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9/17 09:36:57瀏覽848|回應0|推薦3 | |
華工的異域血淚 《金山》讀後 書 名:金 山 作 者:張 翎 出 版 者: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清朝中葉以後,閩粵兩省經濟凋敝,民不聊生,盜賊如毛,有些人為了生計甘冒萬險,拋家棄子到海外謀生,近的到台灣或南洋,遠的搭乘遠洋輪船東渡美加淘金,中國人天生克苦耐勞,在海外做最低賤、最骯髒、最危險的工作,省吃儉用,賺來的美金匯回故鄉變得很值錢,妻兒子女在故鄉享受富裕的生活,但華工在海外受盡欺凌,白人排華歧視之外,還有苛捐雜稅、人頭稅,繳那麼多稅,卻連選舉權都沒有,華工熱愛祖國,毅然毀家散財贊助革命,對移民國也盡忠效力,二戰時投身軍旅為國獻身,這本書生動地描述大時代亂世兒女的悲哀,寫盡異域華工的血淚。 本書主角是廣東開平的方得法,年輕時因家貧無以為生,在清朝末年飄洋過海,遠赴加拿大做華工淘金,歷盡艱辛,曾發家致富,讓故鄉家人過著富裕的生活,興建1棟宏偉的碉樓給家人居住,後來事業失敗盡付東流,無顏回鄉見親人,晚年潦倒異域,2個兒子成年後也來加拿大,長子也是混的不得意,次子二戰時投身軍旅,不幸在歐洲戰場喪命,第3代在廣東故鄉的,不是死於日軍侵華戰火,就是在共產中國被當地主鬥爭而自盡。在加拿大的,只剩長子的女兒,由於受盡白人欺凌,讓她決心讓女兒做洋人,因此女兒的父親是個不知名洋人,為她取西式名字,讓她受西洋教育,包括上等白人女孩該學的芭蕾舞、鋼琴課等,不過廣東的故鄉還是召喚她(第4代)回去,回故鄉看她外曾祖父方得法以血汗興建的碉樓。 在廣東家鄉,華工叫做金山客,請看金山客打拼有成榮歸故里的場面:「金山伯回來了!……孩子們身後跟著十幾個挑夫,抬著五、六個箱子進了村,箱子是樟木,半人高,四角釘了銀晃晃的鐵皮,兩人抬,扁擔在中間低矮了下去,發出吱吱扭扭的聲響。」,父親早死,母親纏足,沉重的家計落在15歲的方得法肩上,家中窮得三餐不繼,連13歲的妹妹都賣給人做婢女,方得法猜想金山客的箱子裡裝的是什麼? 「兩位阿哥去金山,早去早回,多寄銀子。」,方得法決心要去金山淘金,去過金山的遠親帶他一起上船,在空氣烏濁、風浪折磨、飲食粗劣的「浮動地獄」中,度過一百零幾天,終於在加拿大卑詩省的維多利亞城上岸,從燒炭、洗衣店小工做起,後來參加太平洋鐵路的修建工程,荒山野地的工作辛苦危險,白人狡詐無情,差一點命喪異域,終於瞭解金山根本沒有黃金。 不過,金山確是到處都是機會的處女地,方得法的發跡,竟然是意外地揀到金塊,他用那些資金開了1家洗衣舖,無日無夜地辛勤工作,過了7、8年,方得法也成為金山伯回到家鄉,他的場面更大,挑夫一共挑了20只金山箱,這次我們知道箱子裡面是什麼了,但是最後1只箱子更神秘,裡面的東西是不送給親友鄰人,裝的是女人的唇膏、指甲油、香水、繡著花邊的內衣文胸(胸罩)─這是要送給他母親在家鄉為他訂了親的女子。 總計方得法在加拿大打拼一輩子,回廣東開平家鄉才3次,第1次娶妻,長子出生後回金山,第2次住了1年,次子出生,第3次回鄉,女兒還沒出生,就匆匆返回金山。此後生意失敗,一直沒再回鄉,「只有衣錦還鄉的,沒聽說回去討飯的」,因此這個女兒,他從未見過! 方得法在金山賺了錢,樹大招風,引起家鄉盜匪的覬覦,妻子及次子竟然被擄走,為此連夜變賣田宅,連金銀細軟都湊進去,才把母子贖回。方得法知道了,決心建1座碉樓自保,於是他在加拿大請建築師設計,材料在鹹水埠(溫哥華)購買,由海運運到,連施工的匠人都找好了,還囑咐長工購置中西武器,雇用練武家丁。這座樓樓高5層,全村最高的樓房才2層,村裡很多人一輩子也沒看過這麼高的房子!這棟「你阿爸一個毫子一個毫子省出水來,攢了幾十年才攢下來的」的房子,是什麼樣子呢?碉樓的4面都是飛簷,窗極多極窄,所有門窗都裝上鐵條,頂層的屋簷下立了一圈羅馬式小廊柱,幾扇窗的邊上,設有防賊的槍孔……,費時兩年,耗資一萬五千港紙,沒讀過多少書的金山客,最喜歡的就是這種中西合璧,現在看來不倫不類的房子。 方得法的女兒錦繡就是在碉樓中長大,她很會唸書,師範學校畢業後在家鄉的學堂教書,嫁給家中長工的兒子,夫妻 2年後,土改開始,清匪清霸、退租還押,首當其衝的就是村中大地主方得法的家!方家成了剝削階級,碉樓和裡面精緻的家具、從金山帶回的唱機,都成了罪狀,用美鈔糊牆更是罪大惡極,輪不到工作隊清算鬥爭,幾顆子彈結束一家人性命,從此碉樓成了鬼屋。「你阿爸一生打下的家業,我沒守住啊」,這輩子只見過方得法3次面的妻子,傷心地說。 本書作者是來自大陸的張翎,浙江溫州人,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到加拿大留學,為了生計改行進修聽力復建,同時獲得加拿大卡加利大學及美國辛辛那提大學的英國文學碩士及聽力康復學碩士,現居多倫多市,為醫院的聽力康復師。90年代以後,作者開始寫作,較為出名的是《郵購新娘》,台灣版本名為《溫州女人》(允晨文化出版),還有許多長篇和中短篇小說,並有多次獲獎的紀錄。本書榮獲中華讀書報選為年度10大好書,作者也是中華讀書報2009年年度作家。 作者的著作在台出版的,只有本書和《溫州女人》。都是同樣以動亂時代為背景,描述中國人或中國女性在亂世中浮沉的故事,不過本書的企圖心顯然較大。《溫州女人》是以在加拿大事業有成的中年華人,因急於成家,而把想留學的溫州女子弄到加拿大,企圖儘速成家結婚的故事為主軸,再加上主角的父母、祖父母間的愛戀與情感糾葛,寫作場景比較單純,至少,描述溫州的女人,是溫州籍的作者所熟悉的,溫州女人到多倫多結婚,多倫多是作者、讀者所熟悉的。但《金山》這本書就不一樣了,這本書書寫年代橫跨80年,由清朝末年公元1872年同治11年,寫到解放後之1952年,情節場景橫跨太平洋兩岸,故事角色全為廣東人,而且是100多年前的廣東人,現在沒華工了,華工的一切更只能在歷史文獻、華僑博物館中追尋,廣東人的語言、生活習慣,甚至罵人的話,都要仔細研究揣摩,家鄉的事物、移民國的事物,華工的生活狀況、工作情形,都需要詳細描繪,尤其19世紀到20世紀,工業革命造成人們日常用具的改變,何時有照相機?何時有電力?何時有電車?都要細心考證,這真是耗時費力的工作,本書這方面很成功。 目前美加的華工紀錄,大多為田野調查或史料研究,作者在書中偶爾引用100多年前報紙上華工移民的新聞報導,更生動地呈現本書的背景,如:華工遠渡重洋的艱辛,為太平洋鐵路賣命工作的狀況,華人熱烈歡迎李鴻章的情形,作者又摹仿當年華工與家人往來的家書穿插其中,更生動地述說華工與家人的牽罣和思念。 不過還是有些小瑕疵,書中有些口語似乎是北方人的,而非廣東人的,例如:把「狗叫」稱為「狗咬」(第31頁、第306頁),「熊樣子」(第286頁),「哈喇子」(第67頁,口水的意思),不像廣東人說的話。 另外,方得法的長子方錦山,獲得神父贈送照相機,此後他浪蕩各村鎮以為人照相為生,印第安人尤其喜歡拍照,可是都沒提到他怎麼把照片洗出來,我查過資料,本書寫的科達伯朗尼Brownie相機,是1900年發明,機身像手風琴般摺疊的皮套來伸縮對焦(當時在中國叫「皮老虎」),放在三角架上,攝影師要頭罩黑布對焦,拍攝後自行以暗房沖洗底片及洗印照片。因此攝影師才會像流浪的藝人般受歡迎,攝影師一路上要帶一大堆器材,包括:裝洗照片藥水的瓶瓶罐罐,甚至還需帳篷以權充暗房,這在當時是頗引人注目的工作。這部分作者沒寫清楚,年輕的讀者,一定會懷疑:那時到處都有照片沖印店嗎?連山區印第安人村落也有嗎? 不過,這只是很小很小的細節而已,實在無損本書的氣勢磅礡,生動感人,本書揭開華工移民辛酸、傷痛的一頁,展現華工堅韌的生命力,愛鄉愛國的情操,是歌頌華工的偉大史詩。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