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7/30 09:58:59瀏覽904|回應1|推薦6 | |
美國大選兩黨奇招頻出,特別是現任總統拜登,以候選人的身份參加過和前總統川普第一輪公開辯論之後,突然宣佈退選,並推薦其副手哈裏斯作為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參選。這讓將所有選舉策略都錨定拜登的川普有點措手不及,原本具有的優勢變得越發不確定。究竟哈裏斯能否戰勝川普?他們彼此的軟肋是什麼?誰身上的變數比較多?兩人誰當選對中國比較有利?對世界局勢有何確定和不確定的影響?
要想比較全面分析美國兩黨大選候選人對世界局勢的影響,除了需要考量他們背後的政黨以及支持他們的利益集團和聚攏的人群之外,還要看他們自己的個性、經歷和過往的口碑等。
哈裏斯剛推出之後,民調領先川普2個百分點,約戰川普進行總統候選人辯論,川普也在第一時間拒絕應戰。民主黨陣營說川普害怕對陣哈裏斯,真的是這樣嗎?
哈裏斯剛被推出接任拜登成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本就有新人出線的“慶祝行情”,更有民主黨對拜登老弱不堪擔心的支持者的回歸,和對川普保守且激進的不滿。
哈裏斯作為曾經的檢察官在發問上,有嚴謹的邏輯性並能抓住要害,特別是將川普設定為多種類型的罪犯,讓自己處於高位的自我形象的塑造與宣傳,讓很多人看去很爽。但這並不表示,在辯論和議題製造和把控方面,川普就怕哈裏斯。川普之所以拒絕原本和拜登舉行的第二輪總統候選人辯論,不是害怕,而是對哈裏斯的蔑視,對民主黨臨陣換將的不滿。況且,哈裏斯,需要通過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才能正式獲得提名。而川普已經完成了這樣的法定程式。民調低,知名度,影響力不夠的一方,才更希望通過辯論,來改變頹勢。
川普的軟肋都是被司法發福檢驗過的硬傷,負面消息也都讓人變得麻木不仁。哈裏斯的黑料的挖掘則僅僅是個開始。川普面對媒體,氣場很足,無理糾纏也能凸顯他的霸氣風格。面對犀利的媒體,緊靠檢察官的那點邏輯和本就狹窄的知識面和眼界,已讓她難以應對。
川普率先被共和黨提名為正式候選人,並為其匹配萬斯做副手。但這些都完全是將拜登作為假想敵的佈局,而且花費鉅資的競選造勢,也是圍繞拜登展開的。拜登的退選的確讓川普措手不及,就像盡全力打了幾個重拳,都打到空氣中一樣鬱悶,甚至都憋出了內傷。
哈裏斯的參選,讓川普本來不受婦女歡迎的局面更加雪上加霜。哈裏斯不但會更多分走川普的婦女票,還會在有色人種和跨性別族群有更多的斬獲。這不但和民主黨本身的政策有關,也和哈裏斯自身屬性有關。川普對拜登年老體衰的優勢蕩然無存,反而成為哈裏斯陣營攻擊川普年齡太大的素材。對比之下,美國的民眾還需要考慮:即使川普在大選獲勝,他能連任嗎?連任會成另外一個拜登;不能連任,美國的政局又要陷入新論消耗空轉和出現很多短視決策。
哈裏斯已經在抖音海外版開設帳號,並迅速獲得超過百萬的粉絲。她通過這些平臺,正在講自己神經質,不得體的哈哈哈大笑,包裝成“每日一哈”,這也讓川普陣營失去攻擊的標靶,因為調查顯示,很多年輕人不在乎。但哈裏斯的知識匱乏,缺少戰略眼光的短板是無法短期彌補的,特在副總統任的表現只能成為她的負累。特別是面對移民政策,副手可以沖淡但無法磨滅民主黨在這方面帶來的災難性表現。
哈裏斯及其副手後發制人,讓川普陣營現在不得不考慮換他的副手萬斯。萬斯被認為是川普的克隆人,和川普的同質性太強,而且演講水準很差,非但不能擴大川普的支持者,萬斯更激烈和保守,且沒有絲毫技巧的表達,會嚇走更多的中間選民。有人說,川普換掉副手有很多程式和規則限制,但以川普的霸氣,和拜登參選的變局,川普換副手,也不難讓人接受。
民主黨和共和黨,誰當選對中國更有利呢?其實美國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確定,佈局早就開始,誰當選,都會中國發展的空間,沒有任何的僥倖心理。相比較而言,川普不像民主黨那樣,在很多領域扣細節,事事針對中國,在意識形態領域民主黨的纏鬥更激烈,在經濟等實體層面看,拜登四年執行力差,很多都是延續的川普時期的政策和佈局。在很多問題上,半推半就,遮遮掩掩,是偽君子;川普則是真小人。他如果當選會在他關注的特定領域向中國下死手。因為執行力更強,對中國傷害更大。在拉幫結夥對付中國方面,川普,簡單粗暴,威逼利誘,威逼會更多,其他國家不爽,但會屈服。
川普所在的共和黨儘管是白人至上的保守派為主,團結其他階層的能力有限,但自身粘著度高,不容易脫粉,足夠的基本盤,在民主黨不能拿出吸引人的蛋糕,拓展自己的支持人群,甚至是投票率低的情況下。川普會有優勢,但他的個性張揚跳脫,也讓選舉充滿著變數。
美國新政府處變不驚的是以色列,變數最大的俄烏衝突。共和黨和民主黨都是以色列無底線,無條件的支持者。日前被國際法庭宣判為通緝犯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到美國國會演講,讓全世界都看清了,他們誰是兒子誰是爸爸。同樣,美國兩黨候選人,也都受特定的利益集團控制,他們通過金融、媒體,教育,立法,政治捐款,早就兩面押寶。選舉,只不過將民眾當做了他們合法掌控政客的棋子。(畢殿龍)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