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憶府城的美食
2013/01/22 16:21:08瀏覽2013|回應0|推薦9

回憶府城的美食           

       《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讀後

    名:府城的美味時光:台南安閑園的飯桌

    者:辛永清

    者:劉姿

出 版 者: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這本書主要是描述20世紀初,府城大戶人家所享用的美食,藉由精緻美味的食物,作者帶出大戶人家日常生活的快樂時光,甚至及於府城庶民的點點滴滴。

在府城的辛家,一年之中有兩次盛大的慶賀儀式,一次是華人最重視的除夕春節,另一次是父親辛西淮生日,孩子在一年之中只有這兩天可以到半夜還不睡覺。辛家和大部分的家庭一樣,只有為男主人作壽,父親生日前一晚,大家都梳洗乾淨,換上全新的衣服,女人都戴上母親傳下來的華麗珠寶,在午夜零時剛過,全家人在燈燭燦爛的佛堂中,向神明跪拜誦經祈福。第二天一早,還沒上學之前,全家成員依長幼之序,逐次向父親跪拜祝壽,孩子要準備優美的吉祥話獻給父親,父親除了一一給予勉勵祝福之外,當然還有豐厚紅包。而母親當然不用跪拜,母親站在父親旁邊,她沒有紅包,但父親會送她戒指或手環,並親自帶上,以慰勞她一年的辛勞。

府城人在喜慶宴客前,常烹煮滷麵供工作人員及鄰居享用,子女訂婚、家長壽宴也是如此。在辛家,父親生日那天的午餐,全家也是要食用羹麵、豬腳麵線及美味的甜點;最熱鬧的是當天晚上上百人的晚宴,筵席擺在家中庭院裡,為了接待客人,家中小孩也要陪客人聊天,或帶客人欣賞庭園,連家中的傭人也不夠用,還要拜託他們找年輕的親戚過來幫忙,這些年輕人將來也可能到辛家來工作。

宴會結束之後,賓客並未全部散去,喜好音樂的還在唱歌,喜好麻將的開始徹夜方城之戰,這時喜歡打牌的母親卻精神百倍,非得通宵達旦不止,直到第二天一早作者起床了,才看到母親在送客,並且毫無倦容的開始巡視庭院。

作者的父親辛西淮,是府城的士紳,經營興南客運及許多生意,甚至還修輕便鐵路、興學辦教育,雖處日治時代,被日人強邀參與政事,卻堅守中華文化,從未更改為日本姓名,信仰傳統宗教,每天天明即起,虔誠地在佛堂早課禮拜,還沒吃早餐就和秘書在書房裡工作,而且吃早齋。對於中年後所生的作者和妹妹,卻是疼愛倍至,工作忙碌之虞,只要一有空就命祕書叫作者到書房,在裝模作樣之下尋出荔枝給她吃,不過,父親在作者高三那年不幸猝逝。至於作者的母親,似乎不太管家裡的事,也許是身體不好,平日除了帶司機上菜市場買菜,回家後和大廚討論一下今天的菜色,其他家中諸事似乎不甚關心,每天就是在院子裡種花養蘭,坐在水池邊抽水煙。父親過世後更不問世事,家事都交給作者的嫂嫂。

作者的父母親育有三男六女,作者與上面的姐姐相差12歲,作者下面還有1個相差4歲的妹妹,就是聲樂家辛永秀。作者小時候哥哥已成婚,自組家庭,年長的姐姐已出嫁,書中作者詳述年長12歲的四姐出嫁的盛況,從準備嫁妝,到前一天的挽面開臉,結婚之日的祭祖、迎娶、進房,當然還有現在還存在的奉茶儀式,不過當年的結婚喜宴是從中午吃到晚上10點多,由於姐姐嫁給後營鄉下的大地主,席開數十桌,賓客川流不息,遠親朋友自不在話下,更有許多是不請自來,甚至是專門白吃的人,不過主人家一律歡迎,大家都喜氣洋洋大吃ㄧ頓。到後來,出過的菜又重新烹煮後再上桌,大家也不以為意,仍然大快朵頤。作者書上說,雖是鄉下的筵席仍是豪奢非凡,是她父親那一代最後一場婚禮!

作者出生於1933年,台南市長榮中學畢業,後赴日進修音樂,並與台籍的先生成婚,育有一子,不過婚姻似乎沒有維持太久。離婚後作者經歷過一段經濟困窘的日子,只好在東京以教授鋼琴及烹飪維生,本來日本人並不會在家中做中國菜,也沒有人在教授做中國菜,作者會做法國菜,而中國菜卻是無師自通,只有從小在家中廚房看廚師做菜,在傭人身邊幫忙打雜,耳濡目染之中學來的,自教授做中國菜,沒想到反應意外地良好,後來居然可以上雜誌、電視,逐漸成為日本著名的中華料理專家。

作者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小時候在廚房鑚進鑽出,廚師做菜的細節幾乎過目不忘,再加上精確的味覺,還有熱愛烹飪的精神,自然成就非凡。曾有養豬協會提供一頭豬,由作者當眾示範各部位的料理,豬頭、豬舌、豬腦、豬心、豬腎、大小腸就不用說了,連現今台灣人已不常食用的豬肺,作者僅憑幼年時代的記憶,經由繁複的處理程序,也可以做出數道令人讚嘆的料理。日本人吃東西很保守,連豬腳都少有人吃,記得日本長崎辯護士會的律師來台訪問,我們饗以府城名產虱目魚肚,日本同道都沒人動筷子,還好,沒讓他們吃虱目魚魚頭、魚腸!

本書從頭至尾都是敘述各種府城人的美食,還有各種美食的作法,重要的菜餚則將作法、材料、詳盡的說明,附於每1章的末尾,不僅如此,本書中尚有1本精美的附冊,彩色印刷圖文並茂,是香格里拉台南遠東國際大飯店醉月樓的廚師,依照作者的食譜製作的,附冊的書名是〈安閑園私房家傳菜譜─台南辛家的十二道菜餚食譜〉。

本書以日文寫作,初版完成於1986年,雖深獲好評,出版社卻未再版,作者於2002年逝世,再經過8年,於2010年才再度由另一出版社出版。中文版譯本則於去年底在台出版,經過十多年,府城人終於可以一探上世紀30年代的府城美味了。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美味,只有在僮僕成群的富裕人家才能享用例如吃燕窩,要經過5次的人手挑除細小的羽毛,前後需24小時,吃龍蝦,1盤就要4尾伊勢龍蝦,作者認為如此才氣勢雄渾,我到出社會後才嘗過龍蝦的美味。當然時空環境的不同,現在的家庭即使經濟富裕,也不必再供養那麼多的佣人,而家庭用品電氣化,加上服務業的發達,大部分家庭也不再需要傭人來照料日常生活。

不過作者在本書之中,卻一再顯示出主僕之間良好的情誼,例如:作者家中用餐,傭人不必在桌邊服侍,只要把菜端到飯廳門口,子女就要負責端菜上桌,家人和傭人都吃同樣的菜餚,只是傭人是等家人用餐結束才能吃飯,有時怕菜不夠,家人還特意少吃留下一些菜餚。傭人松婆吃飯很快、還用湯泡飯吃,母親會關心這樣會弄壞身子。早年遇有子女成婚,會邀請已退休告老還鄉的傭人來參與宴會,對於當年小少爺、小姐現在已長成,老傭人不禁喜極而泣。

作者在書中寫道:「出生於富裕家庭,和養出一個什麼都不給做的公主,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因此,即令是富家子女,母親也要求作者的姊姊要會殺雞、劈柴,即使眼淚汪汪膽顫心驚,母親也要強迫姊姊要親手殺雞,而身材嬌小的母親,更會掄起柴刀,一下子就劈出一堆粗細不等的木柴。母親認為女子將來必定要持家,要指揮一大群人,必須能身體力行做下人的示範,廚房裡該會的工作還是不能不會。

尤其是富裕人家交遊必然廣闊,子女的應對進退、待人接物更是嚴格要求,除了上述家中宴會子女要出面招待之外,孩子從小就要學會在餐桌上傾聽談話的話題,應對要合宜,而且自己也要能提出有趣的話題。本書末附有作者的兒子辛正仁所撰〈母親的回憶〉,提及幼年與母親生活,即使家境不富裕,但母親在家中做菜宴請客人,他就要負責招待事宜,要幫客人保管大衣皮包,母親做菜時,還要在餐桌上陪客人談話,客人告辭時要送客,還要送到門外,送到看不見客人為止。

作者筆下的住家和郊區別墅安閑園,是個溫馨、甜蜜的家園,    整天客人往來不絕,傭人負責盡職,父母親疼愛子女,家人團結和睦,優美的庭園池塘,種滿美麗的花卉,而寬大的廚房有巨大的桌子,柴爐上可同時燒6口鍋子,母親和嫂嫂指揮大廚緊張地燒菜,整個廚房充滿活力。

時代改變真的很快,作者敘述的府城美味和一些事物,有些已經消失了。書中所述串門子賣珠寶兼作媒的珠寶婆,20年前我還碰過,現在恐怕很少了,大清早再也沒有賣茉莉花的賣花女了(茉莉花是給婦女梳頭時插花之用),倒是十字路口賣玉蘭花的更多了。賣醬菜的、賣醬油蜆的、賣清燙貝類的,都消失了。中午賣米粉湯、豬血湯、鹹粥,下午賣甜點、水果拼盤的小販也沒有了,不過還可以在店裡吃得到,現在只剩下賣杏仁豆腐的小販,仍出沒在府城巷弄之內,倒是多了賣臭豆腐的攤販,這是1949年大陸來台人士帶來的美食,不算府城美食,作者小時後必定未曾吃過。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law&aid=7247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