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孤獨,讓人更親密、更自由
2009/12/04 17:18:14瀏覽3759|回應24|推薦203

孤獨,讓人更親密、更自由



心在自己身上,好、壞都在自己身上,為什麼要別人負責呢?唯有孤獨,才能讓人更親密、更自由。願意擁抱孤獨的人,自會邁向更高品質的人生。




文.圖/邱麗文



宇宙╱合理莊嚴╱均衡偉美;因為╱上帝╱不擲骰子;上帝╱即骰子╱祂被擲了。這首詩,是木心發表於1987年的「骰子論」。當時,我的人生正處於虛無時期的拋物線頂點,隨時,都有掉入萬丈深淵的莫名恐懼,於是,只要心緒有些些波動,我就無心上課,找一個孤獨的角落,不斷瘋狂寫詩、讀詩。那時,台灣剛剛解嚴,又解除了報禁、黨禁;而,虛無的我,因為無知,完全感受不到社會正在快速轉變。



瘋狂寫詩,只為了寄情,因為心中想的很簡單,只要重覆某一個情境數次,用不同的文字與隱喻與形容詞,詩意就跳出紙面了,不但成就感與滿足感立現,還贏得許多肯定與讚美,讓我更樂意不斷書寫。文字,是我的熱情所在;我寫,故我在。



而,歷經了十年的媒體書寫,我一面要不斷尋找與閱讀一段段被我錯過而忽略的歷史,一面要思索發表文章背後的社會教育深意,突然間,下筆的內容都要有根據,都要經得起質疑;眼見充滿證據與分析的文字擠滿了稿紙,而那些含詩含情含點點絮語的文字,受限於篇幅,只好刪去了。文字,不再是我的熱情所在;我寫,故我在,但日漸焦慮。



何以至此?現在,我的書寫,究竟是在擲骰子?還是被當成骰子擲?




渴望親密,卻無法親密?渴望自由,卻無法自由?




如今的我,站在理性與感性的十字路口,左顧右盼。我知道,不論是感性的少年情詩綿綿,還是理性的青年社會百態絮絮,邁向中年的我,如不在理性與感性間調和,文字的旅程,勢必會因為缺乏彈性而顯得寂寞的。



觀察身邊,發現人們多數的時刻,都處在渴望改變或忍受現況的焦慮中。張愛玲在「紅玫瑰與白玫瑰」文中,有段描寫愛情心態的經典論述:「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飯黏子,紅的卻是心口上一顆硃砂痣。」如今,時代不斷轉變,這樣的感受,女人也開始同感了。



如果一個人在他生命中經驗過被瞭解,而且這個關係又是一個穩定的狀態,那真是幸福!但,幸福絕不會從天上平白掉下來。如果我們打開兩性問題的話匣子,天天漫談不休,任由口沫橫飛遮蔽了一切,還深信這樣就可以幸福,那,真要比中樂透還難!美好的生活,只會留給用心耕耘心田的人,而不是給那些天天喧鬧不休又不捲起袖子做事的人。



渴望親密,卻無法親密;渴望自由,卻無法自由。這似乎已成為感情世界的莫非定律了,為何會如此?許多不斷在感情中索求的人,往往到最後,都是一無所獲的。



孩子出生後,受到父母的呵護與教養,有了最初的樣貌。受寵的孩子,像無邪的天使,怎麼看都可愛;而,某些在邊緣家庭成長的孩子,他們人生最初的學習,卻是不斷的戒慎恐懼。張愛玲在短篇小說「色.戒」裡有段話:「只顧忙著抵擋各方面的攻勢,這樣的女孩,不太容易墜入愛河,抵抗力太強了。」成長過程如果感受不到家人的鼓勵與支持,甚至還要被強迫做不喜歡的事情,這樣的人,往往會在日後的感情處理上,只會不斷要求對方,而不懂得付出。他們只要一不順心,下意識就是放棄;而經常放棄愛情的人,表面上似乎相當灑脫,實際上卻是基於愛無能的表現。痛苦,是改變的根源,不要企圖去隱藏,否則,快樂也會因此而被掩蓋。




自以為是的親密,只是對關係的操控




任何人,都不可能從別人身上找到完整的自我。但,很多耽溺於愛情的人,卻總是認為,當自己在愛情中,才能得到完整的自我,這其實是自欺欺人的。而往往,妄想從別人身上找到完整的人,從來無法擁有生命的完整。時常大聲疾呼愛別人甚於愛自己的,其實不過是依賴別人甚於自己罷了!



一些長期缺乏關注的孩子,容易為了彌補童年的愛的匱乏而顯得「愛得太多」,導致對愛的感覺上癮。這些人,有些會表現出缺乏安全感的低姿態,總是不斷地討好對方,並深信,這樣就可以長久留住愛情;而有些,則會產生強烈的嫉妒心或占有欲,舉止也非常瘋狂,甚至,出現自殘或傷人的恐怖行為,成為「致命的吸引力」。



日前,大陸名主播胡紫薇大鬧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讓人看得於心不忍。不是同情胡女的婚變,而是同情胡女處理感情的欠缺智慧。根據媒體的報導,多年前胡紫薇對張斌一見傾心,立刻用盡心力來追求,隨後兩人各自離婚而再婚。再婚後,胡女不斷對媒體表示:婚姻,是她生命的全部。而,眼看著張斌時時吸引著異性的主動接近,胡女總是採取宣示主權的強勢姿態,在所有的「假想敵」面前,刻意表現出與張斌的關係親暱,卻不知,這樣的操控,才是導致婚姻無法長久的原因。畢竟,誰都不願意被當成誰的所有「物」,甚至還被公然搶來搶去。



在愛情的挫敗中,失戀的人一方面打擊自己的價值感,一方面責備對方的不是。卻不知,這都是自己跟自己玩的遊戲。很多關係中自以為是的親密,其實並不是親密,而是令人充滿壓力且痛苦的操控。操控,不但會使人心充滿不自由,還會破壞原有的親密感受。許多人的愛情,都在操控中褪色,或在操控不成功之後,黯然面臨分手。很多人在愛的關係中,自以為愛得轟轟烈烈,事實上卻總是因為操控不成,導致不斷挫敗還怪命運多舛。



失敗的背後,藏著讓我們脫離苦海的智慧,只有正視失敗,才能走出失敗。隨著社會的日益都市化,居住其中的人早已不可避免會壓力愈來愈大,此時,如果再缺乏情感的支持,往往難以保持身心的健康。每個人的生活,背後其實都有規則可循,所反映的,不單只是人的真正內在狀態,還有更多衝破限制的渴望與追尋自由的嚮往。




從《愛、生活與學習》到《親密、孤獨與自由》




記得有回聽到廣播中的一段話:「對立與衝突,放在音樂上,會很美;而放在人身上,就會很醜。」突然間,內心被震了一下,隨即開始玩味這句話的深意。音樂,是人所創造出來的旋律,目的,是為了滿足心靈的感受;而衝突與對立,經常都是使曲子產生戲劇張力與震撼心靈的重要關鍵,也是成為名曲的充要條件。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總在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中,被迫學習必須活在「讓別人滿意」與「不得罪別人」的情境中,此時,任何的衝突與對立,都成為不夠圓融與寬容的特質。



1995年出版的《愛、生活與學習》,曾是我的床頭書。學習去愛,學習在生活中落實愛的真諦,這本書,不斷鼓舞我們付出,只是付出。但,經過許多年不斷去實踐,卻發現,如果缺乏愛的智慧,不斷付出的結果,只會造成別人的壓力與負擔。看了2006年出版的《親密、孤獨與自由》,一些始終盤旋在心中的疑慮,開始有了瞭悟,更給了我一些人際互動的新激盪。親密、孤獨與自由,乍看之下是完全不可能並存的,心理學家楊蓓卻將其組合成現代人生活的指導法則,給了人嶄新的思考新方向。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如果也開始有了「必要的」衝突與對立,那,生活是否也能如音樂的譜寫一樣,因此散發出美妙的律動?親密、孤獨與自由給人感覺不相關,主要是因為,我們對親密的認知,就是緊緊守在一起,而,這樣的相守,如何可能孤獨?如何可能自由?但,我們不能忽略掉,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人可以完全屬於另一個人,也沒有人可以完全被另一個人所了解。而緊緊守在一起的親密,如果沒有加入適度的孤獨,讓人有機會在孤獨中學習了解自己,學習與自己相處,並享受孤獨中的自我,親密的感受,很快就會被時間所累積的疲乏與壓力所傷害,甚至無法繼續保持親密。



現今,離婚率不斷攀高,令許多人生只繫在婚姻生活而沒有自我的人,深深焦慮。如果,不斷耕耘與付出的婚姻,竟可以被輕易摧毀,我們一生學習的付出的愛,是不是錯誤的?我深信,愛本身不會有錯,錯的是愛的方式。如今的親密、孤獨與自由,就是修正早年的愛、生活與學習的新觀念,修正,並不代表過去的信仰有錯,而是因應社會的變遷,有些觀念必須略微調整,才能繼續帶給人們實用的收穫。



當我們處在一個有條件的愛時,基本上就有很多牽制和限制,這些牽制和限制很容易讓人從中敗下陣來,而感到孤單寂寞。時代改變了,我們因應的心態也要調整,只有保有彈性,讓自己的眼界愈來愈開闊,才不會在這個離婚率不斷攀高的新世代中,不斷被一對對「完美夫妻」的離異而打擊信心。親密、孤獨、自由看似很對立,其實卻是相依相伴的,如果缺其一,生活的彈性就會受到考驗,甚至造成危機。孤獨,並不是寂寞與無聊,而是與自己相處的感覺,幫助我們自我了解,學習更好的生活態度。




沒有實踐,愛,就不再是愛了




現代人的關係猶如浮萍,給人感覺缺乏責任與承諾,兩性關係更是合則聚,不合則散。即便是這樣,人們的付出,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因為當「愛」正濃時,任誰都會全力以赴的。每條路的開始,都有一段摸索的過程,我們在路上留心一切的路標與地標,好記住自己的所在方位。但,認路的過程,就像是人生,當一條路熟悉了,往返自然駕輕就熟,而,卻也因為熟悉,再也不在意沿途不時變化的風景了。



《苦煉》的主角澤濃,父親是天主教的高級教士,光憑這點,就已經預言了人生,必定是一場艱苦的旅程。私生子的他,為了生存,經歷宗教迫害、戰事、瘟疫與飢荒,卻也練就了一身本事。「有朝一日,上帝會從人心裡抹去一切戒律,只剩下愛。」這是個歷經人生苦難的人,最終所懷抱的夢想。愛,既是所有至聖先賢們的共同夢想,也普遍流傳在俗世凡間,為何社會還是充滿罪惡與怨恨呢?



我想,當我們氾濫地傳誦愛,卻沒有實踐愛的真諦,愛,就不再是那個帶給人溫暖與希望的力量了。而我們與愛,也因為無法溝通而漸行漸遠,終於不再產生交集了。愛可以治療一個人,不論是付出的一方,還是接受的一方。許多人的內心深處,因為始終感受不到溫暖與希望,很久以來就希望死了,正如繃得太緊的繩子希望斷掉一樣。如果可以找到與愛溝通的管道,慢慢再體會到溫暖與希望,人自然就會更珍惜生命。



長久被焦慮困住的小孩,信心,真的非常重要。但,在建立信心之前,要先跨過重重自我肯定的考驗。電影《熱血橄欖隊》中的教練,為了幫助獄友們走出不斷犯罪的輪迴,決定籌組橄欖球隊。長久與這群失去信心的孩子們相處,教練發現他們的本性都相當善良單純,只是缺乏正面的鬥志來扭轉悲慘的過去;而打球的發洩憤怒與勝利伴隨而來的肯定與自信,都是這群孩子現階段的迫切所需。果然,初嘗勝利的滋味後,這群始終失敗的孩子,開始有了「過去不等於未來」的信心,出獄後再犯的機率,也遠比過去低得多。而,本來與父親充滿仇恨的教練,也在持續受到孩子們的啟發後,決定用原諒來代替仇恨。不管是教練,還是球員們,處在充滿鼓勵與希望的自信中,自然會有能力將恨意從心中排除。當然,這是需要相當的時間,還有持續的累積自信,才能擁有扭轉痛苦的能力。




扭轉痛苦,除了幸運與福報,更要自己去開創




由於我自己也是從小被困在焦慮與絕望中,所以深知,除了信心的建立之外,還需要很多配套的環境,才有可能一步接一步從陰暗與失敗的人生中走向光明與成功。而,這些相關的配套環境,除了要有一些幸運與福報,更多的,是要自己去開創。首先,我們要培養自己樂觀的人生態度,還有不斷將悲劇的人生,轉念成喜劇。慢慢,再大的挫折,也會日漸稀釋而緩解的。這就是樂觀的力量。



當人們表相的理性已做出了選擇,感性的內心卻無法擺脫情傷,這個時期,就很容易感到沮喪。但,如果對自己的認識很深,選擇是出自理解,沮喪期,就會愈來愈短了。電影《糯米正傳》中的糯米,雖然集人間所有的悲慘於一身,卻始終樂觀面對,讓人一面捧腹大笑,一面感受到樂觀者的無限希望。雖然,這是典型的搞笑片,卻真實傳達了樂觀的精神。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凡事樂觀面對的人,而,只要我們有機會認識,一定會相當喜歡親近這樣的人,並深深感受到這股樂觀的無邊影響力。



我們每個人都有內在美,那才是我們真正能帶給別人的幸福;只要我們願意發揚,內在美將光芒四射。與一個不搭調的人戀愛,使我們無法展現真正的自我,而且戀愛的結果也多會失敗;但是,許多人卻由於需索甚急,因而常會陷入導致失敗的戀情。



當別人的認可與否,成為判斷一個人的努力和身分地位的主導標準或愛的代用品時,個人的自由就完全淪喪了。完全的隨心所欲,並不是自由,而是自私與放縱。電影《命運好好玩》中的亞當山德勒,意外獲得了可以遙控人生的遙控器,從此,只要是他不想經歷的,都讓其快轉通過。剛開始,他深感可以操控人生的自由自在,最後才恍然明白,人生少了那些不想經歷的過程,根本就不值得過。



許多人總是誤解了自由,導致總將自由與不負責任劃上了等號。自由,其實是一種盡力完成責任後的解放,由於時間短暫,所以特別珍貴。




在孤獨中,我們都是由由且親密的人




放下,其實是一種接納,接納自己的矛盾、害怕,也接納自己的狹隘、自我中心。禪修能幫助我們更認識自己,因為其所用的方法,基本上是將我們對外的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當我們能夠享受孤獨,即能觀照到內心,看見自己的內在,並一步步整理自己。



當孤獨擁有自己,當自己能夠很輕鬆、自在地和自己在一起,那會是非常大的享受。在孤獨中,我們都是由由且親密的人。心在自己身上,好、壞都在自己身上,為什麼要別人負責呢?當一個人不再把自己放逐在環境外頭,不再把自己的喜怒哀樂要求別人負責時,他會變得更有能力去愛,他周圍的人,也都會受到影響,良性循環地開展出一條條內在轉化的道路。誰有權力,從我們的手中,拿走人生的自主權呢?人生,除了自己,又有誰可以分秒陪伴呢?只有自己可以讓自己走上正道,也只有自己可以使自己痛苦。



改變並不容易,需要時間。內心的負面思考,不可能立刻完全停止,但是,那些負面的情緒,會逐漸消退下去。當人開始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時,便開始嘗到自由的滋味。



當心安於己上,有滿足之感。這種滿足感,就是到任何地方,都能很安定、無恐無懼,跟別人相處也會很平和且快樂。唯有孤獨,才能讓人更親密、更自由。願意擁抱孤獨的人,自會邁向更高品質的人生。實例在何處?多留心一些精彩的人生故事吧!



現在,我的書寫,究竟是在擲骰子?還是被當成骰子擲?我想,我就是骰子本身。(2008,源雜誌)







後記:(2009,十二月)



這陣子,我幾乎處在停電狀態,一切都提不起勁!我現在,究竟是處於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或是重呢?為什麼又開始迷惑了?我病了嗎?還是?只是累了!



曾經,我是個對「愛的感覺」上癮的人。我喜歡、也擅長戀愛,卻始終無法維持愛。每每,總在彼此膩了、倦了之後,態度就莫名冷了,甚至連分手都不用說,就結束了。就這樣,不斷與性格接近的人展開過程類似的戀情,導致始終自我感覺著傷痕累累。



開始深入自我心靈的探索後,才逐漸理解,自己因為愛匱乏而導致愛無能,投入戀愛,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瘋狂,從沒有意願在愛中負起承諾與責任。而且,我在潛意識中,會排斥有責任感且重承諾的人,因為擔心無法瀟灑走開。所以,就算我一直以來的兩性互動,都給予對方極大的空間,並在有限的相處過程中,全然溫柔地對待,甚至是不爭不吵不求的。但,彼此對愛情的「信任感」,始終都是不足的。導致,一段段情感總是輕易就放手,現在來看,的確是一種慣性的逃避責任。

這些,都是我決心遠離不斷重覆模式的戀情後,並經歷過一段長時間戒愛的孤獨後的學習與體悟。我深信,任何心靈療癒的開始,都在看清自己的時刻;所以,很開心看到自己逃避信任的本質,也相信幸福指日可待。



一直以來,我都太太用力充電了,這回,是該停一停電了!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n82892&aid=3558547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罟早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孤獨的好友
2009/12/07 12:08

就是牽手,你多久沒與你的親密好友牽手了?

牽手傳達的是真情的親密與自由,無關男女的愛情。

在街上,公園裡,海邊,甚至在家裡的沙發上,牽手是充電的二個洞。

燁子(win82892) 於 2010-01-21 19:23 回覆:
這充電的兩個洞,如果可以交流彼此的心,就是莫大的幸福啊!
這,也無關男女!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觀心
2009/12/06 23:35

喜歡這句"如果缺乏愛的智慧,不斷付出的結果,只會造成別人的壓力與負擔"

甚至付出反而獲得傷害時,就該享受孤獨與自由,與自己親密認識自己調整角度

發現將負面轉化為正面的力量驚人,自己悄然改變了~

燁子(win82892) 於 2010-01-21 20:36 回覆:
謝謝素人的回應,安安!
許多人,一生都無法真正了解自己,更何況了解別人?所以,走出了封閉的校園之後,就要學習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認識自己、認識別人。這可是無限多堂的學分啊!循序漸進,智慧才會不自覺而生,沒有速成的考前猜題。

黃冠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親密、孤獨與自由
2009/12/06 13:40
親密與孤獨是死對頭,還是選擇自由吧。
燁子(win82892) 於 2010-01-21 20:42 回覆:
死對頭?同學,是孤獨?還是親密?
應該兩者皆有吧!怎麼說是死對頭?
自由,必須有所制約,才能突顯可貴喔!

成小碧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
2009/12/05 22:00

好長喔!

謝天謝地,還沒衰老前,我終於讀完!......

燁子(win82892) 於 2010-01-21 20:48 回覆:
感恩喔!

牛兒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
2009/12/05 17:17

擁抱自己~不太容易

因為害怕那份"被"孤立的感覺

害怕自己的孤獨而忘了享有這難得的沉靜

因為總是"要"太多

而忘了

簡單才是豐富.....

飯店和汽車旅館的差別就是

飯店陳設不多但精要~因此簡單但能真正讓旅者得到身心的休息

汽車旅館什麼都有但不需要的也會存在.....新鮮感過了就不會再來

燁子(win82892) 於 2010-01-21 20:54 回覆:
是啊!許多人在愛中不斷索求,卻忘了,真正深心地愛著時,就不在意從別人那裡得到什麼,而是想要給別人什麼。人生回憶一幕幕飛過,記住的,也總是自己愛的,而不是愛著自己的。同學說得好,我們總是“要“太多,多到幾乎忘了當初選擇時的無求。

沉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謝燁子
2009/12/05 13:21


感謝燁子如此用心梳理經驗與心情,
燁子的回顧,總透著前瞻的智慧,
雖有困頓,卻從未成為自憐或自艾的藉口…

這篇雖屬自省的篇章,其實仍有媒體書寫的況味,
或因如此,更足以與大家相互惕勵…

又...「有朝一日,上帝會從人心裡抹去一切戒律,只剩下愛。」
對此我的體會庶幾近乎。只是,愛是動詞,不是概念。
作為動詞的愛,本身有其運作邏輯…那邏輯讓愛是愛,但並非與戒律相對。

「愛」超越一切,沒有對立面…

燁子(win82892) 於 2010-01-21 21:06 回覆:
愛,因為被過於窄化的解讀,往往被扭曲或濫用了。
不管愛是動詞、是名詞,還是形容詞,只要懂得愛的智慧,就會知道,愛這是最有療癒能量的。文中提及的「抹去一切戒律,只剩下愛」,並不是將愛與戒律對立,而是反映小說中主角被戒律追殺的景況,一點點回應!
我,一直都還在學習的路上,關於愛。

總在遇緣不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孤獨
2009/12/05 11:59

孤獨  讓我看清自己的處境  認份認命不認運  是命運還是運命  一切掌握在自己 

孤獨寧靜海也是一種享受

燁子(win82892) 於 2010-01-21 21:14 回覆:
是啊!心境即國境。
如果找到了發自內在的幸福,任何處境都打不垮自己的。要快樂!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篇真是值得收入文摘的好文章
2009/12/05 10:38
只有學習在孤獨中面對,坦然接受,才會開創人生的新格局。但這也是最困難的考驗。
燁子(win82892) 於 2010-01-21 21:25 回覆:
我想,天下沒有白來的幸福。就算出生於一切不缺的環境,幸福還是要自己努力獲得。所以,為了擁有獲得幸福的智慧,給自己一些考驗,是必經的過程。
大家一起幸福喔!

雪人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生命的真相
2009/12/05 10:27

或許,應該回頭尋找生命的真相,了解生命的本質,了解我們活在自己的族群中所受到的思想至約對我們的影響,了解我們自己在探索過程叛逆的根源,了解哪些人哪些知識體系對我們造成了影響,我們才有能力真正"放下"。

我同意"我思故我在"的說法,腦子裡如何思考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妳大概就會形成自己的回應互動。

燁子,找出妳想要的生命結構,慢慢朝那個方向走去,但是不要貪心,學習以喜樂的心去面對各種可能的妥協,相信最後妳一定找出自己不必停機的心情,面對自己的聰慧,持續發電去關懷世界。

燁子(win82892) 於 2010-01-21 21:33 回覆:
一直以來,我總是一路不停地心靈成長。就算休息,也用沈澱的心情來看待。這回,我想讓自己停電,不是又迷亂無助了,而是長年沈澱又沈澱的歷程,累積久了也是一種用力過度。

所以,給自己一段完全不思不想的停電!一如關機的電腦,停止一切的運算機制。
粗屋門似乎有點擔心我,放心,我始終都在自己屬意的路上漫行。妳也要好好的!

ef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庸
2009/12/05 00:16

當看清、看透了許多事的本質之後

擁有的將是更多的清明與開朗...

在理性與感性之間

孤獨是種享受~

放下是種自由...

取其中庸,找尋平衡

走出自己...

加油!


從分享開始,我們的世界將大不同...
從自己開始,用熱忱感染這個世界...

燁子(win82892) 於 2010-01-21 21:39 回覆:
是啊!一切的大智慧,都是平衡。
緊弦易斷,鬆弦無調,而鬆緊適度的彈性,是要一生不斷去微調的。
大家一起加油喔!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