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03 09:06:07瀏覽2473|回應2|推薦18 | |
清明節前夕,大陸主要媒體都要行禮如儀地,每年祭奠一下為國捐軀的英烈。黃埔英魂和黃埔精神,每年也都被頻頻提起。這大概是黃埔軍校是和當年國共兩黨軍事骨幹的共同搖籃有關。今年大陸主要網絡媒體之一的環球論壇,發起“緬懷黃埔抗戰英烈清明征文悼念活動”。 其實活動還沒有開始,就就可以預見到結果:對黃埔精神逐年的背離和淡化,註定缺少有分量的和新的視角的文章。 這一方面是因為,抗戰時期屬於共產黨部分的黃埔軍官犧牲者固然歷歷可數,但國民黨軍隊的黃埔軍官的犧牲人數,因為大陸方面對歷史的選擇性記憶,在大陸知之者更寡。 另一方面因為,人們也從另一個角度在思考:昔日為國捐軀的黃埔英烈,應該沒有想到,他們的犧牲,趕走了倭日,建立了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孫中山先生“愛國家,愛百姓”的黃埔精神,在後世有著什麼樣的體現。抵抗日本犧牲的人數,遠遠沒有犧牲在內戰上的人數多。同一黃埔軍校的同學,在為國家的撕裂曾經拼死肉搏。 按照黃埔軍校是孫中山先生的理念建立的事實。黃埔精神的正宗應該在臺灣。事實上,在黃埔軍校的軍人還在的時候,在臺灣中華民國在台灣還被公開尊重的時候,黃埔精神的確是在臺灣。這不僅是人數的占優,也是這種精神理念傳承的關系。但是,在李登輝之後不斷的去中國化之後,黃埔精神有多少還在臺灣延續?臺灣對屬於中共的為抗戰犧牲的黃埔將領,是否也存在選擇性記憶?黃埔英烈還有多少人願意和能夠記憶?這恐怕也是大陸民眾最想知道的一些方面。 黃埔軍校作為中國昔日的西點軍校,是兩岸共同的資產,共同的記憶和軍事教育歷史財富。希望終究有一天,為國捐軀的黃埔精神,不會再被撕裂開來或者選擇性記憶。為抗戰犧牲的黃埔將領,他們對中華民族的貢獻不在於在戰場上殺敵的數量,也不在於我們是否能夠記得他們每個人。他們給我們的貢獻更在於,我們是否在意他們那種為國捐軀的精神以及為中華民族復興而立誌高遠。只有珍惜這些,為抗戰犧牲的黃埔軍官才不會僅僅為黃埔人所記憶,也只有如此,才能夠超越政黨和政治的藩籬。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