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正義:一場思辯之旅》讀後
2011/08/15 16:14:50瀏覽2832|回應1|推薦0

正義何處尋?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讀後

    名: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者:邁可‧桑德爾 Michael  J.  Sandel

    者:樂為良

出 版 者:雅言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追尋正義,說來簡單,每個人都說自己是站在正義這邊,古典的正義論,認為正義就是美德,真的討論到美德,卻又牽涉到主觀的好惡,誰能決定何者為美德?何者為惡行?往往各執一詞,有理說不清。現代的正義論,則是主張法律應在不同的美德觀之中保持中立,由公民自主去選擇,這又包括放任與公平兩種學說,放任是堅持市塲自由的自由至上主義,公平則主張劣勢族群要獲得政策的彌補,讓人人有機會成功,這才是正義。

邊沁主張功利主義,認為道德就是把功利最大化,功利就是追求快樂扣除痛苦後最大的幸福,政府施政就是要追求社群最大的幸福。照這種說法,古羅馬競技塲裡,把基督徒丟給獅子,對基督徒雖然不公平,但對人山人海的觀眾而言卻是美好的娛樂,這種功利主義好嗎?這種理論是否忽略道德理念?再舉個例子,我們抓到1個恐怖份子,他們已把1個定時炸彈啟動,但嫌犯不肯透露炸彈藏放地點,為了拯救無辜的群眾,我們可不可以刑求逼供這個嫌犯,以便他招供出放炸彈地點為止?出於功利主義的理念應是可以的,不過如果將題目改為:我們抓到嫌犯心愛的小女兒呢?為了廣大無辜民眾的利益,我們刑求拷打無辜的女兒,讓嫌犯出面說出放炸彈的地點,這在道德上難道毫無缺陷?無辜的小女孩是否成為功利主義的祭品?

彌爾(穆勒)為了挽救功利主義的偏失,提出《自由論》,主張只要不妨礙到別人,人人皆有為所欲為的自由,1個人對自己的身與心,都具有無上的權利,這就是「自由至上主義」。個人主體的覺醒,讓彌勒的訴求道德理想超過功利,既然是自由至上,當然反對政府管制,主張市塲放任,於是:騎機車要不要戴安全帽是機車騎士的自由,他要頭破血流是他自己的事,只要自己支付醫藥費,政府無權干涉,政府更不該對富人徵收重稅,劫富濟貧的政府和俠盜羅賓漢有何不同?接下來,窮人賣腎可以嗎?賣1顆腎可以,兩顆呢?真的有人要賣第2顆腎,他不要自己的命,干我們什麼事?干買腎的有錢人什麼事?可是我們為什麼要阻止人賣第2顆腎?甚至對有償的器官捐贈都反對?

彌勒只看到正義是追求個人自由,但是一味追求個人自由,和追求功利一樣,會讓我們成為人吃人的社會,自由之外一定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康德認為人之有異於禽獸的是「理性」與「自由」,他認為要達到最高道德原則,要發揮「純粹實踐理性」,藉由理性達到至高的道德。例如:有人開店標榜誠實買賣童叟無欺,他的動機是什麼?因為誠實做生意就會吸引很多顧客,生意會很好,還是誠實本來就是做生意(或是做人)的基本原則,康德認為前者只是基於經濟上的動機,固然值得讚揚,但後者才是具有道德動機。我們常說助人為快樂之本,如是為了快樂而行善,康德認為值得鼓勵及讚揚,但沒有道德價值,只有認為助人是一己的義務而行善,才有道德之價值,由此推之,為了死後上天堂或免於六道輪迴之苦而行善,在康德眼中尚屬次要的美善。行善是為了行善,不是為了自己的快樂。

康德的理性理念超凡入聖,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照他的說法,連婚外情、賣淫買春,甚至連說謊都不可以,實在太高調了。到了20世紀,羅爾斯提出:「思考正義的方式就是自問,在平等初始狀態,在『無知之幕』背後,我們會選出什麼原則?」,因為要決定正義原則,要跳脫階級、性別、種族、膚色、政治立塲、宗教信仰等條件,才來決定正義原則,等到無知之幕一拉起來,我也許是古羅馬時代的基督徒,也許是看台上的羅馬人,我也許是印度社會底層下赤貧的農奴,也許是種性制度下的貴族,我要堅持享有某些基本人權,就不會因我是少數民族、不同之宗教信仰而受不利之待遇,這些基本權利、基本自由就是正義。

不過還有個問題要解決,人有天賦的智愚優劣之差別,如果只追求形式上之平等,無視先天智愚所造成的差別,仍是實質的不平等。對此羅爾斯提出「差異原則」,鼓勵才能高的人發揮所長,但他們在市塲的收穫要屬於整個社會,因此不求社會收入均等,也不求貧富平均,只要他拿出部份財富給全體分享就可以,這就是分配的正義。

至於亞里斯多德的正義論,則著重正義的目的和正義的榮譽性,大學招生以降低錄取標準優待少數族裔,因而排擠成績較好的學生,是否符合正義?高爾夫球賽的選手,在洞與洞之間要用步行,現在有位足部殘障選手要求乘坐高爾夫球車,竟遭職業高爾夫協會的反對,是否符合正義?要評斷是不是符合正義,只有探討社會制度的目的為何,財務應如何分配,哪種美德值得獎勵,也就是要思辨共善,正義就在其中。

最後1個問題,前人做的惡事,後人要不要承擔?德國政府為了納粹屠殺猶太人,半世紀以來不斷道歉,並支付龐大的賠償,美國政府曾為蓄奴做出賠償,澳洲政府同樣為綁架原住民小孩而付出賠償,為什麼要用現在公民納稅的錢,來賠償前人作惡的錯誤?現在的德國總理不是納粹,他的祖先也不是,為什麼他要為納粹德國的錯誤道歉?(台灣也有這個問題,馬英九為何要向二二八死難家屬道歉?),前面的正義理論都無法解決這問題。80年代的社群主義者提出解答:因為我屬於宗族、部落、國族的一份子,我必須為我的家庭、城市、部落、國族的過去繼承各種債務、遺產、正當期望、正當義務,由於這種繼承,讓我的生命賦予道德的特殊性。因此團結和歸屬會產生義務,榮辱與共,有責任就有歸屬,愛國、忠誠的美德也是源於此。

到這裡,通往正義的道路大概已經清楚了,就是培養美德和思辨共善,光是追求功利最大化或保障選擇自由,並不能使我們邁向正義的社會,要追求正義,大家要一起理性思辨良善人生的真諦,且要培養出容忍歧見的文化。具有正義的社會,1.應該培養公民品德,鼓勵國民有犧牲和服務的精神,2.市場應有道德原則的限制,市場自由不能無限上綱,3.縮減貧富差距,增進團結意識,4.對不同的道德理念要互相尊重,利用討論來溝通。

本書作者是哈佛大學著名的教授,1980年剛開始上這堂「正義」的課,只有15個學生,近年來都超過1千人,成為哈佛最熱門的課程,為此哈佛將他的上課實況,剪輯成12個鐘頭的錄影節目,並在美國的公共電視播出,這是哈佛惟一一次將上課內容公開播出,現在還有專設網站www.justiceharvard.org。目前,網路上YOU  TUBO裡可以看到一部分精彩內容,很可惜,只有一部分有中文字幕,作者曾應邀在日本東大演說,網路上也有錄影播出,但是翻譯成日文。本書在博客來網路書店的介紹中,也有好幾段精彩的上課片段。

作者活潑的上課方式,師生互動非常有趣,作者先提出有爭議或面臨兩難的議題,要求同學各自發表意見,於是爭端逐漸浮現,作者鼓勵學生思考,並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誰要自告奮勇?」,「誰能給個說法?」,「誰能告訴我,他的理由?」,「現在來聽聽少數派的理由」,「為什麼多數派不承認契約的效力?」,兩派各據一方互相辯難,有時連作者也跳下來支持某一方,於是答案逐漸浮現。幾段精彩的上課節目,讓我看得趣味盎然。

其實作者舉出的案例非常的多,也非常的有趣,都足以引人深思,作者藉由這些案例,引導讀者發現爭執的焦點,接著再引用各個時代有關正義、道德的學說,從邊沁的功利主義,到彌爾的自由至上主義,最後來到康德追求至善的理性主義,正義的理念漸次浮現,接著羅爾斯在提出:思考正義的方式要跳脫道德和宗教等個人立場,再加上近代的社群主義,思辨共善,追求正義的概念已經成形。網站上的上課內容比較偏向討論與互動,笑點比較多,本書則就各種理論都有完整且詳盡的敘述,且整理得很詳細清楚,讓法律人獲益良多。

這真是一場耐人尋味的正義思辨之旅。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englaw&aid=5544121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2011/10/05 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