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5/02/17 11:11:15瀏覽55|回應0|推薦0 | |
薩提爾的基本信念—對「改變」的信念 1. #改變永遠是有可能的;#即使外在的改變有限,#內在的改變仍是有可能的
你相信嗎?改變永遠是有可能的! 我最近才發現,原來很多人不相信,因為「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因為狗改不了吃屎」、「因為改變沒那麼容易」、「因為本性難移」,有非常多根深蒂固的思維和信念,比「改變永遠是有可能的」來的更強大,當我們已經感受到痛苦,而仍受這些信念影響,痛苦會使我們對自己/他人,容易產生一種無奈、不得不的心境,看不到任何其他選擇,重複慣性的反應,一旦這樣的心境成為呼吸裡的空氣和習慣,當下的行為反應樣貌自然也成為一種人格特質,呼應了無法改變的信念,如此果為因、因為果的循環不已。 長期下來,你會發現生命力、活力是堵塞的,容易生病、感受無意義感、空虛、寂寞,也容易焦慮、恐慌,而為了排除這些不舒服感受,會開始嘗試喝酒、藥癮、手機、工作、性、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外在,而不接觸自己。
很多人會開始改變,願意做出改變的承諾,因為身體出大狀況、最愛的人因為自己受傷、失去最重要的人事物,特別很多人因為孩子才開始改變,孩子出了非常多的難題,父母已經沒有任何方式了,也只好面對,開啟自己的成長療癒之旅。
但是,何以還是有人做不出改變呢?
這可以說明何以有些孩子已經快要被退學了,還不願意上學,也許不長大可以抓住父母的關注;很多婚姻已經充滿暴力了,還不願意離開,因為至少對方偶爾會對我好,是父母不曾給我的;身體已經超標了,還繼續喝酒;想控制對方、佔有對方,需要對方聽自己的,表面強大,事實上有個無能為力的自己,在用力的要求對方。
#改變的確是困難的,但是改變永遠有可能,如果我們「#覺察」了這是我的狀況、「#承認」了這就是我所思所想,甚至連我都未覺察的所要、「#接納」了這是我有意/無意識選擇的結果,#認回了自己的責任,你才有機會,並且願意思考「要不要改變」的問題。
所以,很多人做不出改變,不願意改變,並不是真的不願意,而是真的尚未覺察到自己到底怎麼了。佛教說「生命本質是苦」,第一個苦就是#無明之苦。
另外,#即使外在的改變有限,#內在的改變仍是有可能的,這是薩提爾模式非常強調的,因為生命就是如此,你可能無法立刻離婚,因為立刻離婚孩子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你無法立刻離職,因為家人生病還需要你的薪水、無法立刻放掉一切休息…,不是你不願意,而是你考量到改變的代價會超過你自己的負荷。 那麼,首先你可以先 #認可自己的覺察和考量,因為光是你能說出我現在無法改變,就已經在改變的路上,只是你 #選擇留在現狀,當你可以認可自己,覺察你的內在,是不是開始有了不同呢?
什麼是內在的改變?
#小小的改變都在滋養與堆疊對自己的信心,展現出自己的不同面貌,踏實的自信不是來自於口頭稱讚,不是來自於別人,自信是來自於親力親為、踏實經驗過的一點一滴,跌倒或許會摧毀自信、不被愛、不被認可或許都足以使你自卑。 但是,當你還有呼吸,在呼吸之間感受到你自己,你生命本質對愛、存在價值的渴望,會持續的召喚你,引領你,直到你重新認識看見自己,清晰自己遠比自己想像的豐富,重新陪伴、愛自己,成為自己的照顧者、滋養者、管理者、支持者,即使外在的改變有限,#你的內在早已脫離苦而進入愛。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