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23 00:50:32瀏覽702|回應1|推薦0 | |
對於沒住過眷村,卻有一票眷村朋友;或是有1949年來台的外省父執輩的人來說,如果能先看過龍應台的新書「大江大海1949」再去看「寶島一村」,就可能會跟我們的父執輩一樣,會有更深的感觸。 對於大部分無權無勢的外省老兵來說,國共內戰造成顛沛流離一輩子的人生,再歷經白色恐怖的風聲鶴唳、本土化過程中的自我認同錯亂,這種人生的苦與痛,絕非生長於承平時代的我輩,所能體會。「寶島一村」具體而微地呈現了眷村中所流傳的各種故事,透過三戶眷村人家的悲歡離合,演繹近六十年來這群「少小離家,老大回」、當初以為只是暫時避難,卻在異鄉生活60年的一群人兩代故事,因為這麼真實且廣泛地反映外省族群的集體回憶,無怪乎筆者去國家劇院觀賞時,後座的老伯伯,鼓掌直喊:「謝謝」。 這十多年來,對於1949年來台的外省老兵來說,又是再一次面臨「認同」的衝擊,試想:由「殺朱拔毛」到「一邊一國」,內心的震撼,恐怕不亞於國共內戰時的選邊站;即使,有少數人近年來刻意形塑外省人是權貴的特權階級,但是,事實上,絕大多數的外省老兵,都屬於無權無勢,孤苦清貧,在國共相爭的大時代洪流中,隨浪浮沉,無法自主掌握自己的人生。 可以看得出「寶島一村」對於蒐集眷村故事的用心,這些耳熟能詳的父執輩故事,被一一放入劇中,由於,太過豐富,在有限空間與時間的舞台劇表現上,勢必有許多題材被捨棄,也看得出有些故事舉重若輕似地帶過。 龍應台的新書,蒐集了許多1949年前後,國民黨、共產黨、台灣菁英的故事,如果,能先看看這些片段的不同角度的人生,可能可以用更宏觀的角度,去看這些眷村的故事。 不可諱言,1949年前後第一代外省人多屬具有大中國情懷的「統派」,這群被台灣社會主流民意邊緣化的族群,當然有其背景因素,形成這樣的理念和價值觀,衷心盼望台灣社會能包容與尊重這群時代悲劇下的倖存者。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