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09 10:17:59瀏覽1433|回應0|推薦0 | |
私生女的秘密 《伊斯坦堡的私生女》讀後 書 名:伊斯坦堡的私生女 The Bastard of Istanbul 作 者:艾莉芙‧夏法客 Elif Shafak 譯 者:謝瑤玲 出版者:圓神出版社有限公司 一個家族是在伊斯坦堡傳統的土耳其人家庭,另一個家族是由土耳其流亡到美國的亞美尼亞人家庭,相距萬里的兩個家庭,因為兩個活潑好動的女孩,偶然的交會在一起,不僅揭開土耳其人與亞美尼亞人間的歷史恩怨,也揭開一位私生女身世的秘密。 這是1本情節曲折、感人至深的小說。小說雖是虛構,卻讓作者名列土耳其政府的黑名單,不能再回到土耳其,由此就可以看出這本書提出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人間議題的「殺傷力」。 看本書要先瞭解土耳其與亞美尼亞人間的恩怨,大多數土耳其人民是突厥人的後裔,另有庫德族人、亞美尼亞人、阿拉伯人及猶太人,其中信奉天主教的亞美尼亞人,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自古以來即水火不容,公元1915年發生1場大屠殺,亞美尼亞人當中的知識份子被有計畫的鏟除,接著連平民百姓、婦女幼童也遭驅逐離開家園,在寒冬之中遭受饑餓、疲累、被鞭打中喪生,幸好當時有美國的傳教士發現,挺身而出救出一部分的孤兒,最後送往美國,這些人在美國仍聚族而居,保有亞美尼亞人的習俗、姓名,而且痛恨土耳其人。不過現在的土耳其人對這段大屠殺的往事大多不甚瞭解,很多人認為是虛構的故事,縱然或有其事,也是當時鄂圖曼帝國所為,與國父凱末爾建立於1923年,現在的土耳其共和國無關,亞美尼亞人對此種態度深惡痛絕,迄今仍然敵視土耳其人。 本書的兩位女主角是愛霞‧卡山奇,及阿瑪諾須‧柴克馬克欽,其中土耳其人愛霞,是居住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她有位前衛又叛逆的媽媽潔莉荷,在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中,土耳其算是開放自由了,不過潔莉荷更是走在時代尖端,已經快四十歲了,仍然穿顏色鮮艷的超迷你短裙,穿鼻環,穿高跟鞋,開愛快羅蜜歐跑車,19歲就未婚懷孕,本來決定墮胎,後來卻臨時反悔,因此生下愛霞。愛霞在家中4個阿姨的關愛之下長大,潔莉荷家中有3個姊姊、1個哥哥穆斯塔法,卡山奇家族不知遭遇到什麼魔咒,好幾代以來所有的男人都短命早死,不是病死就是意外,因此家中都是女人。唯一的兒子穆斯塔法遠走美國讀書,大學畢業後在美國就業,二十多年來從未回土耳其的家,大家都不知是什麼原因,也許穆斯塔法想逃過男人早死的魔咒。愛霞家中有4個阿姨,因為她自幼就叫生母潔莉荷為阿姨,一直到她成年還不知生父是誰,生母潔莉荷也守口如瓶從不肯說,在伊斯蘭教社會私生女是極不光彩有辱門風,如果家中有男人,是可以把生下私生女的姊妹殺掉! 由於太多阿姨的關愛,愛霞成長後的叛逆,較諸母親更是青出於藍,她是虛無主義者,她整天翹課到咖啡館和一群藝文界老男人鬼混,漫無邊際高談闊論,抽煙、喝酒、吸大麻,跟可以當她爸爸的人上床,這種日子在阿瑪諾須來伊斯坦堡後改變了。 阿瑪諾須‧柴克馬克欽是流亡美國的亞美尼亞人的後代,她的祖母蘇珊在大屠殺過程中與兄弟失散,過了10多年被逃到美國的哥哥在伊斯坦堡找到,他們憑藉的信物是父親被害前夕,要送給媽媽的紅寶石做的石榴胸針,為此蘇珊祖母遠走美國投奔親兄弟,後來嫁給亞美尼亞人沙可斯‧柴克馬克欽,為在舊金山的柴克馬克欽家族生育3女1男,男孩巴薩姆就是阿瑪諾須的父親。巴薩姆娶了來自肯德基州的蘿絲,她是個平凡小鎮中長大的美國女孩,完全不能適應這個保守的亞美尼亞天主教大家族,在生下阿瑪諾須不久就離婚了。 蘿絲離婚後獨自撫養阿瑪諾須,為了報復婆婆蘇珊,她竟勾搭上在美國讀大學的土耳其人穆斯塔法,令蘇珊和她的兄弟氣得七竅生煙,後來蘿絲居然和穆絲塔法結婚,但一直未生育兒女,阿瑪諾須成長過程就在亞利桑納州繼父與母親的家,及舊金山生父的亞美尼亞大家族中往來,她成為聰明漂亮又喜歡讀書思考的女孩。 不過亞美尼亞的身世長期困擾阿瑪諾須,她決定瞞著父母親偷偷回土耳其,還想看看祖母蘇珊的故居,由於繼父穆斯塔法在土耳其有個大家族,於是兩個年齡相同、古靈精怪的女孩在伊斯坦堡見面了。滯留伊斯坦堡期間蘇珊祖母突然過世,母親蘿絲發現阿瑪諾須私自跑到伊斯坦堡心急萬分,決定親自去伊斯坦堡接回阿瑪諾須,順便探視丈夫的家人,並要穆斯塔法同行,雖然20多年未回過家,穆斯塔法對回家似很勉強,在蘿絲的堅持之下,夫妻兩人來到伊斯坦堡。 回到家的穆斯塔法明顯地焦躁不安,潔莉荷言行也與往日迥異,通靈的大姊芭努看出異狀,逼問出愛霞的身世,原來20年前穆斯塔法一時失控強暴妹妹潔莉荷,因而令潔莉荷懷孕生下愛霞,氣憤的芭努竟下毒毒殺穆斯塔法,於是這個家族又沒有男人了。 穆斯塔法自閉又神經質的童年,以及4個姊妹陰陽怪氣,其實源自專斷又嚴厲的父親,父親之所以如此,是由於幼年時失去母愛,他的母親蘇珊在他1歲時突然離家不知去向,只留下1個石榴紅寶石胸針,現在紅寶石胸針已由父親傳至大姊芭努的手中。 一場家族的懸疑悲劇,終於撥雲見日,原來愛霞的曾祖母蘇珊‧卡山奇,婚後被哥哥尋獲,因痛恨土耳其人的迫害,而拋夫棄子離開土耳其的家庭遠走美國,回到亞美尼亞族人之中,後來嫁給亞美尼亞人沙可斯‧柴克馬克欽,成為阿瑪諾須的祖母。這個曲折迂迴的故事,就在愛霞於穆斯塔法靈前流淚,低聲喊「爸爸」中結束,芭努阿姨決定將父親遺留下來的石榴胸針交給阿瑪諾須,兩個敵對的家族,4代人間的恩怨,該是結束的時候了。 我到過土耳其旅遊,土耳其人熱情好客,雖是以信奉伊斯蘭教為主的社會,但不像別的中東、近東國家那麼閉塞保守。伊斯蘭教國家中土耳其最接近歐洲,甚至伊斯坦堡有部分在歐洲,民情風俗較為西化、開放,但土耳其仍脫離不了伊斯蘭社會的羈絆,還是有保守的一面,連要加入歐盟都困難重重,以致土耳其大罵:歐盟是基督徒的俱樂部,立場有些尷尬。 伊斯坦堡是個偉大的城市,橫跨亞歐兩洲,有光鮮亮麗的高樓大廈,也有數百年歷史的清真寺、大市集,包頭巾的婦女不多,都會女子相當時髦。每天5次禱告是穆斯林必須的功課,參觀藍色清真寺時,禱告時間到了,非穆斯林要退出寺院,這時高聳的叫拜樓傳出渾厚的呼喚,在千年古蹟之中迴盪,伊斯蘭教教義仍然主導大部分的土耳其人,以致有本書所描寫的父權至上、男權優先的觀念,有時會發生令人遺憾的副作用,於是受過教育的女性,如本書的愛霞及她的母親,往往以極端叛逆的言行,試圖推倒這個禮教築成的藩籬。 而漂泊於異域的異鄉人,追尋自己家族的根源,往往成為心靈上必要的寄託,例如在南洋的華人社會,就有很多同鄉會、宗親會的組織,比原鄉如台灣或大陸更加團結,因此阿瑪諾須想回土耳其追尋她的身世,也是可以理解的。 本書對於伊斯坦堡的風貌有極為生動的描寫,迦拉他塔、塔客辛廣場都是出名的景點;對於在土耳其的伊斯蘭教家庭,及流亡在舊金山的亞美尼亞家庭,本書更有深刻的描繪;而叛逆的愛霞跟一群波西米亞藝文界人士暢談虛無、悲觀,最後竟以打架收場,更是令人叫絕;相對的阿瑪諾須在網路聊天室上與一群亞美尼亞人的對談,更可使讀者深切瞭解流亡異鄉的亞美尼亞人的哀傷。 本書分為18章,均以土耳其的食物為各章之名,如:肉桂、埃及豆、糖、烤榛果……,而且這食物必會出現在該章之中,頗為有趣。最後1章名為氫化鉀,正是毒死穆斯塔法的毒藥,穆斯林家庭的姊妹生出私生女,家中男人可以將她殺死,如此可免家族蒙羞,然而強暴胞妹的男子,也被家中的姊姊毒死,算是伸張正義嗎? 不過本書譯文仍有少許瑕疵,第201頁倒數第3行,「甜蜜太太」漏了1個「太」字;第306頁第3行,飛機「即使再飛到滑行高度」,我沒有看過原文,但我認為「滑行」應是「巡航」之誤;第110、115及117頁,提到手機鈴聲「蜜棗仙女之舞」,我猜應是「梅糖仙女舞曲」,源自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組曲〉;第75頁有「阿塔土克」,第166頁有「阿塔圖克Atarürk」,其實二者應是相同的詞彙,土耳其語意為土耳其之父,即國父,應譯為「凱末爾」較為通俗易懂。 在網路聊天室上,有亞美尼亞人寫道:「 我們亞美尼亞人只是要他們承認我們的損失和痛苦,這是人與人之間要建立真誠的關係最基本的要件。我們對土耳其人這麼說:聽著,我們在哀悼,我們已經哀悼了將近一個世紀了,因為我們失去了我們所愛的人,我們被逐出了家園,被趕出了我們的土地;我們受到動物般的待遇,像羔羊一樣被宰殺。我們連莊嚴的死都受到否決。即使施加在我們祖先身上的苦楚,都比不上事後系統化的否認。當妳這麼說時,土耳其人的回答是什麼呢?什麼都沒有!」,真是沉痛的控訴,一字一淚!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