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小政客不可攔阻臺大醫院火災的檢討
2008/12/26 09:24:25瀏覽2470|回應0|推薦9

小政客不要攔下大醫院的失火檢討

台大醫院手術室大火,燒出醫院緊急應變問題,接連的火場鑑識報告、驗屍結果,顯示臺大醫院確有疏失。但糟糕的是,不知是刻意誤導,或者是半桶水亂晃,幾個小政客,加上亂放槍的消費者組織,讓火場檢討竟然只聚焦在臺大醫院,完全放掉主導全盤性救災、防災的消防單位。不是要趕盡殺絕,而是減少災難發生,減少災害損失,重要的是認真地檢討與改進應變每個細節。

不管是醫院或消防單位,都有絕對的專業性,不容我在這兒像媒體名嘴有通天本事、超人想像力來胡亂臆測或隨性建議;但對台灣發生災變的整體緊急應變我有很多意見,資料來自長期訪談專家的心得,以及六月初在美國與幾位台灣出身的重量級救災專家的晤談。

臺大醫院的火災,我好奇醫院平面圖是否即時送到救災指揮官手上?另外,如果消防隊不要打破手術室的玻璃窗,火勢會惡化,或易於控制?火場相關面向,至今事隔十多天仍是霧煞煞。

消防單位的說詞,臺大醫院有防火管理人,第一時間把醫院平面圖交到救災指揮官手上。但我瞭解的似乎有些差距,消防隊拜託臺大醫院發言人譚慶鼎帶著跑,試圖找出四樓到地哪裡起火;做此推論另個依據,是若手上拿到平面圖,醫院內即有消防水喉、水源,不需要自院外以水帶長距離引水。

從現場畫面及相關報導,火焰只侷限在約二十坪的數間手術室,在玻璃窗被打破前,甚至火苗並未竄出,就此我推論臺大醫院建築防火區隔設計得不錯,有油輪、核能電廠的水準,以致大火只侷限在開刀房,未擴散延燒。但問題是既然只在有限的小面積起火,何以會燒了兩個多小時才控制?

報上說,火場所在醫護大樓的前庭、鄰棟、造景頗為複雜,消防車靠近困難,形成救災形成一定的障礙;火場內部消防員也形容為「走迷宮」,因而找起火點、找消防水喉、水源花的時間不算短,這對急如星火的救災時間相當不利。這增加我懷疑救災指揮官手上有醫護大樓平面設計圖的懷疑,否則何需量費時間去摸索,尤其是對救災有重大作用的火苗竄起的黃金救援時刻。

關鍵時間誰來提供建築設計圖?有人說,可以向建管單位調圖,這個說法雖正

確,但時效勢必嚴重落後,說不定調到的圖只能供火場鑑定。也有人說,公共

建築管理部門應該隨時拿得出設計圖…,不管怎麼講,設計圖必須第一時間調

得出來。

美國的最新作法可以借鏡。在911恐怖攻擊發生後,雙子星大樓的救災恐怖回

憶促成安全維護工作的大檢討,並且在實施後一再檢討補強。

成立直屬總統的國土安全部是白宮層次的建制調整,並將1968年成立、有豐富

救災經驗的聯邦緊急救災總署〈FEMA〉納入。體制調整後最優先的工作,是將

大型公共建築的平面圖全面建檔列管,火警或災難發生,國土安全部第一時間

就能調出災難建築的平面圖,送到救災指揮官手上。

這套作業如果套用到台灣,台北市應該以區為單位,縣市則以鄉鎮為單位,且在電腦建檔。真的有意外發生,不必靠人、找防火管理員,電腦作業讓反應時效得以大幅縮短。

另一個該討論的,是這場火消防員該不該很神勇的打破急診室窗戶?打破窗戶

讓濃煙有地方去是消防隊的說詞,是傳統的救火SOP,有它的道理。但我想說

的是,手術室不能開啟的玻璃窗其實是結構性質的防火牆,可能不打破火比較

容易控制。

以核能電廠為例,走一、兩公尺就有一扇門,一個防火區隔,小的只有十來坪面積,真的起火,嚴格把門關上,火把空間助燃的氧氣燒完就熄了,關門就是救火,不必等消防隊馳援。反倒是沒有認真關門,或是打破防火區隔,會讓火勢立刻嚴重,難以收拾。油輪、超高層大樓防火都是同一個道理。

需要特別強調的,不是美國的作法一定對,而是防災、救災成功的鐵律確實是不斷檢討及改進。911迄今八年,美國的安全維護措施已翻新了幾次,讓所有入境美國的人都感受深刻,而這正是台灣最欠缺的。技術、觀念的不能隨時更新,打火兄弟當然辛苦,但要不要破窗灌水,應該要討論。

從台灣自家九二一災難到現在,我們一直呼籲要重視救災系統,但消防單位還是沒有足夠的檢討與訓練,以憑一人之勇冒著生命危險救災「打火兄弟」自許;這不是落不落伍,但應可以談談、檢討。其實國防部應該把一半的兵力拿來救災;打仗機會有多少,一年災害又發生幾次,這是很清楚的。

救災很關鍵的是對每一次事件認真檢討、補強疏漏。美國亞特蘭大、九一一兩

次恐怖攻擊事件後恢復得多快,原因就在事後檢討、翻修整個救災系統;除了

消防人員嚴格的訓練,基礎資料收集也非常完整,任何一個大樓出事情,救災

單位立刻可以把配置圖調出來,怎麼接近起火點、水源在哪裡,一清二楚。這

正是臺大醫院火場缺的。                                                                       

資財損失可以彌補,人命損失則是無價。這個鉅額代價,應該是對醫院、甚至

大型公共場所防災、救災的通盤檢討動力。相關單位自己主動去找該改進的地

方,首長要正確認知差了哪些;至於小政客,收成些好處就該撤退了,壞了民

眾生命財產的大事,勢必得不償失。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xiou&aid=250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