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哮──【艋舺】(下)的解嚴秘碼
2011/04/07 21:11:22瀏覽1895|回應0|推薦10

 

即便【艋舺】所展現的是如此一個名實背反的電影[]然而,它2.3億的驚人票房,卻不得不教我們低頭、深思──即便20年前國際聲名非常遠播的【悲情城市】(1989),它當時的3491萬票房,換算(當時票價50元,今日票價200)成今日大約1.4億,距離【艋舺】還有9000萬的非常差距。

 

我們在這種低頭中很難不想起,在【艋舺】(2010/02)之前不過一年半的【海角七號】(2008/08),它所創下的台灣國片史上票房第一高紀錄(5.3),至今仍然讓各路專家,即便探訪了海角七遍,仍摸不著那種「奇蹟」的頭緒。

 

在不斷摸頭的深思中,我們發現【艋舺】的出現,很可能讓我們窺探出【海角七號】奇蹟密碼之一角,同時洞察出【艋舺】的另類奇蹟密碼。

 

在不摸頭也不深思的「傾聽」中,我們忽然回想起觀眾在黑暗的戲院中,對於【艋舺】中一再出現的一個鏡頭,發出一種似笑非笑的奇特聲音。

 

很微妙的是,那個鏡頭跟【艋舺】的「義氣」重音,看似「輕飄」到完全不相干;然而,很巧的是,鏡頭中一再出現的那個人,不是別人,既是在幕後主導這部片要踐踏「意義」、高舉「義氣」的導演,同時還是在幕前扮演抹殺掉該片「義氣」的幕後黑手──導演紐承澤。

   

 

觀眾在黑漆漆的戲院,觀看外省掛老大灰狼(紐承澤),逐步運轉著入侵、進而摧毀廟口幫的陰謀,對於紐承澤那一次次像高中生般看來有點幼齒地狠用力吞雲吐霧,輕蔑一笑地滑過。

 

就是這個輕笑聲(像從海角飄過來),這個脫離把青春揮灑的太沉重的這部電影的「笑」聲,引領我們猛然了悟:引爆出台灣影迷熱血空前奔放的【海角七號】,之所以帶領出台灣電影的最奇蹟,原來就是用一連串的、“逐步運轉”的笑聲,令台灣影迷確切踏入「解嚴」(1987/0701)後的台灣社會氛圍!

 

如果說,在【海角七號】與【艋舺】之前,台灣電影上一波的奇蹟是【悲情城市】(1989),它所代表的是對過去戒嚴時代台灣歷史的「悲情記憶」;那麼,從【悲情城市】到【海角七號】這整整20年來,台灣電影從低靡到谷底,來到【海角七號】之所以「一下子」爆出空前的天量,從這條戒嚴與解嚴的歷史理路以觀,【海角七號】的奇蹟就變得再也清楚不過:【海角七號】徹底帶領台灣影迷從「悲情年代」邁入解嚴後的「嘉年華時代氛圍」。

 

如此,【海角七號】5.3億看似“有點幼齒的吞雲吐霧”的票房奇蹟,原來就是被片中層層建築起的笑聲所高舉撐起:鄉土茂伯的自在風趣「真好笑」、台客馬如龍的快意「快暴笑」、田中千繪歇斯底里式潑罵「太起笑」──就是這2個老、中男人,再加上1個年輕又憤怒又台灣話發音的有點幼齒的日本女人,他們所貫串出來一陣陣勢不可擋的「爆笑」之聲,把積壓了20年都還在跟解嚴社會背離的台灣電影悲情,沒有煙也沒有霧地一次次快意又帥氣地拋在腦後!

 

20年來始終不得笑的台灣影迷,終於找到了百分百台式笑話的出口,而一口氣將20年的笑量狂灌出空前天量票房,而在【海角七號】中一舉過足了真正踏入解嚴後之的「嘉年華」快意之癮。

 

遺憾的是,【艋舺】並沒有繼承(當然也就沒有發揚)【海角七號】,所開創出來的解嚴後的爆笑之聲這條路線;然而,片中紐承澤所表演的很不恰當的「老」大卻像高中生抽煙的鏡頭,卻悄然引領我們對解嚴後的台灣電影別有深思。

 

深思之中,確實好笑的是,【海角七號】的票房天量居功最偉的,並不是片中男女主角所代表的青春角色,反倒是一干中老代的角色(包括那個在片中看起來有點老 氣的年輕日本女人);而高舉義氣又踐踏義氣的【艋舺】,其2.3億的票房確實是來自片中三位主要演員(阮經天、趙又廷、鳳小岳)很青春的角色。

 

這兩部片經由兩種完全背反的世代角色,所綻放出來的「解嚴力氣」,竟然是近乎顛倒的:【海角七號】的中老年人不斷在起笑,但【艋舺】中的年輕人則不斷在高叫已經老去的「義氣」。

 

紐承澤一次次「非常狠力」的吞雲吐霧,再度帶給我們對於解嚴後的電影青春的新靈感:【艋舺】中所噴放的青春熱血,其實並不是像過去的口號般是“高叫”出來,而是狠狠地咆哮放浪而出!

 

【艋舺】的打鬥場景是重要場景,但是一部把打鬥處理得很不出色的電影(否則為什麼在武打電影聞名全球的香港,票房僅僅只有700萬台幣?),為什麼還可以用其打鬥場景在台奪下如此驚人的分數?

 

我們側觀紐承澤狠抽煙的畫面,凝視他用力非常的嘴唇,方了然【艋舺】中的打鬥場景中更重要的是,那三個青春要角在參與打鬥時所發出的陣陣尖嘴咆哮之聲。

 

這種咆哮聲在影片尾聲蚊子跟和尚對決時,蚊子對和尚更是聲撕力竭地咆哮道:「我混的不是黑道!是友情!是義氣!」而達到最高潮。就是在這個踐踏電影「義 氣」口號大旗的地方,蚊子用他的咆哮與鮮血為這部電影的「精神指標」自圓其說,並搏得了影迷對這部名實背反的「聲血齊鳴」地認同。

 

說來還好笑的是,【艋舺】的咆哮同時也洩露出解嚴後的台灣社會,普遍增添了一份戒嚴時期台灣人所沒有的「人格」:精神上的分裂。

 

在影片中少到可憐的愛情戲(也稱得上是這部青春電影的另一奇蹟)中,有一場戲是蚊子問小凝(柯佳嬿):「你為什麼要做妓女?」小凝則反問蚊子:「你為什麼要做兄弟?」

                

       

 

這場戲真正令我們印象非常深刻的不是妓女與兄弟的愛戀,而是鏡頭對小凝臉部的特寫:小凝的左臉美如天使,右臉卻被巴掌大的綠色胎記所佔據;小凝是天使與魔鬼的綜合體,也是天堂與地獄的拼貼異體。

 

於是,我們從【海角七號】的歷史奇蹟理路中,也為【艋舺】的票房奇蹟找到一點蛛絲螞跡:如果說,【海角七號】用「笑」,把我們徹底帶出了悲情年代;那麼,【艋舺】則是以「憤」進全身之力的「哮」,把我們帶進了解嚴後的嘉年華時代。

 

紐承澤的奮力吸煙再度為這個“解嚴後的嘉年華時代”,做下更深一層的註解:太過多元化、太也豐富的嘉年華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空前焦慮的時代。身處在這樣的 時代之中的人們,精神上多少都帶有分裂的特質,以致「老」()的也不免幼稚(吸煙),以致天使的室友就是魔鬼,以致我們渴望「笑」也需要「哮」。#

 

[]【艋舺】():公仔與公「宰」

http://blog.udn.com/yensunny/3831891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ensunny&aid=5063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