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明智型教養風格評估:不想被淘汰的虎媽就請趕快進化為明智型教養父母吧!
2022/06/14 08:37:16瀏覽1728|回應0|推薦9

這陣子導讀「恆毅力」一書,藉機進一步研究了教養風格的議題,畢竟我參加的幾個讀書會都是以父母為主,對教養、親子等議題都很關注;而且,不要說教養是孩子小時候的事,親子關係可是一輩子的,用心經營最後受益的往往也是自己。

討論恆毅力的家庭教養,很容易就聯想到七年前導讀過一本書,當時也很有名的:「虎媽的戰甲」,內容很可以做參照,當時我有寫了二篇部落文詳細紀錄下來:「虎媽的『三重包袱』可以是教養的好方法嗎?」(https://blog.udn.com/yiter1968/22753479)。

我們都知道所謂的虎媽,通常是採取強勢管教,在美國社會普遍被視為「有成效」的管教,其中有三個促成的條件,但,也會當作是「三重包袱」:

第一:優越情結(Superiority Complex):相信自身的特殊、與眾不同或優越的內化信仰。

第二:不安全感(Insecurity):對自己的社會價值或地位有某種不滿足、不安全感,本質上不夠好的焦慮。

第三:衝動控制(Impulse Control):遇到困境時想逃避,或想要放棄的誘惑,抗拒誘惑與逃避的能力。

然而細看當代的台灣島內,以我長期與青少年接觸的經驗,可以斷定這三個條件幾乎都不成立了!首先,我們早已不是移民社會了,很難有相對優越感的促發條件:其次,不安全感和不滿足感,對已經是個人主義的立即滿足世代來說,很難有說服力;最後,過去習慣強調艱苦卓絕「忍耐」的美德,也早已被視為不合理的自虐吧!

繼續堅持虎媽,大概最後只能用「威脅利誘」或「情緒勒索」之下下策了!這也是我覺得要回到「恆毅力」的教養才是正確的。「恆毅力」書裡引述1960至90年代心理學家Diana Baumrind、Eleanor Maccoby、和John Martin所研究歸納很有名的教養風格,以嚴厲與否、支持與否為兩軸,分為四個類型:

一.嚴厲而支持稱為「明智型」教養;又稱「恩威並施型」。

二.嚴厲而不支持稱為「威權型」教養。

三.不嚴厲但支持稱為「放任型」教養。

四.不嚴厲也不支持稱為「忽略型」教養。

書中引用許多實驗和實例來印證明智型教養,把嚴厲與愛同時兼顧,是理想恆毅力教養的建議風格;譬如,書裡舉了一個恆毅力典範人物:Steve Young,舊金山49人隊傳奇四分衛,追蹤訪查得知,他爸爸本身就非常有恆毅力,身為律師出差再遠,仍堅持週末想方設法回到家陪家人;而對待小時候的Steve,很多時候像暴君,知道他狀況很糟想回家,只有一個答案:「撐下去」,或狠一點:「我不要和半途而廢的人住在一起」。

吃盡苦頭長大後有所成就的的Steve,事後整體回顧,非常謝謝爸爸是集嚴厲與愛於一身的,「那是一種愛的表現,很嚴格,但同時也充滿愛護」、「那種嚴厲的父愛背後完全不是為了他自己」。看到嗎?這就是恩威並施的教養,愛孩子,也一樣可以嚴厲。

看到虎媽和恆毅力父母的差別嗎?不吝表達愛,也在乎要求,在乎給孩子界線和責任!怎麼做到?我在「恆毅力」書裡看到一個很好的評量問卷,是由心理學家Nancy Darling設計給孩子的問題共15題,評估你是否為明智型教養的父母。

注意喔!這是由孩子的角度來評估,將明智型再細分為三個層次:溫馨支持、尊重支持、嚴格要求,遇到反向問題請照填,但計分時倒過來計算。兩種計分方式:一種是算15題中為「是」的答數有否過半?以確認整體上是否偏向明智型教養;另一種是針對這三個子型,那一個答是的多?以確認偏向溫馨、尊重、還是嚴格。

再次提醒爸爸媽媽們,填答要以孩子的立場來回答,每一題的考量,是此時此刻,超過50%為「是」即為「是」。如果孩子已經上高中,建議可以父母寫完,再讓孩子也寫一次(不要當面評論),對照之下會更有「刺激」和「啟發」喔!孩子小的話,可以父母各寫一份再討論,一致性的管教風格有助於穩定親子互動和夫妻關係喔!

一.溫馨支持型:

1.遇到問題可以指望爸媽支援

2.爸媽會抽空跟我聊天

3.爸媽會和我一起做有趣的事

4.爸媽其實不喜歡聽我說我遇到什麼麻煩(反向問題)

5.爸媽很少稱讚我做得很好(反向問題)

二.尊重支持型:

1.爸媽認為我有權主張自己的觀點

2.爸媽尊重我的隱私

3.爸媽給我很多的自由

4.爸媽告訴我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我不該質疑他們(反向問題)

5.我能做什麼大多是由爸媽決定的(反向問題)

三.嚴格要求型:

1.爸媽認為我應該遵守家規

2.爸媽會讓我知道更好的做事方法

3.即使事情很難,爸媽仍希望我竭盡所能去做

4.我即使犯錯爸媽也不追究(反向問題)

5.做錯事時爸媽不會懲罰我(反向問題)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iter1968&aid=175164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