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威尼斯 興衰浮沉總是詩
2011/08/23 00:23:33瀏覽13580|回應1|推薦46

文‧攝影/黃雅詩 (本文已刊登在全球中央雜誌八月號)

19世紀詩人拜倫站在威尼斯的嘆息橋上,吟詠了一首廣被傳頌的威尼斯朝聖之詩,其中一段這麼寫著:

詩人塔索的跫音在威尼斯早成絕響

沉寂中,息歌的貢多拉輕搖著

華麗宮殿正在河岸邊崩毀

昔日繞樑的音樂鮮聞於耳

威尼斯輝煌歲月已逝,但丰姿依然

城國可傾,文采可褪,唯自然之美不死

亦無人能忘懷威尼斯曾多麼可愛

她是所有慶典中的歡愉所在

是人間的狂喜縱情,是義大利的化裝舞會!

短短幾行從感嘆到讚嘆的文字,把許多熱愛威尼斯者的矛盾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一方面,威尼斯水患日漸嚴重,會不會哪天真因「威尼斯沉沒」讓此一美景成為絕響,引發廣泛擔憂。加上觀光帶來了高度污染跟商業化,今日威尼斯與過去駐留文豪們筆下之夢幻場景,無疑已經漸行漸遠。

然而另一方面,威尼斯獨特的水都風情,卻又令人愛不忍釋。無論是迷失在蜿蜒曲折的巷弄,或觀看船夫搖著貢多拉穿梭在大小運河間,威尼斯有太多無可取代的元素,足以讓全世界觀光客趨之若鶩,甚至一去再去。

對許多人來說,威尼斯永遠是種虛幻歡愉的象徵,誠如拜倫在詩中最後一段所寫,「我自兒時便愛上了威尼斯,她是我心中的仙女之城。」

威尼斯課題  與水患共存

進入威尼斯,搭船沿著大運河遊覽,會發現兩旁建築的一樓幾乎都已廢棄不用,不是充做私人碼頭的腹地,就是被水淹過半層,形同廢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俗諺恐怕是威尼斯的最佳心情寫照,瀉湖地形造就了威尼斯靠水維生的本錢,地層下陷卻也使水患成為威尼斯最大隱憂。

威尼斯市政府網站上為此設立了專門欄位,每天隔幾小時就記錄一次威尼斯水位高低,在網站公告周知。一旁還附錄了關於水患的「常見問題集」,把大眾關心的問題集結答覆,足見水患是威尼斯「詢問度」最高的主題。

不過相較許多驚悚的「威尼斯沉沒論」,威尼斯人因為與水患長期抗戰,多了一份共存的泰然。例如他們其實不稱呼淹水現象是「患」或「災」,而很中性地稱其為「Acqua Alta」(高水位),把它定義為每年秋冬雨季都會發生的現象,肇因於季風與亞德里亞海潮影響。

威尼斯97%土地約高於海面100公分,故根據官方的水位監控研究機構定義,異常高水位是指高出海平面140公分以上,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每四年就會發生一次。造成異常高水位的理由很多,除了氣候變遷,更迫切問題是威尼斯地層下陷,尤其是最近這一世紀,威尼斯顯著下沉了26公分。

一般的威尼斯高水位現象不會持續太久,隨漲退潮起伏,約3-4小時,城市就能恢復正常運作。雨季固定於1112月,此時也是威尼斯旅館的淡季,是少數可用划算價格入住高級旅館的時機,不過遊覽時恐怕得自備雨鞋,主景點聖馬可廣場不幸亦是地勢最低的地點之一,歷經連日豪雨,此一拿破崙盛譽的「歐洲最美客廳」往往成了一窪水深及膝的兒童泳池。

治水 政府祭摩西計畫

威尼斯水患至少已困擾當地長達六個世紀之久,居民習以為常,威尼斯市政府目前主要應變措施只有在水位異常時「發送簡訊」給訂戶,並在網站上貼心提醒冬遊旅客記得帶雨靴。

不過水患情勢在近代急轉直下,主要是因為開發時抽取地下水、挖人工運河,讓瀉湖脆弱的地層無法負荷。為此義大利總理貝魯斯柯尼在2003年擴大先前一系列的治水工程,祭出簡稱Mose的「摩西計畫」(Experimental Electromechanical Module),期望仿效舊約聖經中摩西分開紅海的神蹟,以這套大規模工程緩減水患。

摩西工程包括多個活動閘門,用來把威尼斯瀉湖與亞德里亞海調節區隔,避免受到海潮影響,同時強化海岸線,提高碼頭區,改善瀉湖環境保護,從麗都島等三個離島開始進行。

這項工程十分耗資費時,2006年新總理普洛迪(Romano Prodi)上台,一度曾因預算問題打算把計畫停工「再議」,但隔年仍決定持續。當初估計總預算要花四兆多歐元,如果每期資金都能順利到位,預計可以在2012年完工,不過碰上了全球經濟不景氣,義大利本身債務危機火燒屁股,根據威尼斯報紙月前報導,由於資金短缺,摩西計畫最快的完工期可能得延到2015年。

摩西計畫面對的困難除了錢,還有部分當地居民的不領情,懷疑政府根本是愈幫愈忙。例如海明威曾是座上賓的威尼斯名店「哈利酒吧」(Harry’s Bar),老闆奇普利阿尼(Arrigo Cipriani)去年便投訴相關單位,認為歷年在威尼斯施行的工程只是讓淹水問題更嚴重。

拼觀光 傳統慶典造勢

撇開水患陰霾,威尼斯始終穩居義大利首屈一指的觀光重鎮,靠得不僅是水鄉澤國的天賦本錢,還有威尼斯人世代相傳的商業性格與頭腦,不斷想出新花招,提高城市的觀光附加價值。

其中一大特色是連綿不斷的慶典。度過冬日慘澹雨季,二月中旬第一個聞名遐邇的節慶是嘉年華,滿街居民、遊客戴著鑲羽毛的彩繪面具,穿著古典服裝,或化身為戲劇人物,承襲傳統以假面縱情狂歡,故又被稱為「面具節」。

嘉年華揭開充滿生機的春季,到了炎炎夏季,七月的第三個周末則有「救贖主慶典」,亦稱「煙火節」。慶典起源是十六世紀時威尼斯爆發嚴重黑死病,威尼斯總督蓋了一間救贖主教堂,不久疫情果然停止,居民遂沿襲習俗在此時歡慶。如今在該周六午夜,大運河、聖馬可廣場都會釋放燦爛煙火,許多遊客租貢多拉在河上觀賞,形成獨特景致。

進入秋季,九月第一個周日舉辦「賽舟節」,是威尼斯從十四世紀以來的傳統活動。大運河上千船齊發,壯觀無比,每艘船都極盡裝飾,划船者或穿著代表地區、家族的傳統服飾,或設計搶眼獨特制服,合力演出一場華麗的水上遊行。

即使來到冬季,威尼斯還有全年滿檔的歌劇、歌劇節。威尼斯向來是文人薈萃之地,十七世紀就在貴族資助下蓋了十六家戲院,諸如音樂史上赫赫有名的「鳳凰歌劇院」(Fenice Theater)。

威爾第(Verdi)作品除了在米蘭的史卡拉劇院首演最多,其次就是在鳳凰歌劇院,包括他的茶花女、弄臣,都是在鳳凰歌劇院首演;更遑論協奏曲之父韋瓦第(Vivaldi)就是生長在威尼斯,在當地留下許多足跡,包括他年輕時教小提琴的孤兒院。

藝術饗宴 雙年展吸人潮

在另人目不暇給的傳統節慶之外,威尼斯在當代創立的藝術、建築、電影「雙年展」,也已變成全世界藝文界重要指標。

藝術、建築雙年展每兩年輪流舉辦一次,為期長達數月,主展場是威尼斯城堡區的「軍火庫」(Arsenale)和「花園」(Giardini),區域內設有數十個固定的「國家館」,各國想在國家館區佔有一席之地必須支付高額租金,為彰顯自己國家的藝術軟實力,每年還要呼應大會主題,重新改建、裝潢國家館,端出最知名的藝術家作品展示。

雙年展不只替這兩個遼闊空間免費做了藝術無價的美化,也給當地帶來大筆收入。除了兩個會內展,同時有上百個「平行展」,由其他國家或藝術家團體舉辦,例如台灣未在國家館區展出,今年藝術雙年展就有三個平行展,一個是例行在普里奇歐尼宮的「台灣館」展覽,另兩個是分別由策展人陸蓉之、藝術家謝春德舉辦的亞洲聯展與個人展。

換言之,在雙年展期間,威尼斯許多修道院、古蹟房子、學校都獲得絕佳機會出租辦展,由展覽者付租金並幫忙維修美化,一舉兩得。

全世界策展人、藝術家、文藝記者也在此時從四面八方飛來相聚,邊看展邊物色未來合作對象,例如邀請藝術家在雙年展結束後帶著作品移師該國博物館展覽,甚至直接跟藝術家洽談購買作品。有人戲稱,在雙年展期間,「路邊隨便一塊招牌掉下來都可能砸到一個藝術家」,是另類嘉年華般的文藝盛宴,亦是商機無限。

威尼斯商人 浪漫又愛財

在莎士比亞的名劇《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放高利貸的夏洛克嗜財如命,是文史上著名的四大吝嗇鬼之一,大賈安東尼奧為了跟仇家夏洛克借錢,不惜抵押自己身上的一磅肉,僅管動機是替朋友籌款,賭徒性格也堪稱一絕。

這就是威尼斯給人的印象,既文采翩翩、浪漫不羈,卻又唯利是圖、精打細算。踱步到拜倫當年的靈感謬思「嘆息橋」,許多觀光客會吃驚失望,因為這兩年橋四周都已被巨幅精品廣告攻佔,過去此橋得名,是因囚犯過橋時最後一眼望向藍天而嘆息,如今則恐怕充斥著遊客的嘆息。

很多國際媒體對於威尼斯連嘆息橋都能拿來賣廣告感到不可思議,聖馬可廣場、大運河沿岸建築更早就淪陷。威尼斯官方倒是在商言商、理直氣壯,認為古蹟外觀橫豎需要維修,用廣告牌掩蓋,恰好順便賺大錢協助維修古蹟,只要廣告牌不毀損建築原貌,何妨把廣告當成是種另類現代藝術的暫時展出?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yashih&aid=5570099

 回應文章

1234567890
8 8,698889
2011/09/01 17:09
67 67989688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