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10 20:38:28瀏覽2641|回應7|推薦60 | |
小時候有些住處周邊商家,是父母買慣了的,店老闆的名字也逐漸成為家裡對某些物品的代名詞。「你去哪?」「去巷口阿全那邊。」就知道是爸要去切點下酒小菜。進入某些餐廳,不消開口點菜,老闆立刻拋來一句「老樣子嗎?」顧客點點頭,天南地北地寒喧起來。 我小時候覺得這種消費模式很麻煩。買東西不就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顧客來來去去又不做親戚,管我就讀幾年級,這次段考班上排名第幾? 搬到台北之後,每回返高雄,看見父母依舊維持這老習慣,更是瞠目結舌。跟著老爸去銀行辦事,初次見面的理財專員發出久仰大名的親熱招呼,還對本人學經歷如數家珍。陪老媽上百貨公司瞎拼,買衣試鞋不自己到Fitting room解決,偏要把專櫃小姐當閨中密友,跟她分享衣著品味、身型困擾。 我在台北住了那麼多年,每天同樣時段上同一家便利商店,在同幾個夜市攤位買宵夜,除了「一份」、「多少錢」、「謝謝」等固定對白,一點閒話家常的欲望也沒有。記者工作似乎讓我整天把想說、不想說的話都吐盡了,對於「沒有新聞性」的攀談興趣缺缺。 不過剛搬來義大利,彷彿又跌回了兒時熟悉的環境:一個什麼都講究「熟門熟路」的世界。外頭水電工動輒獅子大開口,房東的熟朋友只要半價;初次光顧的餐廳經常在帳單偷加小費、漏上開胃菜,變成老主顧後不只會端出新菜要你品嘗,稱是「餐廳招待」,帳單有時還可以打折。 店家、公車、馬路上,愛講話的義大利人更是「無處不聊」。在超市收銀台等結帳,收銀小姐忽然提起晚上的足球賽,前後左右的顧客都騷動插話起來。固定撘某台公車的幾位老人,把博愛座當咖啡座,下車了一個,又有另一個遞補上來。 司機也不惶多讓,經常在公車總站聊到耽擱發車時間,或是並排等紅燈聊得忘情,被後頭猛按喇叭才心不甘情不願地踩油門。 我通常只是在旁邊靜靜的聽。聽著聽著,忽然感到一絲甜蜜跟苦澀。苦澀的是,這類人多數是老人,或生活一成不變的人。是什麼樣的寂寞,讓他們只能在路上向點頭之交訴衷曲? 這種喃喃的獨白,我也愈來愈常在與年邁的父親通話時聽見。兒時那家麵店早就倒了,或許當記憶中的世界逐漸崩塌,每個熟悉的微笑都是一根浮木,讓我們捉影捕風過去的美好。 甜蜜的是,在這些毫無利益關係的話家常中,時常逸出溫暖而不咄咄逼人的關心。關懷最難是適度,多了是嗜血八卦,少了是冷漠敷衍。幾句不追根究底的問候,自嘲多過消遣的打趣,猶如輕輕熨過的棉衫,恰到好處地撫平了皺眉扁嘴,卻不是強打精神的漿挺。 九月的羅馬,吹起了一陣秋風,風中有多少故事,我傾耳聽。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