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14 01:35:16瀏覽364|回應0|推薦4 | |
「我們所遇見的所有人事物,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射 內在有固定的劇碼,所有出現的現象都只是配合演出!」 我們會有討厭的人,那個人只是我們內在所討厭的某個角色, 你討厭「嚴肅」的人,那個人只是作為你內在「嚴肅角色」的投影; 你討厭「操控者」,那個人只是作為你內在「操控者」的投影; 你喜歡「幽默者」,那個人只是你內在「幽默者」的投影; 你喜歡「溫柔者」,那個人只是你內在「溫柔者」的投影。 我們有一個「大我」,或者有人說高我、高智慧、神性、靈魂....,這些嚴肅、操控、幽默、溫柔,都是我們內在的次人格, (當然這僅只是某些理論的論點,不等於所有身心靈、心理學理論) 在身心靈的整合過程中,我們會透過外在的覺察, 回到內在去認識內在的次人格,認識、理解、進而發現其價值、接納、整合。 心靈上的淬煉、蛻變、改變, 常常是透過「接納」內在所排斥的次人格,整合此部分而發生, 因為人不接納自己的次人格,最後往往最成為「陰影」而被壓抑或禁止, 這份壓抑與禁止,往往使我們無意識的真的成為我們所討厭的人, 這樣,就不難理解何以從小被家暴者,有時候長大會成為家暴者; 你最不欣賞與喜歡的人,你有時候卻成為了那樣的人。 也許你會困惑,那小偷、強暴犯、說謊者、劈腿者、不負責任者、自殺者, 這些都是我們內在的次人格,我們都要接納接受嗎? 小偷作為一個偏離善軌道的人格,他得偷,「因為他想用最少、投機取巧的付出得到最大的收穫」,所以,小偷是「投機、不受限」的次人格,我們內在都有這部分,如果我們能傾聽這個次人格的聲音,不批判、接納,深入的探究這個次人格的功能和渴望,相信你便能理解他之所以存在的用意,並用新的眼光去接納、討論與選擇,這樣的次人格是否需要時常「出現,或者整合或者死去」。 在靈性層次上,所有外在的對象,都是內在次人格的呼喚,這不是說我們找討厭的人來自己的生活中,而是我們容易關注到這些人,可能是熟悉而關注、過度害怕自己這個面向而監視、過度忽略自己某個部分而一直撇見,這些無意識的部分,不管是喜歡或不喜歡,有時候就是發生了。 因此,許多人會說,戀愛其實是和內在的部分自己戀愛,你所愛的人都是你自己內在的那個人,而你所不喜歡的部分,也是你內在所無法接納的部分。 生活中所發生的事件,通常也象徵著內在的劇情, 如果你的環境上演著衝突、爭執,顯示你內在有衝突和爭執正在發生; 你的生活上演著競爭、忌妒、羨慕,顯示你內在也正在發生; 你的生活上演著工作不順、不穩,顯示你內在可能開始不穩定,或者開始要轉變與轉動; 你的生活上演著人際關係衝突,顯示你內在不同人物的失衡; 你的生活上演著失去,顯示你正在和某個人格或記憶或事件道別。 所以,有人說「失去有時候會擁有更多」 因為某個部份的死去,是因為更大的部分要展開, 就樣長牙齒,新牙要長出來之前,乳牙都得落下!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可以問自己? 我現在過什麼樣的生活? 這個生活是我喜歡或不喜歡的嗎? 我怎麼詮釋或說明我現在的生活? 我現在身邊都有哪些人?我如何形容他們? 如此,你便能清楚的覺察現在的你,正在經歷什麼內在過程, 這便是可以深入探索、成長的起步。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