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話說從頭--比利時Hoegaarden小麥啤酒
2006/08/30 08:47:21瀏覽15295|回應0|推薦0

前一陣子回到台灣時, 看到好多人蠻喜歡 Hoegaarden Witbier (國內翻譯為 "豪格登小麥啤酒", 由廷漢企業進口, 見下圖 ) 的; 有些酒吧還順應歐美潮流, 推薦杯中加一片檸檬配著飲用, 酸酸甜甜的口感, 頗得女性消費者的青睞~~
在這裡分享一下這款啤酒背後的故事, 供喜愛它的朋友們參考參考~~
眾所皆知(至少在啤酒愛好者的圈子裡是常識), Hoegaarden Witbier的成功主要來自Pierre Celis 先生在 1960年代後期於比利時荷語區老家Hoegaarden鎮的大膽實驗, 以重現比利時東布萊本區(East Brabant)傳統的 "香料小麥啤酒" (spiced Witbier)的傳統風味. 最初的成功實驗獲得了鄰近魯文(Leuven)大學城居民學生的熱烈迴響, 產量也隨著日益成長的名聲扶搖直上, 甚至外銷至美國. 但原酒廠在1985年被大火意外所毀後, 為了覓得重建資金, 位於魯文的Stella Artois 酒廠慷慨解囊, 並提出投資重建計畫; 但影響力也慢慢地滲入Celis先生新酒廠的決策核心. 

不到兩年的光景, 隨著資金緊跟而來的, 也是Hoegaarden的歷史轉戾點: Stella Artois酒廠與比利時法語區東邊的Jupille酒廠併購並創立的Interbrew(InBev的前身)公司, 轉為採取一套以降低釀酒成本以增加銷售收益的短線操作策略, 甚至要求Celis先生改變Hoegaarden的釀造配方, 以增加啤酒的產能並降低成本… 對於Celis先生來說, 這是個並無預警的意外打擊; 在 Interbrew一步一步關閉所屬之其他比利時地方酒廠, 以增加位於Leuven和Jupille兩地主要酒廠生產量且對於Hoegaarden企業的嚴重威脅的狀況下, Celis先生終於將一手創立的Hoegaarden酒廠賣給 Interbrew, 而退休移居美國. 

在美國的他, 由於看到美國市場日益對於Hoegaarden Witbier的狂熱和高銷售量, 終於選擇開創事業的第二春. 人生中的第二個酒廠便是位於德州奧斯丁市的 “Celis酒廠”, 以和Hoegaarden Witbier稍微不同的配方重新詮釋歷史, 創造出“Celis White”這款立即大獲好評的產品 (上圖). 然而, 美國市場的快速成長讓Celis先生不得不思索應如何調整經營生產策略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需求. 此時, 美國Miller啤酒集團適時的直接投資, 讓他簽了畢生以來的第二個浮士德與惡魔的契約… 慢慢的, 由於Miller集團對於行政管理階層費用的增加, 致使Celis酒廠整體產量大減, 而Miller公司的策略竟是降低對捷克高品質啤酒花的進口量和使用量, 配合降價策略以試圖挽回市場.  對此, Celis再次失望透頂, 終於賣了公司的股份, 與妻子回到Hoegaarden老家安享晚年.  果不期然的是, 在Miller集團無法以降低成本的產品挽回市場的情景下, 終於也將Celis酒廠關了~~ 

目前, InBev集團已決定將Celis先生最初一手創立的Hoegaarden酒廠在今年十月初關閉, 並將生產線由荷語區移至法語區的Jupille酒廠! (** 這則新聞最新的發展, 請見我另一篇文章: "Hoegaarden小麥啤酒遲來的救贖") 不管這酒廠對於 Hoegaarden鎮當地近幾十年來地方商業與觀光發展上有多大貢獻, 也不論 Hoegaarden的小麥啤酒對於東布萊本區有多少傳統上的重要代表性, InBev集團就是蠻橫地決定將它關了. 目前已八十一歲的Celis, 沒法以Hoegaarden的廠牌東山再起(因為品牌註冊權早已銷給InBev), 也無法以 Celis White的標籤重做馮婦(一樣的原因), 但為了對自己創新傳統的啤酒拼人生中的最後一戰, 他目前選擇與美國德州Blanco的Real Ale Brewery合作, 開創事業的第三春, 重新以獨立釀酒者的身分傳達比利時Witbier的傳統. 


不管今日的科技發展能好到讓不論在那兒釀造的啤酒都能滿足最刁鑽的味蕾, 試問愛酒--意即愛好文化--的我們消費者, 除了消費便捷的因素外, 能不考慮有多少背後的堅持能讓我們動容? 又有多少背地裡以資本市場擴充為名的暗盤在扼殺僅存不多的傳統嗎? 台灣廷漢企業與InBev的合約關係我完全不清楚, 除了為台灣日益成長的啤酒族群帶來若干更新的歐洲選擇之外, 但願它的進口來源沒有被綁死; 不然, 我們在台灣的愛酒者, 恐怕會淪為協助消滅若干歐洲傳統的幫兇而毫不自知. 

其實, 在歐洲的我, 早已見多了這種根生於本土, 卻首先消滅本土的粗暴行徑 ; 廣大的消費者也都跟隨著市場轉變與競爭折衝後的價格, 絲毫無感. 這情景只能靠像英國CAMRA一樣的組織與重視傳統的地方議會與國會議員們, 以默默的實際社會運動與積極立法壓力, 配合上各地消費者對於自身(及產品國)文化傳統的認知與尊重及對於產品口味的堅持, 以慢慢扭轉.  


--堯 (28 July 2006) 

"The universal human need for liberation from the restrictions of mundane existence is satisfied by experiencing 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i.e. Beers!! 
"If it's not bright, it's not right; if it's not clear, it's not beer!" 
*堯的個人酒評網頁: http://beeradvocate.com/user/profile/wl0307/

( 休閒生活美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l0307&aid=4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