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誰想喚醒被青苔爬綠的沉睡,林田山
2008/08/04 18:16:10瀏覽2187|回應16|推薦158

誰想喚醒被青苔爬綠的沉睡,林田山

林田山(摩里沙卡),是花蓮一個很綠色的地方。時間孕育了這裡的歷史感,青苔塵封了陳年舊事。這裏人少空氣好,真是渡假的好地方,可是,大夥都來了,還會是「好地方」嗎?


文‧圖╱邱麗文

早春時節,空氣中飄動的微塵都是綠色的。林田山--摩里沙卡(MOLISAKA)是花蓮一個很綠色的地方,走進山的深處,就會發現自己被一片綠海淹沒了。聽說這裏又稱為「小九份」,對報導過九份街頭的我來說,林田山的確很像九份,不過是未受「觀光」污染前的九份。


沿著花東縱谷,發現摩里沙卡


沿著「台九丙」花東公路走,就能找到位於花蓮鳳林鎮的萬榮鄉。進入萬榮鄉,朝前往鄉公所的道路,過鐵路約三公里就到達地屬森榮里的林田山林場。

坐在鐵路旁的小吃店,看著枕木旁的石縫中,塞滿了深淺不一的綠色,實在感覺很舒服。看著班次不多的月台,我失去了對時間的敏感。阿婆端過來食物,陸續有豬腳、苦瓜湯及炒青菜,不記得自己曾點過菜,後來才知道,這家小吃店是不讓人點菜的,阿婆煮什麼,你吃什麼,我們的五臟廟,全憑阿婆作主,剛開始不太習慣,不一會,看著鄉民們進進出出的自在,也就釋然了。

林田山林場,是個日本風味濃厚的山城,時間孕育了這裡的歷史感,青苔塵封了陳年舊事。這裡的居民很少,空氣很潔淨,小朋友尖聲地來回追逐,老人家們在廣場前閒話家常、、。該怎麼寫林田山?這裏人少空氣好,真是渡假的好地方,可是,大夥都來了,還會是「好地方」嗎?尤其是面對台灣旅遊品質的低劣及驚人的破壞力,我感覺到為難。


充滿歷史刻痕的林田山


日據時代,日本政府曾在台南鹽水、瑞芳金瓜石及花蓮林田山等地建築官舍,花蓮的林田山林場又稱「摩里沙卡」,是取日本語的發音,意為「森阪」,是林木很茂盛的樣子,摩里沙卡是當時東部最繁華的地方,它像寂靜山林中的一顆真珠,閃動著外地人的希望。

昭和十四年(1939年),日本在林田山成立砍伐事業所「興業株式會社」,伐木以支援戰爭所需的造船木料。當時工作人員有四百多人加上眷屬就達上千人。台灣光復後由國營「台灣紙業公司」接管經營,1954年開放民營,1958年實行分廠分營,繼而成立「中興紙業」,勤奮的居民,在此時將林場的規模擴充到比日據時期更繁榮的光景。

蜿蜒的運材鐵路,就像一條條血管,深入了原始林海,將綠色寶藏一點..點抽乾。森林是大地的守護神,砍伐無度將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1972年三月二十日,一場森林大火延燒面積達兩千多公頃,烈火狂燒了一個月還難止息,這似乎是林場樹神的集體自殺,藉此換來子孫們的安寧與照顧。

1973年,中興紙業就將林場交還給林務局。經過這場火神的洗禮,林務局改變了政策,不再伐木了。原本上千人的林場,隨著工人日漸遷出村,剩下不到一百人。森榮國小隨之裁撤,中山堂不再放電影,與日俱增的空屋漸漸斑落塌陷,運木鐵道、流籠、、、都安靜了、沒落了。1983年林務局更名為「林田山工作站」,1989年再更名為「萬榮工作站」迄今,目前工作的重點是保育、造林。


山水環抱的摩里沙卡


萬里溪不歇,身邊的孩童嬉戲著,從孩童到孩童的孩子。溪水輕輕柔柔,環抱著這個小聚落,日夜不息地引人回憶往事,滑過每個坐在岸邊遙想沉思的敏感心靈。趁大人們午睡,孩子相約到溪邊戲水、抓魚,再將濕衣服放在巨石上烤乾,享受陽光下的清涼,這樣的童年,真美。

一些人家門前放著成堆的木材,這些木材隨處可撿十分方便,用來燒水洗澡火力十分旺盛。每天傍晚,當村前村後接踵升起一串串的白煙幕,在外玩耍的孩子就要準備回家洗澡了,像是訊號彈似的,取代了漫罵聲。

社區廣場是一片嶄新的墨綠,居民為防風化蛀蝕都以黑漆刷塗,讓整個社區成為黑綠相間的整齊景觀。屋外的路、樹、圍籬及草皮、屋瓦都沾滿了青苔,讓人錯以為是被籠罩在綠色的霧中,要不是春天的氣息帶來路旁夾道的櫻花與杜鵑,我還真得以為是這樣。冥想置身在山坡上參天大樹的綠意中,吸進林中精靈散佈的仙藥,頭痛多時的我早已不藥而癒。

村民早上四五點就起來運動了,所以在這裡你將發現一天的開始特別早,一天也特別長。沿著山城踏階拾級而上,眼前是電影「春花夢露」的拍片現場,重新粉刷的木造房屋,近來吸引了不少「觀光」人潮。觀看空屋內遺留下來的歷史記憶,鮮豔的祭祀瓶被丟棄一旁,是否連昔日的繁華都全數拋棄。

寧靜的街道,搬空的屋子,模糊字跡的「作醮」燈籠沒有人拆下來,有些樹甚至與房屋交纏在一起,像是對親密伴侶的不捨及依戀。這時,穿著紅色小綿襖的男童從屋角走出來,強烈的紅綠對比讓人眼前一亮。途中,看見有人在拍婚紗照,每一片廢墟,都能創造出鏡頭下最古樸的質感,瞧攝影師那付享受的神情,想必是效果還不錯才是。

中午時分,胡煥珍手牽著大孫女、背背著小孫女,赤腳走在山林之間,他十八歲隨家人來到此地,自稱是「林田山第二代」。六十歲的胡先生,經常提供媒體一些老照片,也提供外來人一些不錯的建議,甚至自願當嚮導。我表明了對此還不熟悉的心情,希望回程能去拜訪他的家人。

當地人全數住在林務局員工宿社中。中午時間多能回家陪陪年邁的父母,享受與世無爭的家居閒適生活。村中人彼此相熟的程度實在令人驚訝,他們能認出每戶人家的每一個人,也能在最短的時間,發現陌生人。像我,來林場的第二天,居民看見我便說:妳昨天不是才來嗎?這種對人的敏感度,實在令置身人心疏離的城市人感到不習慣。


東台灣最早的戲院:中山堂


林務局萬榮工作站後面,是中山堂前的指揮站。朱紅漆已斑落的中山堂,曾經是東台灣極盛一時的戲院,它曾為林場居民帶來無數美好的回憶。從散落的門板間縫中,依稀還能看見一架大型的放映機,黑鴉鴉的,老實說,它有點陰森,像是一隻隨時會復活的困獸。

中山堂最繁華的時候,還沒有電視,看電影是當時最時髦的休閒活動。放電影當天,孩子們下課都急忙奔回家寫功課。吃完晚飯,全家出動到中山堂看電影,看完電影再沿著鐵道散步回家,邊走邊討論劇情。全林場都能聽見的擴音設備,此時正播送時下的流行歌曲並在曲罷時刻向村民道晚安,好溫馨的情境。想想現在我們的生活,經常是在家中留一盞燈當作是親情的慰藉,多久不曾向人說晚安了?好陌生。


運木過程,步步可能失魂


戲院前的兩座水泥槽稱流籠(索道),它是向著對岸的高山而設,負載起運檜木的沉重任務,數條鋼索從天而降,載運那長而巨大的紅檜木到戲院前停住。推進去的是台車,拉出來的是原木,一天中這樣的工作要進行一百台次,主要載運紅檜(米你基)及扁柏(喜諾基)。

站在索道前,想像整個運木過程,真是步步可能失魂,工人除了要孔武有力更要膽大心細、眼明手快,一點都不能分心。那揮汗扭轉及吆喝的節奏加上絕對的專注,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美學。胡煥珍的母親曾堂妹,在1965年當選了花蓮縣模範母親。曾堂妹的丈夫正值壯年被原木衝撞,因公殉難,留下她獨自養育一群子女。這樣的故事在林田山那段伐木的歲月中是經常發生的。遠走的父親,在孩子心中,有種英雄般的地位。


功成身退的森榮國小


中山堂旁的森榮國小,是繁華時期專為林場員工子女所設的小學。隨著人口的流失,也走向被裁撤的命運。空曠的校園蟲鳴聲不斷,敞開的教室與冷清的操場被一片綠鋪滿了,這棟木造長樓房式的校舍,外表雖殘破不堪,卻是許多校友經常回顧的密秘花園,閉上眼睛,朗朗不絕的讀書聲又迴盪心裡,它陪著林田山走過最繁華的年代,如今功成身退,在此長眠。

從馬路的寬度就能看出這裡曾經盛極一時。漫步在寬敞的柏油路上,沒有人車與我爭道。森榮國小旁的聖母像,接近她必需爬一段小山,又濕又滑的青苔路,千萬要小心沒下雨也很滑。沿途看見一片片架設的耶穌受難石碑,一步步,依續看見了:審判、背十字架、一次跌倒、遇見聖母、、、等十四面石碑,跟著石碑的足跡走,走這段路突然變得莊嚴起來了,當我走到山頂,看見雕工精緻的大理石耶穌像,孤單地掛在天空,一時,我真得累了。

坐在林田山最高的地方,痴痴地想念起一些人、一些事。天,漸漸黑;燈,點點亮。只有三家雜貨店的林田山,天一黑,沒人想出門,是熟睡的城。


藝術歸鄉運動


鳳林、萬榮與林務局共同研擬一份開發「林田山森林遊樂區」的計畫,預定在1996年開始執行。花蓮地方人士有感於傳統木造建築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資產,於是極力鼓吹將森林遊樂區的構想改成「藝術村」。

花蓮縣立文化中心希望能在林田山成立藝術村,以藝術文化的生活型態,讓景觀維持原有的風貌,讓居民過新的生活。他們希望提供老木屋給藝術家當工作室,還希望每年在此辦一次大型的藝術季,讓林場的光彩再現。1996年四月推動了「林田山之美--藝術歸鄉運動」,還舉行了攝影展,徵文比賽,一連串活動在此熱鬧展開了,當然也開始吸引了一些「觀光客」。

這構想有人認為是能挽救凋零的回春水,卻也可能是加速死亡的毒水。試問?這個美麗的山城在多人觀光後,還能擁有原來吸引人的寧靜嗎?一個標榜藝術家住的地方,能吸引「真正的」藝術家嗎?當林田山不再是林田山,活動再成功,還是失真了,失去原來給人的感覺,就不再是令人難忘的「摩里沙卡」了。

成就一個有歷史感的地方,至少要五十年以上的時間;毀掉一個心靈樂園,時間會短得超過想像。國外一些印象派畫作中的景觀,現在還找得到,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林田山,就急著要改造,實在令人心疼。為何不讓林田山保持現有的風貌,用完整的姿態去訴說那一頁滄桑史。

寧靜的山城,很適合來這裡畫畫、寫詩,甚至去感受人生的無常。曾經報導過被商業化吞蝕的九份、金瓜石,就是從拍片片場及藝術村的構想開始被重視的。十年不到,九份已成了「危城」,水墨般的山水景觀,配上紛亂喧嘩的人車及不諧調的建築,讓人眼見心疼。現在,林田山的美就像是當年的九份,歷史的教訓經常都是有跡可尋的,想一想!想一想。


來此懷舊,不需要居留


林田山很小,只能當一個過度的心靈驛站。來此懷舊,不需要居留,因為住萬榮與鳳林並沒有太大的差別。林務局目前還無法提供設施及住宿,是擔心過度的開發與商業化後的破壞,部份媒體卻對「藝術村」過度報導,不去思考目前的條件是否會對地方造成傷害。其實,林田山吸引人的就是懷舊的感覺,有心人抱著欣賞自然的心情,來此感受一些情緒、一些想像。

現階段如果吸引大批「到此一遊」的觀光客前來,只看見幾間破房子,必定大失所望。矯情的「觀光客」,也許無法打開自己,怕看見破敗不堪的景象,成為自己最刺激的反諷,所以所有的「觀光」之處,大多有可笑的建築。要滿足觀光客就一定會破壞,這是不容置疑的。何不留給善感的人一些空間,不要將所有自然的東西,趕盡殺絕。


摩里沙卡的心願是:保持現狀


在這用山水緊密結成的小社區,從那物資缺乏的年代走來,多有患難與共的情誼。目前散居海內外的林田山子民,都無法忘記這段萬里溪畔的成長記憶。這裏,已經不再適合粉墨登場。遲歸的孩子們,會驚慌地,找不到路回家。

蔡新傳是一位熱心保護環境的長者,曾當過許多任的鳳林鎮民代表會主席,他也不支持將此地開闢為觀光區。他說:「這裡的居民希望身體健康,環境保持安寧乾淨」。保持現狀是居民共同的心聲,這裡的居民多是老人和小孩,一但變成了觀光區,這裡將永無寧日。

摩里沙卡,是百聞不如一見的心靈浴場。如果你想找個地方,清靜心中的雜塵,可以選擇來這裡走走。聽聽蟲鳥合唱,呼吸沁清空氣,真得很棒。不敢說這裡是人間淨土,因為摩里沙卡目前已經被輕度污染了,不要讓溫柔的林田山成為他人口中另一個小九份,會疼。

在回花蓮市的路上,我一直想著,一些自己的決定,是不是應該留給自己。


回顧花蓮行旅後記


花蓮溪向東,在臨進太平洋時,因捨不下對後山的依戀,開始後悔出走。細弱溪水發現再也掙脫不了海濤壯實的臂彎,只好用最後的精力去撞擊,完成生命最美的舞蹈,萬絲後悔舞動著奔躍、激盪的澎湃思緒,燃燒的水躍出今生最高的身影。聽說花蓮的別名---「洄瀾」,就是眼前這片壯麗最生動的詮釋,這是音與形混合後最美麗的名字,就像融聚不同族群依舊保有完善人情的居民一樣。

連著三個月,分別走訪古樸的「東昌村」、充滿生命力的「光復鄉」、深深沉睡的「林田山」及時常過境的「花蓮市」,羨慕他們山清水秀的家園,欣賞他們對藝術文化的熱情,佩服他們面對多地震、颱風的處變不驚。花蓮電話元月起從六碼增為七碼,正意謂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更緊實了。

回到最早落腳的花蓮市,看見從遠東百貨附近旅館湧出來吃、來看、來買「名產」的觀光客,從我的身邊擦身而過;看見曾經的討海人、礦工,轉變成多元身份去迎接時時湧進花蓮市的人潮、錢潮;看見一群藝術工作者在這片土地上,不時綻放令人驚嘆激賞的才情。我來花蓮,短短交會,只想證實花蓮並不等於天祥、太魯閣,花蓮等於花蓮人。

車子沿著海線離開,行經清水斷崖,沿線是東台灣最美的海景,我看著窗外,任花蓮從我身後漸漸模糊、遙遠,這感覺,像故鄉。他鄉?故鄉?都不重要,是的。什麼時候,再見花蓮。(1997,新觀念)




後記:(2008,八月)


1996年8月,我參加聯合報舉辦的「文藝營」,因而認識了花蓮的朋友;也因為這個與藝文界初遇的因緣,讓我決定離開廣告圈,並去了一趟花東行。

後來,在花東朋友們的鼓勵聲中,1996年12月,我開始了採訪的工作。剛開始,台北的朋友都覺得我瘋了,從資深廣告人到菜鳥記者,不但薪水少去一半,工作更是從駕輕就熟的管理職,變成一步一腳印的從頭摸索。但,我卻得到了久違的快樂!不管是地方行旅的人情溫暖,還是落筆傳達人性美善的心靈滋養,都是我的無形報酬。十多年過去了,我仍深覺自己愈來愈豐足。

本來,計畫在鳳凰颱風之後,走一趟花東,去看看受到風災波及後的友人;沒想到,花蓮的友人卻先來台北了。在噓嘆時光匆匆之際,找出了這篇記錄花蓮的行旅筆記,就當是久違的問候了!

也問了近日才去過林田山的朋友,一切如舊?還好,仍是他們喜歡去散步的地方,這就是對綠意山城最好的祝福了!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n82892&aid=2104671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純樸之美
2008/08/05 21:24
好美喔!
在您輕巧的文字中帶領我們進入沉靜的花蓮
感受到那份純樸與祥和,那份原始與自然。
花蓮總是讓人覺得就是很純樸,但是看完這篇敘述,
看到許多花蓮可愛的風情,珍惜這份得來不易的大自然之寶。
謝謝您的分享!
祝一切順心!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8-13 21:21 回覆:
謝謝回應與鼓勵!
只要我們願意多用一點心,

盡量不去破壞自然的原貌,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
一定會處處發現動人美景。

願,擁有好心情!安安!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懷念壽豐
2008/08/05 09:45

曾在那任教1年

往中央山脈望去

一年四季隨天候變化

景色轉換神妙令人起敬

非都市化的生活怡然

純樸自得的在地友人讓我年年造訪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8-13 21:43 回覆:
如果只是過境花蓮,或是短短兩三天的觀光區遊覽,可能不會有特別的感受!必須來這裡一段時間,讓習慣的快節奏放慢,才會感覺到美景的淡定心靈的節奏!

相信,曾到花蓮任教的旅遊素人,一定能夠體會!!!


ez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誰想喚醒被青苔爬綠的沉睡,林田山
2008/08/05 00:04

花東這一塊台灣最後的清淨地

她的人事物總令人喜愛與懷念

也難怪您會捨高薪而就苦工作~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8-13 21:56 回覆:
是捨了還不錯的薪水,但是,新工作很快樂,一點都不苦啊!

黃冠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步一腳印
2008/08/04 22:56

記者的工作不時需要上山下海極富挑戰性,個人認為選擇這個難得的粹鍊,

在開闊視野之同時也為自己留下歷史的見證,更是儁永之回憶。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8-13 22:01 回覆:
我總覺得,年輕時要多閱歷,不要害怕吃苦。老了,生命才會豐富多元,也比較會有智慧。同學認為呢?

段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讓台灣保有一個純樸之地
2008/08/04 21:05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到大陸旅遊,讓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是離上海兩小時車程的周莊。

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為中兩邊有房子,中間有水道。坐小船還能聽蘇州小調,

只是要付十元人民幣。吃萬三豬腳,看古色古香,再加上去觀光的日子風高清爽

讓我極為愉快,之後每當有台灣友人來大陸,我一定帶他們到周莊旅遊。結果

這些台灣友人也相當開心,畢竟這些旅遊地方是台灣沒有接觸過旅遊景點。

但我去了4次之後,卻沒有當初的興奮之感,原因就是失去了新鮮感。所以

林田山對西部旅客相當有吸引力,但只要去過幾次之後,也失去了新鮮感。

我一直覺得這些地方保持純樸之美,才彌足珍貴。畢竟台灣經過不斷的開發,

除了東部地區之外,事實上已經被過度開發。這也是我不贊成蘇花高公路的

興建。讓台灣保有一個純樸之地。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8-13 22:09 回覆:
只要我們願意多用一點心,盡量不去破壞自然的原貌,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一定會處處發現動人美景。
這,似乎不是很艱深的道理,但,如段譽的回應,過度開發的破壞速度,遠遠快於建設,而美感的釀成,更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如今的社會,不斷嚷著要發展觀光,卻仍一直破壞環境;此,除了是全球暖化課題的大忌,更讓我們距離好山好水愈來愈遠。


燁子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一切如舊?
2008/08/04 18:28
1996年8月,我參加聯合報舉辦的「文藝營」,因而認識了花蓮的朋友;也因為這個與藝文界初遇的因緣,讓我決定離開廣告圈,並去了一趟花東行。

後來,在花東朋友們的鼓勵聲中,1996年12月,我開始了採訪的工作。剛開始,台北的朋友都覺得我瘋了,從資深廣告人到菜鳥記者,不但薪水少去一半,工作更是從駕輕就熟的管理職,變成一步一腳印的從頭摸索。但,我卻得到了久違的快樂!不管是地方行旅的人情溫暖,還是落筆傳達人性美善的心靈滋養,都是我的無形報酬。十多年過去了,我仍深覺自己愈來愈豐足。

本來,計畫在鳳凰颱風之後,走一趟花東,去看看受到風災波及後的友人;沒想到,花蓮的友人卻先來台北了。在噓嘆時光匆匆之際,找出了這篇記錄花蓮的行旅筆記,就當是久違的問候了!

也問了近日才去過林田山的朋友,一切如舊?還好,仍是他們喜歡去散步的地方,這就是對綠意山城最好的祝福了!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