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3/09 11:42:33瀏覽5590|回應14|推薦42 | |
人生病了,康復後對同樣的病菌會免疫。台灣社會正在沈淪中,從來不會從歷史中學到教訓,核能發電的議題就反覆出現,非要把整個社會拖死。對於同樣的議題,如果再寫評論,就真的浪費筆墨。下文已經是舊文了,好像也同樣適用,因為裡面的人物又重新粉墨登場了! 日本福島縣核能電廠在大地震中被海嘯重創,對全世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台灣,不單是專業反核的各式環保團體受到鼓舞,其他客串的媽媽團體、藝文團體以及眾家名人紛紛表態。台灣社會,感情豐富,勝過理智,容易引起騷動。如同不久前紛紛反對美牛風潮一樣,把瘦肉精當成標把死敵,轉瞬間,這個議題灰飛湮滅,當初領頭的、盲從的人,對於拖累社會前進毫無歉意。在民主的社會裡,任何個人都可以表達自己的喜好,如果愛作意見領袖,號召群倫,希望左右社會風向,就不見得人人合適。 政治人物 最沒有資格號召反核的就是政治人物!從新聞資料庫中很容易就搜尋到政治人物的反復無常,顛三倒四。姑且以幾個政治人物為代表,綠營方面,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女士在民國九十五年主持核四追加預算五百多億,主張「核四廠一定要蓋完」。但在黨主席任內(競選時)主張「核四不商轉」,當然是指在蓋完之後。在蔡英文副院長追加核四預算時,蘇貞昌先生當時即為行政院院長,主張「核電經專家評量後,再凝聚社會共識,該停就停,不一定要拖到哪一年」,當時反核團體正在積極推動反核公投,蘇院長卻主張「專家評估」。呂秀蓮副總統在民國九十五年四月更宣稱「反核已落伍」、「核四已在那裡,更大問題是思考未來要不要蓋核五、核六?是否若不繼續蓋,反而會增加更多空氣汙染?」。原因無他,是因為那時正值京都議定書發揮國際影響力,同時,中研院李遠哲院長在「國家永續發展會議」宣示:「台灣短期應發展核電每人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居世界第三,核四應完工,等再生能源技術純熟,才能實現非核家園。」鄭天佐院士同時在報章發文支持。他們都是積極支持綠色政府的專業人士。謝長廷先生在民國九十七年競選總統時表示:「他若當選,核四會依先前立院兩黨四點協議續建」。執政和在野分持不同面具,全無愧色。 藍營方面,要變臉又不純熟,馬英九先生在競選時表示:「核四不但要續建,而且還要速建,儘早讓核四完工,才能提供跟二氧化碳沒有關係的能源。」最近也因應情勢,沒有直接了當宣稱讓核四儘早完工,僅宣示「穩健減核」的態度,更把核四續建的責任推給了公投。丁守中立委說:「核四效法美國俄亥俄州作法,將一座未完成核電廠改裝為火力發電廠。」好像那僅僅不要裝核燃料棒,直接插入輸油管便可。政治人物的嘴巴都是和座位(臀部)相連,無須經過大腦。可見政治人物沒有固守不破的個人價值,政治人物不配反核! 環保團體 各式環保團體長期反對各式影響環境的建設,契而不捨,常適時提供科學論證,理應最有資格反核,最有資格領導反核。不過作為專業運動家(activist),為了倡導理念,在論證常將事件的風險極大化,輕視或者蔑視其利益,過於樂觀看待其他配套措施。從京都議定書簽訂,美國前副總統高爾製作「不願面對的真相」記錄片,台灣適逢九十七年辛樂克颱風造成廬山溫泉災難,九十八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台灣八八水災,續發生大雨成災,國民警覺到溫室效應的全面性傷害,台灣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出國際甚多,害怕達不到減碳的目標而被制裁,會影響到台灣的出口貿易,因而開始檢討節能減碳政策,社會的氛圍聚焦在石化燃料發電。環保運動家們的力量始終聚焦在反核的議題上,從新聞報導的統計中分析,十分之九用在反核,關心減碳只剩十分之一。我個人認為台灣眼前的危機在水土保育上,特別是高山農業的問題啃噬了我們的自然資源,從附圖所示,台灣高山濫墾,放大了風災與水災,動輒百年水災,淤塞河川和水庫,使得台灣的水資源日漸枯竭,清淤疏浚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屬於天文數字,根本辦不到。內政部長水利專家李鴻源坦白招認,以水庫淤塞狀況,全台五十座水庫庫容,到二○三○年,恐無法支撐二千三百萬人用水。沒等到核災,國民已經渴死了。相對於反核,運動家們對於高山濫墾只發出微弱的聲音。當然,既是民間團體,運動家們有權利取捨議題,更沒有義務平衡考量各項議題的風險得失。 客串人物 許多號召反核的名人,無論是院士、教授、明星、歌星、公眾人物,都是業餘的客串的運動家,宣染情緒多,鼓勵理性討論少。例如我所尊敬的陳芳明教授發寫道「..台灣百姓更是被綁架,因為他們已經遭到恐嚇,核四若不運轉,電費就要漲價。這種言詞,簡直是站在人民福利的對立面,徹底違背民主精神。台電作為國營事業,是由人民納稅來支持,它的位階不能凌駕在人民權益之上。長年以來經營的顢頇無能,已經變成全民公敵。」台電曾經有過孫運璿等工程師努力恢復二戰後的台灣電力,在每次颱風過後迅速地修復輸電線路,現在還維持相對低廉的電價,實在不必要被徹底情緒性攻擊。論核電,無疑地化學家李遠哲和物理學家鄭天佐比較專業吧!所以這些名人只能宣洩情緒!挑動民眾對於輻射的恐懼。這些名人除了在自己的專業外,較適合從事道德重整、慈善等活動,對於核電、電源供應等複雜的議題,個人價值可,號召粉絲景從不合適! 一般民眾 人們對於輻射的恐懼感源自原子彈的殺傷性,同時受到各式媒體傳播所形成的氛圍激盪影響,抗高壓電、抗變電所,抗輻射處理食物,抗手機基地台等,都曾經是台灣熱門的活動。這些低度輻射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被宣染,放大,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一般民眾只能跟風,跟著惶恐度日。就算是輻射研究專業的台北市郝市長,自當了政治人物後也不得不放下自己對輻射風險的專業認知,而夥從於媒體風向。 對於沒有自產能源的國家,核電是能源選擇的問題,有些無奈,如果我們無法節能,終究沒有選擇的餘地,今天廢核,明天一樣要痛苦地復建,核四在前政府的停建與復建,前面所述政治人物的兩面性,其實也是不得不然,在野可以盡情放肆,在朝不得不有平衡的考量。從國家能源支出的統計可知(附圖),雖然這十幾年來社會經濟停滯,被韓國迎頭趕上,甚至超前,我們的能源消費的增加卻沒有任何趨緩的跡象。就算您不相信這些國家統計資料,環顧一下周邊環境可知,這就是事實,例如目前大學每個教室都裝上空調,每個教室還裝上數位投影設備。滿街都是便利商店,包裝飲料蓬勃熱賣。周遭的鄰居們從少數幾戶有轎車,現在是沒有幾戶沒有轎車。台灣是人均能源消費(浪費)的大國!工業方面的能源消費佔最大比例,但是民生用度也是依照同樣的速度在增加中。我們要求工業節能,同時要求自己在民生用度上節省百分之二三十能源。這才能夠有空間談能源的選擇,才能保住社會的穩定發展。 我走路上班,在家吃飯,很少花錢,不過除了睡覺那幾個小時,我都開著電腦,掛在網上。我對低溫敏感,雖然很少開暖氣,不過,我住在頂樓,每年有半年需要開冷氣空調。我有代步車,雖然平均每年只開六千公里,我捨了1.3L,換了1.8L的車型,再節能百分之二十對我來說有些困難。我呼籲大家一起來節能,來過儉樸的生活,這樣反核,才能心安理得,才有道德的正當性。 附圖:大禹嶺一帶,我認為高山水土保持是眼前台灣最大的風險 請參考: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