗議,抗議這個不人道的世界」。

世間當然有人道,只是,我們要有機會去尋找和感受;所以,只會讀書的孩子不都是好事,要願意去想:活著的意義和樂趣是什麼?生活和生命可以如何經營?要嘗試和這個世界有更多元的連結,有更多元的閱讀和閱歷,產出更多元的意義,所有的連結,就是活下去的意義;當然,人生注定有許多痛苦的時候,但就像「活出意義來」作者--從集中營倖存的心理學家弗蘭克說的:

「痛苦在發現意義的時候就不成為痛苦了。」

註:關於「瓊斯鎮慘案」可以參考這篇~「人民聖殿」集體自殺事件:一位寵物猴子推銷員,如何成為說服眾人自殺的邪教教主?

https://reurl.cc/eXexGR

#阿得的讀書會

#阿得老師的晤談室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918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