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016章[新北市瑞芳區] 篳路藍縷山尖道上(金瓜石上)
2017/05/27 15:21:24瀏覽273|回應0|推薦0

旅行日期:14.08.29

發表日期:14.09.20

1.

瑞芳,與基隆比鄰而居,是臺灣東北部海岸上最耀眼的城鎮,不少觀光客拜訪過九份、金瓜石,或是侯硐,卻不一定知道,這些聚落都位在瑞芳境內;對我來說,比較喜歡稱之為「瑞芳鎮」而不是「瑞芳區」,不只是因為口氣上比較順,「鎮」比起「區」更能凸顯她身世的不凡。

 

車站前來來往往遊人在公車站牌張望,或者前往金九地區,或者踏上平溪線旅途,沒有幾個人為了腳下市集停留。基隆河畔,早期河階上種滿柑橘,橋端的「瑞芳」雜貨店提供行旅生活必需,久而久之「去瑞芳」成為口耳相傳的習慣說法,最後竟成為當地的地名。

 

沒有名勝炫目又沉重的光環,瑞芳站前的步調平靜愜意幾分。

2.

「請問您知道山尖步道在哪裡嗎?」

「山尖步道?什麼是山尖步道?」

「請問您知道公車接下來走的是瑞金公路還是瑞雙公路?」不得其解,我想了一下又問。

「我不清楚。」

就是連整車的遊客也不知道如何回答,我們三人只好悻悻然地走下車;看著公車挾著沙塵向金瓜石遠去,就在不知如何是好時,突然發現對向候車亭旁立有一尊石碑,上頭正標示我們的目的地,於是,整天的冒險與探索就從柳暗花明當中展開。

山尖步道是過去往返金瓜石與九份之間的要道,瑞金公路開闢之後轉型為健行步道,儘管如此,多數人不願意為了抵達黃金博物館而狼狽不堪,所以只有少數登山客或是文史工作者的影跡;除此之外,當地舉辦廟會時,神明也會選擇由這條步道前往九份。

 

古道經過整理,層層石階都鋪上潔淨明亮的花崗岩,在一些部落客眼裡,似乎是失去古雅蒼涼的美感,對初次來訪的過客而言反而是非常友善的,畢竟古徑中途與不少柏油路交會,如果沒有明確的指引容易使人不知所措。

 

兩旁除了野草野藤之外,多數屋舍尚有人居,家家戶戶院前放置不少奼紫嫣紅盆景,我觀察到其中一種藍白色的花朵,誤以為是牽牛花,後來才曉得她正是校園當中常見的非洲菫;另一方面,蔬果種作亦不可或缺,有些盆栽之間甚至攀附著絲瓜藤,鵝蛋黃色的花瓣已經綻放,期待不久後可以結出豐美且可口的果實。

3.

遇到岔路右轉降至溪畔,繞過幾處民宿屋簷下,我們卻依然找不到傳說中的「黃金水圳橋」,而金瓜石聚落始終隱藏在遙遠山坡上,四處張望,赫然發現一間半荒廢的矮房外躲藏一個人影,見到我們之後露出驚訝的表情,轉眼間跑到灌叢後面去。

 

我們走下幾步階梯,就在懷疑自己是否迷途時,我赫然發現剛才的人影原來是一個荒野旅者,正在我們後方的樹叢中攝影。

 

「不好意思請問一下,您知道『黃金水圳橋』在哪裡嗎?」我們決定走向前向他請教。

「黃金水圳橋?你是說那座拱橋嗎?」他想了一下,便匆匆忙忙地引領我們朝溪谷前進。

「就在這裡!」原來水圳橋就在轉角之後,遠在天邊,近在咫尺。

 

「水圳橋原本可以從九份通到水湳洞,可是現在大部分的段落都消失了,只剩下眼前看到的這座拱橋,還有一段是在金水公路旁比較遠,另外,水圳橋又被稱為『三層橋』,為什麼呢?」他指著步道下方的古橋「那座小橋是日據時代行人通行的,再加上水圳橋,還有我們目前走的步道,合起來就是一般所說的三層橋。」

 

他同時也與我們分享自己拍攝的照片,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呈現拱橋獨特的美感。這使我想到,市面上的旅遊雜誌多半是複製一樣的圖片,所以黃金水圳橋的資料也就顯得輕率,想必是編者既不知橋的位置,又不願意仔細找尋的結果;不過也正是因為水圳橋位置隱密,站在橋上面對淙淙外九份溪,還有遠方的海天一線,景致正美而無世俗紛擾。

4.

跨過外九份溪即進入瓜山公園,攀登階梯走過繽紛花叢,接至五號路順著緩坡而上,我們意外地在路旁發現「金泉寺」,一座外牆潔白卻乏人問津的廟宇。

 

金泉寺由日僧鹽崎亮惠於1973年成立,「金瓜石寺」是最早的名字,主要是照顧因從事礦業工作而身故的勞工,並且於每一年陽曆七月十五日日本盂蘭盆節舉行超渡法會。

 

臺灣光復之後,臺灣金銅礦務局聘請修正法師擔任主持,並且將「金瓜石寺」改名為「金泉寺」;1987年,臺灣金屬礦業公司正式結束營業,「金泉寺」也跟著沒落荒蕪,一直到後來才由當地人加以整理,並且立碑刻字以防失據,方使得孤魂不再失去依託。

 

正如向我們介紹水圳橋的賴先生所說:「這裡最適合的方法就是慢慢走慢慢逛,不需要求快,每一個轉角都會有新的發現。」不只是金泉寺,我們總是在無意間巧遇不少有故事的地方,或許緣份自有安排。

※金瓜石三大廟

金瓜石三大廟

金福宮、勸濟堂、保民堂(由左至右)為金瓜石三大廟,是金瓜石當地的信仰中心。金福宮供奉福德正神,勸濟堂主祀關聖帝君,保民堂的主神則是神農大帝。

新北市瑞芳區地圖

14.08.29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illiamluo1227&aid=10339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