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這裡交流著人不親土親的鄉村映畫:太巴塱、馬太鞍
2008/02/01 21:37:36瀏覽2285|回應9|推薦104

這裡交流著人不親土親的鄉村映畫:太巴塱、馬太鞍

光復鄉,位在花蓮縣中區,開發較晚。在這沒有靠天吃飯的觀念,有的多是奮力求發展、求成功的創業精神。多年來,原住民、閩、客及外省人,不分彼此,通力合作,造就一股絕處逢生的生存韌性。馬太鞍與太巴塱,是境內最著名的兩大部落。


文‧圖/邱麗文


兩次來光復,都下著雨。和同車的光復國中學生閒聊,才知道,這裡的冬天經常會下這種「地形雨」,尤其是在下午三、四點左右。真巧,兩次來都是這個時間,本來以為是自己將台北的陰冷空氣帶進光復的,知道真相後,開始嘲笑自己:真以為自己那麼有影響力嗎?實在無知啊!自然界的運行,豈是零星外力所能搖撼的。

知命勤奮、團結互助的「小台灣」

雨,包圍著光復鄉,空曠田地外的少數遮蔽,自動將人聚成一落落:一些下課躲雨的學生;一些面著雨景聊天的主婦;一些因雨而中斷工作的農人、工人。對行旅至此的人來說,能陪著大夥躲在車站前的候車亭,融入他們穿插言語下的節奏,那是最快入境隨俗的方式。雨聲下,交流著人不親土親的鄉村即景,有一種如煙朦朧的詩意。疲憊於都市的感覺,人情味能幫人舒心解鬱,活絡孤寂、疲倦的老靈魂。

光復鄉,位在花蓮縣的中區,開發較晚。在光復,沒有靠天吃飯的觀念,有的多是奮力求發展、求成功的精神。數十年來,原住民、閩、客及外省人口,不分彼此,通力合作,經營這片土地,他們融合在一起,形成一股絕處逢生的韌性。知命勤奮、團結互助是光復鄉民的特性,也因此,歷年來已經出過兩任花蓮縣長。當地居民認為光復鄉的發跡,與台灣很多相像,故稱光復鄉為「小台灣」。

「太巴塱」意為(豐饒的土地)

從光復客運站出發,沿著「11甲」公路前行,就到了「太巴塱」。關於太巴塱名稱的由來,相傳是由阿美族一支「拉卡山」移該處建社,稱「司巴塱」意為(下山),時日已久,漢人訛傳為「太巴塱」意為(豐饒的土地)。

阿美族(板柵阿)是台灣高山九族中最大的族群,人口超過4萬,分佈區域多在花蓮到台東之間,少數延伸至恆春一帶。太巴塱是中部阿美族一個著名部落,屬於現在的花蓮縣光復鄉轄區。日本時代,地方循其意改名為「富田」;台灣光復後,又將其分成東富、西富、南富、北富等四個村。北富村為太巴塱本部落的原住地。目前北富村的「撒庫撒克台地」,已建有阿美族太巴塱發祥地碑祠及涼亭,這是他們的精神堡壘,也是他們凝聚民族向心力的活動中心。

第一所以原住民為校名的太巴塱國小

民國八十三年九月,「北富」國小正式更名為「太巴塱」國小,成為台灣第一所以原住民為校名的小學。全校339位學生中,有321位是原住民的小朋友。

走進太巴塱國小,隨處可見以「太陽」為主題的雕刻作品。校門口的佈告欄上,寫著,『LIKAT(光芒)NO(的)CIDAL(太陽)O(是)HAYOM(慈愛)NI(的)INA(母親)』,在阿美族,「太陽」象徵母親而「月亮」象徵父親。母系社會的阿美族,隨時不忘提醒著小朋友:要尊敬像太陽般偉大的媽媽。

太巴塱國小的教育方向,是希望孩子都能在生活中學習接觸自己的文化,並能深入體驗族人藝術的精髓。校長李來旺(帝瓦伊 撒耘)二年多來,不斷推廣著「教育正常化」的目標,在不影響功課的情況下,全力推廣校內木雕、陶藝、編織、體育、歌謠、母語課程等傳統文化。他培養小朋友選擇要依興趣而生,請有特殊專長的老師指導,以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各校觀摩學習的目標

二年多來,太巴塱國小早已成為各級學校觀摩的目標。由楊明輝老師領軍的女子足球隊,經常拿回世界各級分齡足球賽的冠軍獎杯;由林阿隆老師指導的木雕教作,更讓小朋友們充份發揮族人天生的藝術天份。李校長說:「目前學校最大的問題是:師資困難、觀念上的矛盾與升學的競爭。所以,要持續推廣傳統文化,就一定要上課正常,才能得到家長們的支持,才能解除學生面對升學主義下的矛盾,才能吸引更多優秀的師資。」

現在,學生每星期上一次母語課程,李校長說:「小孩大多有語言的天份,而且,童年的東西,不容易忘記,這正是推動母語教學的最佳時機。」母語是每個人出生最先使用的語言,而且是最親切、溫馨的生活力量。美麗的阿美語,就要在太巴塱的小朋友心中復活,祝他們能從接受、喜愛、學習到代代相傳。

太巴塱的讀書會

短暫相逢,情感的激發像是快速竄升的水銀,令人有騰雲駕霧的快感。短暫旅行,就可以有這樣的心情,每一段情感都是美善的,前題是你先要付出真誠無欺的心。如果你有機會來部落,請帶著「交朋友」的誠心,你將能體會最真誠的情誼,尤其是到好客的阿美族部落。請不要抱著「來關心」的高姿態,那是很傷人自尊的,試問?誰願意自己成為別人眼中的「弱勢團體」。

我來北富,參與了太巴塱青年所組成的「讀書會」。成立讀書會,是想透過活動來帶動族人對自身文化的關心,進而形成共識。集會沒有固定的時間及地點,這群可愛的朋友,多懷抱著一份對族人的強烈情感。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我很快地融入這群有詩、有夢、有青春的真情天地中....。

聚會的地點在「逗留一下」茶坊。束著馬尾的達鳳,正專注於他的木雕作品;在一旁的小豆,則為我們張羅著飲料。「逗留一下」是一間充滿雕刻裝飾的茅草屋,屋內許多精美的雕刻作品多是達鳳的傑作,還有一些讀書會夥伴的習作。在寒冬中,喝著魯阿日帶來的黑豆酒,馬上就暖和了。這時,人陸續進來,卡定、魯拜、莫利、馬曜、詠、韶瑪赫、阿布屋、瑪里谷、卡地、魯歐等人將小小的茅草屋擠得暖洋洋的。

目前在東華大學唸族群所的馬曜,是族群所內唯一的原住民學生,他自嘲自己的存在頗具歷史意義。眼看同學們用學理去摸索自己族人的文化,他置身其中,竟深深感到無所適從。他說,「目前所內的研究重點多還不明確,令人十分焦急。我們對老一輩的族人,還有太多的不了解等著去發現,真想趕快學到田野調查的技巧,並找出對族人較迫切的問題進行研究。」讀書會的成立,讓馬曜的信心增強不少,從族人間的互動,他更能掌握未來要保存的族人文化。

親上加親可好?

母系的阿美族繼承人是女性,男性則被招贅到妻家。為了維持族人的血統,他們多會選擇與自己部落的族人通婚。親上加親可好?對這些受過教育的青年來說,他們也會擔心近親遺傳的問題。如果對外通婚,男人都嫁出去,女人留在原村,是不是更難保存文化;如果不對外通婚,下一代的健康與智力會不會受影響呢?這問題成為我們沒有結論的懸案。

通常,我們為新生兒取名字,是求筆畫的吉利,阿美族則是用「試」名字的方式。阿美族的孩子,很多都是用過一堆名字的,父母為他們取名,一直到不生病為止。一般來說,他們名字的意思多與植物有關,很多都是取名於出生時看見的植物,就像電影「與狼共舞」中,印第安部落取名的方式。像帝瓦伊‧撒耘的意思是「引導的老樹」,似乎就是李校長一生投入教育的寫照,名字這東西,有時還真能影響我們的人生。

讀書會的夥伴,多有豐富的想像力,並保持著對天地間的高敏感度,基於對大自然觀察的本能,他們相信許多無生物中,依舊存在著精靈,因為相信,讓他們更愛惜身邊的所有事物。生活習慣多已漢化的族人,憑著他們純真的眼神及與世無爭的性格,去識別彼此,馬曜對我說,我有雙阿美族的眼睛,這真是對我的最大恭維。

推行母語運動

今年,讀書會希望能推行母語運動。現今六十五歲以上的族人,多只會說母語(板柵阿);年輕的一代,因為從小學國語,對母語的能力就像我們學英語一樣吃力。現場的夥伴,決定要嘗試用母語來交談,看他們努力說著殘破的母語,其中夾雜一些國語、日語,我感動於他們的用心。只有下一代去適應上一代的語言,歷史文化才能傳承。現今,太巴塱國小已經開始了母語教學,相信只要我們下一代有心傳承,母語的保存就不會有問題。

阿美族的人多有演說的天份,可惜的是,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對於用中文字來表達想法,他們自認為有文法及語法上的障礙,其實,就我的觀察,那是因為他們太善於表達了,文字實在跟不上。達鳳的大哥鄭萬福,一進門就為我們進行了一場脫口秀,整整一個多小時,毫無冷場。我建議他去寫書,他立即反應了對文字的難以駕馭,從他流暢的語言中,我聽到一連串詩般的語句:「酒是墨水,口是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侏儒,遠比巨人看得遠看得高」,「所有女人的體味,都能拯救一個男人」,「字典裡沒有趕盡殺絕,只有好來好去」……。

我想,最真的語言,就有讓人聽過不忘的能耐,在離開小豆家的路上,一些話,就在空氣中,持續著~飄動著~吸進了體內~~。

空氣洗清臉上的都市味

蟲鳥的鳴唱聲,喚醒了大富村的清晨,空氣中流動著薄荷般的清新。搬張凳子,坐在明德路前,大口地換著氣,過濾掉心頭污濁氣息,清洗一下臉上的都市味。赤足踏上微冰的水泥地,讓腳窩向剛甦醒的大地道:早安!這時,公雞還沒起床,路上沒有行人,一隻老狗孤零地走在街前。

時間漸漸接近人們起床的時間,蟲鳥合鳴的旋律開始加入一些新音效,那是每戶人家傳來的梳洗聲、炒菜聲及機車啟動聲。我靠坐牆邊,閉上眼,讓視覺放假,請耳朵當家。聽見:由遠而近的狗兒正追逐著,早起的伯伯經過我身旁,略帶遲疑的腳步聲,鳥兒往返地傳唱著,聲音很不和諧,不知在爭論什麼?雞不稱職地開始哀啼,仔細聽那有別於印象中的啼聲,似乎,今天是抱病上場啊!公雞彷彿聽到了我的心音,竟在我冥想的同時,立即中止了啼叫。真是有尊嚴、有靈性的回應啊!

光復鄉的蔗園風光

人車都開始出現了,原本占據地面輕跳舞姿的麻雀,這時才不情願地讓出地盤,飛到電線桿旁,接受父母的早點名。我騎上單車,沿著「9丙」公路,騎進了一大片甘蔗田。筆直的路,伴著濃濃的綠意,加上遠方煙囪冉冉上升的白煙,就像不小心掉進了畫中。這裡是台糖的原料產地,一月正是他們的收割時節,公路上早班的台糖蔗車,正載著一捆捆剛割好的甘蔗離開,廢鐵般的車體,行動遲緩地拖著步伐,讓人感覺這真是古老又艱辛的工作。

從各地來參與收割的臨時工,忙累了就坐在田邊,喝著取暖的酒,聊聊故鄉的親人及一些男人們的自吹自擂。這是最真、最自然的生活,他們收割後,就回家了,沒有誰需要去奉承誰,天地之下,他們頂著天,立著地,好不自得。騎著車,任蔗田從我身後,一點點地漸漸縮小,直到淡出我的思緒。

「馬太鞍」意為(樹荳)

馬太鞍意為(樹荳),位在今光復鄉的大安、大進、大全、大同、大平、大馬等村,相傳是阿美族一支「太可模」移居該處,見樹荳極多,結實可吃,遂以馬太鞍名社。馬太鞍與太巴塱是現在光復鄉境內,最大的兩大部落,他們先祖多有剛烈的族性,所以連年征戰,並祭敵首於納骨碑旁,以快族人心。因此,兩部落的子孫多存有民族上的仇恨情結。

面對光復鄉這兩大部落的彼此敵對,李總統曾在不久前,在光復鄉促成了「馬太聯姻」的故事,似乎並沒有造成拋磚引玉的效果。讀書會部份支持對外通婚的族人,還是堅決反對與馬太鞍通婚。太巴塱與馬太鞍的納骨碑,現在還被陰森森地矗立在荒廢的林田中,讓人回想先民彼此出草獵首的戰爭情景。看來,這份民族仇恨,還要過段時日才有挽回的機會。

馬太鞍的「忘年會」

回程前,參加了馬太鞍的「忘年會」,這是為迎接新年的臨時聚會,地點在族人楊玉蘭家。老一輩的族人戴著羽冠及各種貝飾盛裝出席,他們摘下乾的檳榔葉,折成實用的環保餐具,並煮著藤心及糯米類的傳統食物,酒足飯飽後,載歌載舞的忘年聯歡會,就要開始了。

阿美族的音樂和舞蹈是不分家的:嘹亮高昂的傳統複音民歌,不時傳來應答的呼喊,將人心緊緊地扣緊;整齊一致的重覆舞步,培養出絕佳的默契,凝聚了族人間的團結力。以紅白黑為主的傳統服飾,像蝴蝶,在我眼前跳呀!唱呀!面對這些祖母級的大姑娘,真覺得自己似乎過於拘謹了。

才到五分鐘,族人就拿來一杯「小米酒」請我喝。參與盛會是一種機緣,不能拒絕他們的美意。一杯小米酒入喉,很甜很好喝,但不久,就有一股熱流直衝腦門,隨即滿臉通紅。接著,族人請我吃特別醃製的山豬肥肉,據說這是最美味的料理,我當場鹹得眼淚流下來,趕忙吃一大口糯米團,好平衡一下味覺。

檳榔、煙草、酒是阿美族三機一體的生活必需品。聽說,有人想用廢除飲酒來提升阿美族的「文化素質」,這真是一種矯枉過正的做法。酒,是人與人間坦誠相交的媒介,一圈人團坐,把酒言歡,真是人間樂事。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自古英雄皆寂莫,不如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酒,可以成為催熟人際活絡的仙藥,也可以成為犯罪的藉口,端看人如何去運用了。

好客的族人,又唱起了迎賓歌,優美動人的歌謠,豐富而多變化,無論是旋律的多樣性或寬闊音域的發聲之美,皆能傳達族人熱情明朗的天性,唱活澎湃的生命豪情。這些豐年祭的歌曲,被大家隨意地哼著,唱著,已數小時之久,我不時還能聽見類似DO-RE-MI的歌詞,令人感到十分親近。歌舞此起彼落,似乎沒人想去結束,直到天色變暗,還有零星的歌聲,傳唱著。

真正的「弱勢團體」,在那裡?

近年來,聲援原住民的動作很多,真正的關心卻少。一些生存條件惡劣的原住民,他們正自卑於生存的困難,試問?如果連正常生活都無力維持,還談什麼文化呢?一些從小就沒受教育且乏人關心的原住民,可能淪為孤兒、苦力、雛妓甚至罪犯,他們的未來在哪裏?希望在哪裏?他們才是最需要關懷的「弱勢團體」。

像太巴塱的知識青年,他們會去找尋自己最有尊嚴的生活,那是屬於幸運的一群。部分原住民,對自己的文化不止是漠視,甚至鄙視,他們才是真正需要援助、需要輔導的一群人。當我們怪罪他們的同時,請反過來問?他們的成長,政府關心過了嗎?與其去空談一些不能切實際的文化振興,不如先去解決最迫切的生存問題;希望社會版上的辛酸故事,能漸漸減少,直到絕跡。

光復鄉只有三分之一的原住民,十一位鄉民代表中卻佔有六位,原住民的努力在光復成為最成功的典範。今年,正逢光復鄉設置五十周年,勤奮,企圖心強的光復人,正緊鑼密鼓地迎接盛事。日前發生的富里核廢料風波,曾讓團結的光復鄉民吃一記悶棍,現在他們決定全力悍衛家園,不再讓政府的愚民政策所愚弄了。

我來光復鄉,住在大富村明德路。與太巴塱、馬太鞍的族人互動,也與光復鄉的漢人為伍,短短三天,已經建立了無比深厚的情誼。記憶這平靜心面下的波瀾,筆下的,只是心上的殘枝片葉罷了。回程,還是下著雨。(1997,新觀念)


後記:(2008,二月)

1997年的一趟短暫的花蓮行,認識了許多朋友。當時,許多來自花東的木雕藝術家,已慢慢成為台灣原住民藝術的代表人物,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藝術展覽的邀約不斷。這趟旅程,也認識幾位的木雕藝術家,所以往後當他們北上參展,也會與他們聚會。一年年過去,我發現他們「漢化」的速度很驚人,原本與天地神靈共存的樸素特質,慢慢有了變化;同時,他們的創作,也反映出這樣的心境。

這些年來,官方很喜歡辦所謂的「文化節」,而只要活動與原住民文化有關的,這批人,就成為不二人選。當我看到一次次的文化節活動,都是類似的作品時,忍不住對這些朋友提出意見,希望他們可以多帶些新生代族人一起參與,讓作品可以有更多的面貌,或者,可以創作一些新的作品,不要一直重覆幾乎相同的雕刻,這樣,實在是除了手工製作之外,與量產無異。而,他們總有許多的「理由」,甚至,我還因此被少數幾位批評為「不支持原住民文化」,哎~~。我雖不是他們的一員,卻多麼希望他們的文化被尊重、被肯定,而不是只流於樣版的符號,或是只有極少數「漢化」太深的族人所把持的特定活動,那,才是真正的文化淪喪。

2001年7月,桃芝颱風從秀姑巒溪出海口登陸,造成光復鄉空前嚴重的土石流災害。當時,因為心繫當地的朋友,曾隨賑災團體前往,眼見當年騎單車閒逛的地區,變成一片灰泥與漂流木擠壓的大荒原,淚光閃動的,除了是哀悼那些曾經的美景,更多的,是人文的美景也正快速凋零。祝福~~~~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n82892&aid=1588288

 回應文章

快樂‧阿齊 อะ ฉี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哇哈~~
2008/02/13 14:56

燁子妳實在太強了

居然連我這光復鄉長大的小孩...都覺得自己對光復鄉竟是如此陌生??

雖然我不是寶(原住民)...不過...這篇寫得好啊!! 推推~~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2-14 19:20 回覆:
謝謝回應!

阿齊也不用太意外,多數人都是這樣的,到陌生的他鄉總是感觸大發,而對自己的故鄉卻總是視而不見。我也是,幾乎變成文章的行旅筆記,都是短暫停留的。而,對於自己居住的淡水,我卻一篇文章都沒有完成!!

紫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交流著人不親土親的鄉村映畫
2008/02/07 12:02

很喜愛原住民的文化~~

有特色且具生命力~~

祝福復興鄉喔!

祝2008年新春愉快喔~~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2-14 19:29 回覆:
呵呵!是光復鄉ㄚ


獅之影.唯心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強勢是用來照顧弱勢
2008/02/03 21:41

真實的弱勢團體,飽暖的基本問題,接受教育的機會..

都成了問題,的確,一切文化振興,也都成了可悲的諷刺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2-14 19:40 回覆:
是啊!人生的選項,總要先滿足生理需求,才能追求其他。但,我卻經常發現,許多人早已經飽暖多時了,還是只在乎飽暖的問題。或許,是居住在台灣的不確定感太強了吧!才讓文化的振興,始終只是應景的口號!



晨曦Catherin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太巴塱、馬太鞍
2008/02/03 12:58

燁子這篇文章寫的好專業, 晨曦住新竹很少機會去花東, 所以讀來覺得很有味, 讓我多了解阿美族的文化與風俗.

我記得電視名製作人王偉忠說過原住民是台灣的寶 .

如何讓這個寶, 完整無瑕的保存, 真的是值得省思的.

也在這裡祝燁子新春快樂吉祥如意!!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2-14 20:04 回覆:
台灣本是多元文化的聚落,小小的島嶼,充滿了各種文化的移民與不同族的原住民,實在是百花齊放啊!樂見!這樣的盛放,能深及人們的內心。文化,自然從尊重中被展現!!

晨曦姐姐,安安!妳也是正在綻放中的文化美景!祝福妳!


張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原住民
2008/02/02 19:14

多年前曾經去過不少山地原住民部落,有些尚稱富庶,因為是茶農,但大多數生活條件、教育和就業環境都低於水平。

原因是真正有地的茶農果農大部分是漢人,原住民只能受雇,要麼到各處工地打靈工,能當教師公務員和警察的都已經算相當幸運了。

我覺得原住民部落應該整合得更加密集,這一村那一村人口疏落不利發展觀光業,政府也要投入更多教育資源才是。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2-14 20:20 回覆:
早期的很多的開發工程,總讓單純善良的原住民,被財團騙得團團轉。後來,一些學乖的原住民,又成了財團的幫兇,再去欺騙更單純善良的原住民。這循環再循環,就讓那些至今還單純善良的原住民,成為社會上的弱勢再弱勢,只要到了選舉期間,騙人的政策就會上門拜票。

自覺,是要從自己的覺醒開始,再小眾族群的文化,都值得被尊重,而不是捨棄自己的一切,投入主流的價值,成為更弱勢的族群。這是我多次走訪部落的無奈!!

如何讓文化振興不再是選舉期間的華麗口號?真要從一個又一個的自發覺醒開始!祝福~~~~~~~~~~~~~

黃冠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傳承
2008/02/02 18:54
為免漢化及發揚傳統文化,報載平浦族的青年男女大舉紋面,美哉。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2-16 01:11 回覆:
紋面後,穿著西裝或OL時裝嗎??呵呵!

◆ 夸父 ◆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一針見血
2008/02/02 03:10
而,他們總有許多的「理由」,甚至,我還因此被少數幾位批評為「不支持原住民文化」,哎~~。我雖不是他們的一員,卻多麼希望他們的文化被尊重、被肯定,而不是只流於樣版的符號,或是只有極少數「漢化」太深的族人所把持的特定活動,那,才是真正的文化淪喪。

孤獨的人 在孤獨一隅 踽踽獨行。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2-14 20:35 回覆:
謝謝夸父的回應!

相信始終在線上的你,更能體會!

ez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全球化的先驅
2008/02/02 02:03

嘆多元文化逐漸消失

當在大海裡悠遊的魚

全部進入大魚肚子時

多采多姿變成一色樣


燁子(win82892) 於 2008-02-14 20:43 回覆:
ez的回應!燁子深表同感!

台灣本是多元文化的聚落,小小的島嶼,充滿了各種文化的移民與不同族的原住民,實在是百花齊放啊!樂見!這樣的盛放,能深及人們的內心。文化,自然從尊重中被展現!!

燁子
等級:5
留言加入好友
祝福~~~~
2008/02/01 22:02
1997年的一趟短暫的花蓮行,認識了許多朋友。當時,許多來自花東的木雕藝術家,已慢慢成為台灣原住民藝術的代表人物,從北到南、從東到西,藝術展覽的邀約不斷。這趟旅程,也認識幾位的木雕藝術家,所以往後當他們北上參展,也會與他們聚會。一年年過去,我發現他們「漢化」的速度很驚人,原本與天地神靈共存的樸素特質,慢慢有了變化;同時,他們的創作,也反映出這樣的心境。

這些年來,官方很喜歡辦所謂的「文化節」,而只要活動與原住民文化有關的,這批人,就成為不二人選。當我看到一次次的文化節活動,都是類似的作品時,忍不住對這些朋友提出意見,希望他們可以多帶些新生代族人一起參與,讓作品可以有更多的面貌,或者,可以創作一些新的作品,不要一直重覆幾乎相同的雕刻,這樣,實在是除了手工製作之外,與量產無異。而,他們總有許多的「理由」,甚至,我還因此被少數幾位批評為「不支持原住民文化」,哎~~。我雖不是他們的一員,卻多麼希望他們的文化被尊重、被肯定,而不是只流於樣版的符號,或是只有極少數「漢化」太深的族人所把持的特定活動,那,才是真正的文化淪喪。

2001年7月,桃芝颱風從秀姑巒溪出海口登陸,造成光復鄉空前嚴重的土石流災害。當時,因為心繫當地的朋友,曾隨賑災團體前往,眼見當年騎單車閒逛的地區,變成一片灰泥與漂流木擠壓的大荒原,淚光閃動的,除了是哀悼那些曾經的美景,更多的,是人文的美景也正快速凋零。祝福~~~~


http://blog.udn.com/win8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