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6/10 11:08:11瀏覽1632|回應0|推薦18 | |
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這次的興趣拼盤,應該是我百寶箱裡的最愛之一了! 自詡文青如我的影音興趣搜藏之極致:「大三元」,是專指「原著」+「碟片」+「原聲帶」,一定是那種非常非常喜歡的電影,乾脆三位一體的集好、集買,隨時光流逝可以留在身邊慢慢把玩!興趣,總是可以說著很雋永的好故事,年輕時會喜歡的,年紀大些更會愛不釋手,同時沉浸文字與影音的美好;幸福,其實一直是不太遠的。 這本書出版於1979年,1982年改拍成電影,其中完美飾演蘇菲的梅莉史翠普,不意外地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甚至在後來我看完原著的時候,才發現作者:威廉.史岱隆(William Styron),也已經於2006年過世了!是啊!縱使世事總是難料,但美好的文學作品就是隨時擺在那兒,讓人們會想一讀再讀,好的小說,一直是很解憂的玩意兒。 最早知道「蘇菲的選擇」,是生命教育課同行的推薦,鎖定的是道德兩難和選擇的議題,但這本書,其實並不止是談「選擇」,整篇故事的三個人物:丁哥、蘇菲、和納森,叨叨絮絮拉出了三個很大議題的軸線: 丁哥,作者本身所用第一人稱的自述者,是來自美國南方、初出社會、闖蕩文壇的寫手,其實也就是作者自己年輕時候的影子,而由此拉出的議題軸線是:種族歧視。在蘇菲和納森初登場時,就是在吵這個議題,因為1930年代,美國種族歧視的問題更甚於今日,而這本書論及的種族議題,也恰恰是為了呼應後面更大的議題:二戰猶太人的屠殺,很沉重的對比,但精彩、精闢。 蘇菲,波蘭人,故事主角,自集中營逃出的人,也讓我們清楚知道,原來二戰集中營的屠殺,並非是猶太人的專利,單波蘭人據說就被殺了200萬人!蘇菲的被捕和逃命,以及還有自己一雙兒女的命運和坎坷,是這本書的精華,這個主軸的故事,是最嚴厲的控訴,尤其對那些以集中營為消費、揶揄的說三道四,最是不耐,因為,像蘇菲經歷的集中營,就是極度扭曲人性的記憶盒子,像她這樣的倖存者,根本無法全身而退!破碎的靈魂,卻在新世界遇上了另一個破碎的靈魂。 納森,猶太人,精神疾病患者,蘇菲的男朋友,一出場的陽光和正義使者,迅速擄獲蘇菲的感情和丁哥的友情,化博學與雄辯、精明與激情於一身,正常的情況下帶著蘇菲飛上了天堂,發瘋的邊緣與狂躁,狠狠撕咬最親密的關係,他的故事主軸,代表著良心與譴責,對比於丁哥於種族歧視上的懦弱,於蘇菲記憶的掩飾和逃避,他赤裸、激情、坦蕩、衝撞,最後卻走向,毀滅。 關於選擇,由此書而衍伸的片語「做出蘇菲的抉擇(making a Sophie’s choice)」,竟已成為英文詞彙的一部分,可見蘇菲的選擇有多難。第一個困難抉擇是:送毒氣室時,兒子與女兒只能留下一個,留誰,都只會是一輩子的撕心裂肺;第二個選擇是:在丁哥帶她到南方想娶她為妻時,她卻懸念著納森的美好,寧願奔向同歸於盡的決心也不回頭:第三個選擇是:波蘭同鄉鄰居不斷邀請她加入抵抗納粹的義勇軍,她卻遲遲不敢點頭,連偷一台收音機也是失敗!真的只是顧及小孩安危嗎?每個選擇,都會是生、死的賭注,而人生,卻再也無法回頭了。 全文是回憶錄式的倒敘寫法,文字的美麗,加上故事是以剝洋蔥方式漸層揭露,真相,要一直等到最後才會明朗,甚至,也不一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即使我們焦躁或憤恨,都是無濟於事;能夠從美國南方種族歧視的視角,望向二戰的納粹和集中營的控訴,不得不說,是很大膽的對比和寫法,卻也突顯出人性的黑暗面,一如一開始蘇菲講她的家庭,原來只是謊言和偽裝,一切都只是為了當下要好好活下去。 來看看文字的雋永巧妙吧! 「這次的恐懼再一次發生在布魯克林街道下的地下火車上。她正隨意翻閱一本幾週前的<眺望>雜誌時,書頁中赫然出現霍斯的影像,使她驚駭地發出一聲窒息的吶喊,坐在她隔壁的女人也不由得戰慄了一下。」(p.52)。霍斯是集中營的首腦,也就是劊子手,也是蘇菲想色誘救小孩的唯一希望。 「他接下來的舉動使她如觸電般的驚奇。他伸出沒有拿菸的手,非常細心地挑起沾在她上唇邊緣的一點東西:那是她剛才吃的巧克力屑,現在捏在他的拇指和食指之間,她看著他緩緩地把手指移向嘴唇,將那一點巧克力屑放進他的嘴裡。」(p.260)。霍斯司令官掌握生殺大權,這一幕蘇菲顫慄的體驗,文字完全呼應了她內心的另有所圖卻害怕不已!電影,根本拍不出這樣的細膩幽微啊! 然後也來看看文字的控訴力道吧! 「真正的邪惡,奧許維茲令人窒息的邪惡--憂鬱、單調、荒涼、可厭--幾乎全是平民所犯。」(p.156)在集中營執行我們所以為邪惡到不行的任務,其實真正的軍人不多,而是平民,難以想像平凡的人們,殺起人來,幾萬幾萬的殺,真的沒有任何罪惡感嗎?文學,和哲學、心理學一樣,都很想找到答案! 關於電影和原聲帶,也是我最念念不忘的,電影雖割捨了很多文字美好的細節,但,把激烈起伏的情感和氣氛完全拍出來了,梅莉史翠普的年輕貌美一覽無遺,選擇的痛楚,更是詮釋得恰當好處;音樂的精華是古典音樂的形式,也呼應著原著中,蘇菲是從小學習古典樂出身的,談論的曲目也幾乎是呼應著劇情的起承轉合,真是好聽,值得在看完電影或小說後,慢慢的咀嚼一番,音樂裡有骨有肉有靈魂。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