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殿龍:有核武而永不需用乃人類之大幸
日前筆者寫了一篇《核武不應作為中國解決爭端的製勝法寶》的評論,是針對中國某些高級將領私下放話,主張中國應該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而發表的自己粗淺的看法。文章發表後,在收到數百條回復和來信中,都是對中國繼續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持反對意見的,反應情緒之激憤,多以漢奸和國罵才能表達其情緒。這種反應大大出乎作者意料,原本以為粗淺的道理,無需展開論述,現在深感對這些反應,有集中回復和論述的必要。
縱觀讀者所有反對中國繼續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則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中國造了核武器就是為了用的,,製造了不使用,純屬浪費。
持反對論者,似乎忽略了中國當初製造核武器和美國製造核武器的初衷的確是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歷來奉行不稱霸的國家戰略,而美國製造核武器是為了進攻,為了維持自己低沉本的霸權。正是針對美國這類,不惜以核武針對他國的威脅,中國出於防禦,打破核訛詐而建立自己有限的核武庫。中國製造核武的目的的確不是為了使用核武,而是具有基本核武反擊能力,讓他國不敢輕易使用核武。
二是,中國強大了,應該學習俄羅斯和美國,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則,堅持這一原則,是軟弱的行為。而且認為俄羅斯的強硬的俄武器政策,起到了作用。
反對者沒有明白,擁有核武並非就是強大,並非就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比如朝鮮,其擁有核武,並非就是強國,別人也許害怕它,但能不能不能獲得尊重,還要看核武器之外的東西。中國的核武庫是建立在防禦戰略原則上的,所以和俄國和美國相比,中國的核武庫和核打擊能力遠遠不夠。如果要建立進攻型的核武庫,中國發展核武的數量和投射能力,恐怕需要急速膨脹,和對整個國家軍事裝備和戰略部署,進行結構性調整。即便如此,中國不會因此變得更強大,而是變得更危險,國家也未必更安全。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不能因為最近的一次常規戰爭中的沒有亮眼的表現而忽視其整體的軍事實力。並非僅有核武器大棒而已。
三是,中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束縛了自己的手腳,自我約束了自己的戰略選擇。
反對簡直不首先使用核武者應該清楚,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看似是中國自我限制自己的選擇,但這樣也給世界展示了中國認可的一個交戰原則。這譬如西方古代的紳士進行決鬥,雙方約定都使用佩劍,就都使用佩劍,自己有火槍也不使用。當然,前提是你自己會使用火槍,而且槍法也很準,對方接受這種約定的可能性越高,彼此造成的致命傷害才越小。中國宣示這種核武原則,唯恐天下不信,因為在美國眼裡,中國不一定是“君子”,至少經常用中國不打按遊戲規則玩、中國威脅論來污名化中國。所以,在核武器這種戰略武器使用上,不應該傳遞混亂的信息。製造和擁有更多更先進的核武器,維持世界恐怖的核平衡,中國自然不遺餘力。你擁有可以嚇阻別人的核武器本身,即便承諾不首先使用,但當要侵略其本土,有滅國毀族之虞時,承諾無需解除承諾即可使用,他國也不無顧忌。如此以及足夠。
四是,中國對其他國家可以不使用核武器,但對日本使用可以。因為當初美國就使用,並且打敗了日本。而且因為日本是中國的宿敵。另外,日本不但沒有核武,而且國土面積小,使用核武,可以對其進行有效打擊,至少是對其可能的對中國的侵略行為嚇阻等。
持這種觀點的人,愛國熱情可以理解,但其心可誅。日本是侵略過中國,但又缺少深刻反省的宿敵,但不能動輒實行種族滅絕為目標。美國當初對日本動用核武,是因為不但日本沒有核武,世界上也只有美國有。打了日本,美國不會付出實際的和道義的代價。今天核武態勢,已經不是當初的情況。中國有有限投射能力的核武,只是局部形成核武的恐怖平衡。美國不能對中國任意核訛詐,不是認為中國是勢均力敵的對手,而是不敢冒險而已。中國即便用核武對付日本,日本滅了,中國也注定在美國和更多國家的核反擊下毀滅。這和用常規武器將日本打敗是不一個概念的。中國的核武原則,也是鼓勵無核國家不發展核武的用意所在。如果認為中國這麼一點核武庫,就可以任意威嚇他人,甚至是真的打不過就使用,那真是瘋子:除非你願意一起毀滅。
總之,中國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是國家既定的防禦型戰略決定的。中國老一輩l領導者製定這種戰略,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特性和實際國情與智慧。譬如,蜜蜂有毒針,人類並不極力毀滅它,是因為它的毒針是不輕易釋放的,即便為保命而釋放也不是致命的。設若蜜蜂有蜇人就導致人死亡或嚴重傷害的毒針,而且見人就蜇,想必早就不會有這種物種的存在。負責任的大國間擁有核武器,保持適度的核平衡是必要的。越是在核武器時代,越要確保常規戰爭能夠解決基本的紛爭,化解各種矛盾。擁有核武器而能夠永遠不使用,不但是國家之福,也是人類之福。
畢殿龍
誰才是民進黨明天的希望之星?
兩岸關係不可盲目樂觀,三因素可致生變
畢殿龍:民進黨新黨魁的“趟雷”任務
馬政府的“內不順”,恐致“外不張”
「一國兩區」馬英九被逼出來的智慧
民進黨西進大陸有“裂縫”尚未“破窗”
台灣為何應有更積極的海權主張
兩岸簽署和平協議主要難題揣想
馬英九是否“漸獨”,文化教育走向是關鍵
參與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雙英”選舉結果預測備忘錄
謝長廷“趨藍”到底有“多藍”?
南洋商報:蔡英文會訪問大陸嗎?
馬英九歷史定位的方向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