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什麼我無法認可我自己~問題解決的核心
2022/08/30 15:43:25瀏覽553|回應0|推薦0

    即使經歷了許多成長課程、學習正向看待自己的方式,取得了好的成就,知道自己的優點,而我仍然無法認同自己,為什麼呢?

    這是在團體、工作坊、顧問的價值中,都會有人提出的困惑,內心深處無法真正的認同自己、相信自己,所以更別提感受到高自我。

以下分享幾個可能性,提供參考:

1.停止在概念中:「每個人都是夠好的」、「你有你的優點」,知道但不相信。需要透過體驗產生真實的感受,才有機會開始相信。需要團體、工作坊、諮商商,目的是為了要「體驗」活動,從體驗中,我們可能會透過我們的身體感、心理感,去確認一點真實的東西,如同我告訴你一瓶水有多好喝,我描述得天花亂墜,即使你有畫面也心動,但仍止於你好奇,多好喝,你必須真的喝到了,才知道那個好喝的滋味是什麼。

這也是為什麼要透過「活動」去「體驗」,你才能知道那些正向美好的優點體驗起來是什麼感覺,在你內在感知的感受是什麼,你才會真正的接觸到我,對,這就是我,我真的感覺到自己了,我真的沒有那麼差,甚至我真的夠好了,明白才會出現。

2.過去烙印的負向信念:有些人體驗了自我感,也開始相信自己足夠好,可以認可自己,但是,後面出現“但是……”,看起來相信其實總有聲音跳出來反駁,內在又會落到印象、思考的層次,找到證據證明我是糟糕、我不夠好、我沒有用、我什麼事都做不好的感受,那個一連串負面的觀點,通常不是新的,通常都是過去烙印下來的,過去的負面感受,形成了負向自我觀點長期下來成為負向自我信念,因為是信念,就如同「信仰」般的力量,非常牢不可破,甚至無法去破壞和挑戰的,因此,即使後天有了很多學習、新的體驗,也無法鬆動過去的信念。

    然而,這信念是真的嗎?你一定會說是真的,因為自己做了什麼壞事、錯了什麼、誰說了什麼、惹了誰生氣揍我、或者被忽視也是真的、沒有人理、被孤立、被討厭等,都是發生過的事實,而這些事件都會讓過去的自己難受,感覺糟糕、害怕、無助、難堪、丟臉、自我懷疑,甚至就是我好糟糕、好弱、好爛、好沒用,不良事件,會形成不良的念頭和感受,這個結論是沒有被求證、思考、判斷過的,完全依賴外在照顧者的回應,以及自己的感受。 身為孩子,無法辨別事件不好,我感覺不好、我不好,是不同的對孩子們來說,你說他,不好他,他就會相信,並且事件=行為=感覺=我,這些都是一樣的,認為一切都和我有相關,即使是父母衝突,思考方式是「自我中心的」,覺得一定就是自己不好,才造成這一切的糟糕。

    因此,即使長大了,這部分如果還沒有被「衍生」,我們就會帶著這樣的模式,解釋現在事情的結果,一旦結果不如預期,或者有人有負面感受和評價,即使前面上了很多課,也很容易掉到過去。

    前面的體驗仍然重要,因為只有前面的體驗,你才會開始對這個未確認的信念產生距離、懷疑,不會全盤相信和吸收。現在,你必須重新審視這樣的信念,是否是真的嗎?也必須學習把事情不好、感受不好和我不好分化開來,對於事件需要被全然理解和釋放,那麼接下來事件底下,你的負面感受,需要被真實浮現,不需要合理化、隱藏、壓抑,你比較能真正還原你自己此時的狀態,這些感受才不會像香菸一樣,遮蔽你對你自己的感知和認識。

    你會發現,我們每個小時候,都是天真無邪,充滿信任,而且很可愛、善良,我們都有很透亮的內心,而這不應該被秉持拋棄,更不應該被貶低貶低,這些內在特質不能沒有,否則世界就大亂。

   我們要做的,就是讓這些珍貴的特質現身,現在的我們,許多面向可以互相聯繫、整合,讓我們的所有面向有一個更加和諧完整平衡的關係,這才能夠真正的被轉化,而產生一個比較貼近真實的自我的信念,這是被體驗、思考、發現的自我,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認識,而不是來自於別人的定義,這才會更加真實和踏實

3.過去正向經驗的烙印與抑制:負向經驗會烙印對我們自我產生負向,為什麼正向經驗也會抑制我們的自我認可呢?因為身為我們的孩子,定義的正向經驗,都是大家、社會所給予的,比如說考試考得好、有才藝有才華、做了對的行為,當我們有很好的結果時,我們就會得到正向的回饋,而正向的回饋使我們學習到我所做的事情的,給我很好的結果,我知道我很好,很棒,因此,這也是一個“好事件、好感受、我很好”的鏈接很多,人們為了維持這樣的我很好,用盡許多努力、積極、認真,而一切良好的人格特質、能力,在自己的長期堅持下,變得抑鬱、變得容易焦慮、焦慮,深怕自己若沒有達到同樣的結果,價值觀會受到威脅和衝擊。

    前面體驗到的我,高價值的我,確實是認可的,但是,因為結果、感受、我好沒有被分 畫,因此這樣的認可,反而成為自己的枷鎖,常見的是你的社會工作你的收入、和自我價值和感受、結果的捆綁在一起,如果你工作不夠好,你可能又落入我不好的結局,若沒有覺察到,就會像不斷充氣的氣球,直到身體累壞了,產生關係問題,才會被意識到,需要停下來看看怎麼回事。

4.內在罪惡自我的懲罰:在很深的內在,我們對自己有一些不可原諒的事,也許是讓父母生氣、傷害了誰、做錯了那些不該犯的錯,電影很常表演,內心有強烈的自我懲罰,只是有些人記得,有些人忘記,因為這樣的自責、內疚,在那個事件的此時,通常內心會說的是:我怎麼可以這樣,我怎麼那麼壞、那麼可怕、邪惡...,我應該下地獄、我應該被關起來、我應該躲起來、我死定了、我真的不配當個人,這些看起來強烈的字眼,不是台詞,而是我們打開內在罪惡後,非常真實的心聲,我們都同意我們必須受到懲罰,好像「懲罰」是一種自我救贖。

    然而,困難的地方在於,因為這發生在小時候、內心,如果沒有一個成熟的大人陪伴我們,小孩子會用自己的方式懲罰自己,很可能就是在心裡把自己關起來,活在把不好的狀態中,而這通常也是一個未經檢查的過程,並且這個懲罰,通常都不合理,都是非常非常極端的,打自己、罵自己、不原諒自己、終身不能快樂、不能在表達需求、自殘等,仔細觀察,長久下來就像無期徒刑,甚至關到忽略了,好像連申訴、尋求真相的機會都沒有,你可以想像內在可能相對累積許多冤枉委屈感。

因此,即使我們體驗到也認識到自己是有價值的,我們內心深處,基於這些內在的罪惡,長期無意識的自我懲罰,我們也不會讓自己活在有價值的狀態裡,甚至我們會遠離。

5.抓著理想我、虛幻完美我的標準:這個理想我、內在現出來的完美我,幾乎主宰了我對自己的認識、評估,就像我們把世界上所有好的標準聚起來,期許自己活出於這樣的我,反而本質的優點,相對而言,不值得一提。

    我發現很多人都是這樣看待自己,甚至覺得認識自己的本質是很沒效率的,要思考如何成為完美我,因為他們內在有一個完美的我主宰。這個完美的行程才能證明我足夠好,換句話說,我得符合所有社會的標準,說得更仔細,我得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我做得到我就夠好了。做起來其實很可怕,因為所有的標準都來自於看不到的外在,社會一下說有個性是好的、一會兒說忍耐是好的、一會兒說顧大局是好的、一會兒說做自己更重要....有時候你所抓取的完美我,一點都不完美,甚至你必須犧牲掉原來的自己、扭曲、打破,而結果仍然達不到你的完美,直到你最終失去了健康。

    很多人把理想我、虛幻完美的我,更等同於神性、佛性,讓自己更加超越人性,這樣的投射,更加深了他對神性佛性的不了解,也遠離了人性的本質價值和美好,得不償失。最後走到精神分裂、解離的狀態。想要不同,你的確需要認識自己、自我認可,更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與自己的相遇、與自己接觸聯繫,不再活在虛幻的想像中,而是真實的感受體驗自己。

   很多其他不能接受、相信自己的人,包括「不習慣被誇獎」、「不覺得自己有那麼好」、「應該謙虛」等等,都離不開上面幾個狀態,細細覺得,不太難發現這些內在的機制。

   心理學中的「自我認可」、「自我價值」,是建立在我們的本質上,外在是內在本質的表現,本質不斷發展、成熟、蛻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而社會的自我是建立在成功、成就上,用外在結果上,反過來定義你是誰。就像土地很小,你必須有功能有地位、有別人欣賞佩服的價值能力,你才能站在土地上,但是,這是荒謬的的,所有人都站在土地上,與你的表現無關。

   因此,我們或許可以重新審視自己對自我的認可、對的看法,到底是否合理?當我們以為我們都充滿理性時,我們真的有理性嗎?還是我們脫離現實,用一個高標準的理想,以為那是現實,做不到的我們是糟糕的,這真的非常值得反思和檢視。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terClaire&aid=17697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