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們真的與對方連結了嗎?是溝通還是自言自語
2023/02/16 16:20:39瀏覽120|回應0|推薦0

     為什麼薩提爾學派如此強調「連結」?

     因為我們的互動裡,有許多的討論、溝通、對話,而真正與對方產生「連結」而溝通的並不多,有時候我們更想講清楚自己的意思,希望對方聽懂。

    師長/學生之間的對話、家長/孩子之間的對話、夥伴/夫妻之間的對話、手足...

     在說話的同時,言語尚未展開,說話前的眼神、表情、肢體動作、時空,就足以使我們產生許多未意識到的理解,勾起我們的防備心或好感,如「你那什麼態度」、「你看起來怪可怕的」、「女人應該不太懂」等等,無論是何種,說明溝通就不是從空白開始,這是我們本來就會有的現象,覺察到這個部分,就比較不容易被自己原來的東西給左右,因為我們可以選擇放下,回到當下。


    阿里想跟父母說放假想出去玩,希望父母同意,並給自己一些零用的錢!但是,為了要開這個口,阿里的心裡非常忐忑,這種忐忑讓阿里想起以前哥哥不用父母就會主動問他要不要和同學出去玩,妹妹和父母開口,只要父母不答應,妹妹就哭鬧耍賴,最後妹妹也成功了,而過去自己開口,就會被拒絕,甚至被罵不幫忙、不認真念書還想著出去玩....這些過去的記憶,在阿里尚未開口前,已經湧上心頭,內心不安和生氣並存,讓阿里恐慌要不要開這個口,眼看明天就要出去了,同學們在討論明天的行程,自己卻遲遲無法回應同學,阿里慌了!

    阿里隔天一大早就坐在餐桌上,準備問父母能不能出門,身體繃緊,給自己鼓足勇氣問了:爸媽我可以去出門嗎?同學今天約好了一起……,我。 . ..,話還沒說完,媽媽很快就說:又來了,都已經要考試了,你們為什麼老是要出去玩,你不要跟那些同學在一起鬼混知道嗎!每次都是這樣,本來好好的,又因為他們,你考試成績又掉下去...,阿里想解釋,爸爸就加入:爸爸以前就是只想出去玩,跟同學一起鬼混,最後成績太差,很多公司近不去,你要想這樣對嗎!你這樣下去將來會被社會淘汰。

    阿里感到非常委屈,內心盤旋著:這些都是屁話,哥哥妹妹就都可以,我還不行,不在意我就說嘛!何必講的好像為我好……,最後起身回房,劇情肯定是大聲甩門。

    父母親的對話,相信學過薩提爾的都知道,父母親的表達是「指責、超理智、打岔」,明明問出去玩,朋友的好壞、成績的好壞、爸爸的年輕、未來全部扯在一起了,可想而知,父母親和阿里沒有連結,大家都留在過去自己的想法記憶裡對話。


    母親聽到阿里一問,還沒問完,母親心裡對阿里過去的印象就浮出來了,母親想到,阿里本來功課不錯,認識一些同學後,開始打電話、玩出去,講了沒用。一直到現在國三,即使回到成績水平,但是遲遲無法回復到前10名,母親緊張、生氣、擔心,也怪罪了這些同學,對阿里來說,根本沒有溝通的可能。

    父親此時又喚起什麼記憶呢?相信父親自己對過去年輕時期的遺憾有關,以一個過來人的身分敘述。

    阿里也帶著過去被否定拒絕的害怕,想鼓起勇氣再次詢問,但遇到母親帶著過去的記憶,對阿里的失望,以及父親遺憾中,這三個人都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述說,這些過去、遺憾,就像三座山在這三個人的眼前,阻擋了真正的去傾聽、看見這個人。

    這是我們的日常生活,即使在諮詢商室裡,也有機會發生諮商師和個案都在自己的解釋中,關聯在自己的過去和未來中,不一定在同一條線上,因此要真正地展開有連結的互動,其實是需要覺察、放下會干擾的訊息,真正帶著意願、好奇、耐心去看見對方、聆聽對方。

那什麼是真正的「連結」呢?

說者:當你是說話的那個人時,你有沒有注意到對方的態度、身體反應是敞開的歡迎你的,這並不是指要靠你靠得很近,而是對方在看你、聽你,同時在理解你說的話。要發生連結的感覺,說者不只是在說,同時也注意到對方,也有機會體會到——我知道你在聽,並且認真聆聽我,如果你在說的同時有這樣的感受,那這就是連上了。

     所以,其實說的人不只是一直說,這個連結也需要說的人去注意,這是共同創造的。 很多人一直說一直說,沒有注意到聽的人到底有沒有在聽,只要不插話不否認,就會繼續說,那這裡會產生一些現象,因為沒有連結,不斷說的人會變成只是在宣洩、倒垃圾,也沒有連結,無法注意到對方想不想聽、是否聽懂,很可能對方受不行,不想聽了,打岔或生氣,下次躲你,這會影響關係的流動和遠近。

    這是我想指出的地方→說的人如果只關注自己的說,沒有註意到對方的接收狀況,這就是單方面的描述。

聽者:越來越多的人知道要聆聽,但是,這個聽到底怎麼聽有連結的聽呢?你在聽對方說話的時候,你內心有在接收的嗎?通常我們說接收,我們的大腦和感受同時會啟動,不會空空的,有時候我們心不在焉,有聽沒有到,就是這種情況。

    如果有在聆聽,進一步覺察,接收時會勾起你的一些感受嗎?或觸發你的思考?你注意到你內在接收後的反應嗎?如果你進入對方的思考或感受,你似乎會深入其境,或有種同步感,當然程度因人而異,會說這有產生連結(當然如果我們過度進入而失去了自己,這不是我們要的,這已經失去了自己,這也不是連結) ,但是,另一種情況,如果你再思考,但是勾起你過去對對方的記憶印象,或者我之前是怎樣,這問題應該怎樣,你已經在跟自己的記憶連結,也開始進入分析問題解決。

    正因為你在聽,訊息的接受很快就會觸動你內在原有的東西,就像上面的父母親一樣,也因此,在這個時候,你要怎麼保持和對方的聯繫,但又不受過去觸發的影響,讓過去或內在的情緒再升起衝腦,這就是需要練習的。

    更沒有連結的,就是如果你只是聽,但是有聽沒到,或者左進右出,那要你再回憶一下剛才對方說了什麼,你大概會說:忘記、不知道。


    薩提爾學派在談溝通,不只是判斷溝通姿勢、一致性表達那麼簡單,理論說起來簡單,但人跟人之間沒有這種連結感,那也這並不是薩提爾所說的一致性溝通

    從心理學的角度,當我們跟對方說話,跑出很多過去、慣性,很可能是處在防衛的狀態、自我保護的狀態,這是薩提爾女士說的「不一致性溝通」,為什麼我們需要如此呢?怎麼穩定的去傾聽、關心、好奇對方,又自己能開放的聆聽而產生連結呢?

薩提爾女士所說的:一致性的溝通是我們處在高自我價值的狀態中,展現出來的姿態。

   溝通跟這個高自我價值有什麼關係?

   你可以觀察注意,一個高自我價值狀態下的人,溝通互動是敞開的、接收的、好奇的,不防備、防衛、猜忌、隱藏、擔憂、腳踏實地、穩定、內在對自己有一份清明和信心。

    阿里沒有信心,是受過去的影響,很可能過去考不好,父母親的指責,讓阿里形成「我不重要」的信念,這種感覺其實是很脆弱的,也會使自己的力量展現不出來。當父母親很快指責、打岔、超理智分析,阿里沒有注意到父母親就是處以自己的狀態,說的是擔心、生氣、失望、不安和遺憾。

   父母親也都帶著不安、恐懼、防衛的狀態,如果你是父母,你可能會理解許多不安、擔心、生氣,底層也都有個害怕自己是不夠好的父母、覺得自己的話不被孩子尊重的自我狀態。

    這也是薩提爾女士如此強調自我價值的原因

     當你達到高自我價值的狀態時,你跟自己是連結的、穩定的、為自己所想所想負責的,你也願意給出空間對話、接收對方的回應,不需要躲避躲藏、猜測,而即使對方的回應不同,你也可以接受,先在思考上不要做更多討論。

    如果你呈現了高自我價值的狀態,你就會允許自己有各種好的不好的感受,並且為感受負責,不因為有感受而羞愧或隱藏,也不會一昧的覺得就是因為你不答應我才生氣,期待對方負責。

    如果你追求高自我價值的狀態,即使不一樣、被拒絕,你會比較能夠有空間去關心對方的想法和立場,也比較能有界限的知道這是對方的,可以尊重給予,更重要你是不會把自我價值的高低,就和對方的拒絕連結在一起。

那怎麼獲得高自我價值呢?

關鍵是:認識我是誰?我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我的感受、想法、需求到底是什麼?我是否如實一致?我是否為自己負責?我是否擁有說不的權利?我能否尊重他人“了解自己與他人的界線?我能否接受自己的不足、不完美?”

( 知識學習健康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terClaire&aid=17840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