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
2008/05/26 20:05:10瀏覽896|回應0|推薦10

天使走過人間——生與死的回憶錄/ 伊莉莎白‧庫柏勒-羅斯的自傳

The Wheel of Life: A Memoir of Living and Dying/ by Elisabeth Kbler-Ross, M. D.

 

這本書是「生死學大師」(據說:書的標題如是說的)伊莉莎白‧庫柏勒-羅斯晚年中風後.,於71歲時所寫的自傳。坦白說,這是一本我不會向別人推薦閱讀的書,因為根據作者回憶錄中所描述的,其中有許多是滿怪異的。

 

作者伊莉莎白是一位具有爭議性的美國精神科醫師,她在醫界最有名的是推動臨終病患的關懷照護,192678號二次世界大戰前出生在瑞士,是三胞胎姊妹的其中一個,後來隨著美籍丈夫移居到美國。作者在小學六年級便立志效法非洲行醫的史懷哲,發願將來要成為一位助人的醫生,在那個對女性要求還很保守的年代裡,這樣的志願是很離經叛道的。從書裡的描述裡,可以感覺出她是一個性格直率、強悍、充滿同情心和正義感的女子,同時又有很強的主見,然而因為生涯的取向與父親的想法不同,使她與父親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

 

在過去,醫院治療病患向來都是以醫生為中心,伊莉莎白不能苟同醫院忽視病人感受的治療態度,因此,為了提供眾人的省思,她開始在替醫學生上課的課堂上請病重的病人現身說法。這樣的方式雖然引起病人和聽講者的迴響,但是也招來同僚的批評,認為她是在利用垂危的病人獲取個人的聲名。

 

作者的我行我素,在她研究生後世、神靈和收容愛滋病患等方面仍然表現出她一貫的執拗,尤其收容愛滋病患的計畫,引起當地居民的反彈和敵意,她的兒子因為擔心她的安危和健康,只好強迫中風的她移居到亞利桑納,以便就近照料。

本書的內容大至如此,而我之所以覺得怪異的地方是:

 

作者伊莉莎白自己的職業雖然是精神科醫師,她的工作和本能就是協助他人解決情緒困擾,然而,從她的自傳來看,我認為她自己本身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倒是滿需要探討和分析的。

 

應該這樣講,作者給我感覺,她雖然樂於助人從情緒的痛苦中解脫,但是對自身的情緒,似乎在潛意識裡,有刻意的忽視和迴避。比如她提到她的流產,內容是輕描淡寫的,讓我覺得她真不像一般的女人,更何況她不止流產一次,前後總共流產了4次,她鼓勵任何人不要畏懼表達負面情緒,可是她自己在遭受這種身心打擊時,卻只是略微帶過而已,這意味著什麼?

 

還有,她跟家人的關係也是頗怪異的。她給我感覺是她願意為陌生人付出的遠比她對家人的付出還要深。

 

比如她可以不顧禁忌幫助二次大戰時湧入瑞士的難民,甚至為了響應「國際和平志願工作團」的行動,在毫無經濟的支援下(連前往波蘭的交通費都是勉強湊出來的),貿然前往波蘭當義工,然後,在返國徒步單獨旅行時,差點因為飢寒交迫和重病而丟掉性命,她為了收容愛滋病患,宅第遭人縱火,一生累積的資產和心血毀於一旦,她也頗能看開。

 

就是因為這樣,所以,當她提到病重的父親來函要求她回瑞士好見最後一面,她的第一直覺想法卻是:「流產的傷痛加上搬家的勞累,我和曼尼都感到精疲力盡。實在不想千里迢迢跑去瑞士一趟…」讓我覺得非常的錯愕。雖然作者理性上發現她還是應該回瑞士,也真的回瑞士了,但是她收到病重父親來信的當下反應,真的與她對其他人的的態度是很不同的,雖然在她自傳裡得知她與父親的感情並不親密和睦,可是對照她對陌生人的捨生態度,這給人太怪異的感覺了!

然後,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與她仳離的前夫曼尼身上。

 

如今曼尼已經年過半百,心臟不怎麼好。他只想安定下來,舒舒服服過日子,享受一下清福,而我在很多方面才剛開始呢。

 

身為科學家的曼尼,根本不相信有『身後世』這回事。他一口咬定,傑伊和瑪莎夫婦只想利用我,占我的便宜。為了這點,我和曼尼不知吵了多少架。我們的大兒子比較成熟,他認為他母親有權作她想做的事。小女兒芭芭拉卻責怪我花太多時間在工作上,沒功夫陪她。如今回想起來,我曉得,那時我太投入工作,以致於沒有及時發現家人的不滿……

 

為了某種原因,我一直不肯承認我們是離婚家庭;我不想成為統計上的一個數字。我安慰兒子和女兒,他們的父親早晚會回來的。我告訴自己:曼尼會想念我燒的菜……

 

曼尼顯然沒把我看在眼裡,但我不想跟他吵架。芭芭拉需要安定的家庭生活,需要一個人每天晚上在家陪她,而我無法滿足她的要求…

 

這些描述都讓我覺得作者願意花比較多的時間在非親非故的人身上,相較下,最親密的家人反而被忽視了,甚至我會說她並不重視身邊的人。

 

等到我讀到她丈夫提出離婚要求之後的內容,我開始嚴重懷疑,作者寫這本書時的心智是否正常,這也就是我會感到怪異和不推薦所有人看這本書的原因了。

 

尤其是此書後面1/3那麼大的篇幅都是關於她研究生後世的主題,說是研究,在我看來只是在描述靈異經驗或提供靈異資料,包括靈魂出殼、精靈召喚、與耶穌對話……諸如此類,作者說收集的資料讓她不得不承認這些人的經歷絕不是巧合或幻覺,不是我反對接觸這種主題,可是作者根本沒有說明她如何證實那不是作假的,如此一來,我們怎麼知道她收集的會不會其實只是「故事」而已?所以當她說終於不需要透過通靈師,就可以直接召喚精靈,幾度聽到耶穌對她講話……這讓我不免想到這是不是作者精神狀況不佳時的「幻聽」或「幻覺」

 

還有她提到一開始透過通靈師傑伊認識她的「靈魂伴侶」薩林,薩林是一位精靈,可是到後面,文中又提到薩林打電話給她……精靈怎麼會打電話?那個薩林到底是精靈還是人啊?她提到:傑伊說通靈時不可以打開電燈,否則精靈會受傷;雖然有女信徒說傑伊會「騷擾」她們,但是他的說法是他通靈時真的不知道自己在作什麼;有一次信徒在傑伊通靈時,把電燈打開,發現傑伊全身赤裸;有女信徒承認她們不會通靈,只是受過傑伊的「通靈訓練」……後來,她終於發現通靈師傑伊是個騙子,但是她並沒有因此質疑「靈魂召喚」……這樣我當然會感到奇怪了!總之,這本書的內容有些我感到前後的邏輯是不一致的。

 

看這本書的重點好像不應該是看這一面,不過我偏偏注意到不是很樂觀的那一面,我不是故意的啊,不知為什麼,讀到某處,就是突然感到怪異,然後看到後面好幾處又有滿多怪異的地方。

 

拐彎抹腳想了這麼多,我在想什麼,其實歸納起來,我只想說,這位精神科醫師應該有躁鬱傾向,脾氣暴躁,她會壓抑內在的情緒,尤其她又是一位精神科醫生,這更可能讓她不想承認自己有這方面的問題……之前,台灣有一位知名精神科醫師陳國華傳出精神躁鬱,這對當事人是非常尷尬的……因此我們也不得不省思,現今如此多勵志勸人向上的書,描寫的全都是一面倒的過度樂觀,從某方面來說,這其實是一種忽視人性的態度。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here2005&aid=1903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