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情緒作為自我整合的資源
2024/09/04 10:52:11瀏覽16|回應0|推薦0

情緒作為自我整合的資源

大部分的人會說「我不想要情緒,我想把他們關起來,覺得很可怕會淹沒我」,當我們一步一步的認識、接觸後,許多案主會說「原來一點都不可怕,我只需要擁抱他們,他們可以跟著我,也會給我一些提醒」。這是一個從不接納到接納的歷程,也是一個把「情緒」的負面標籤,轉化為「資源」的過程。

工作坊裡面,大家都不喜歡負面情緒,當我們可以面對、辨識,都會發現負面情緒底下,蘊藏著身而為人的渴望,在薩提爾系統中,談到「渴望」是人類普遍共通擁有的,成長中所需要的,包括:愛與被愛、認可、接納、有意義感、自由、安全,當這些渴望得到了,我們會比較和諧、穩定,當一直處在飢渴狀態,我們會失衡、沒有活力,無法展現自我。

有學員提出:佛家都說要無我,要斷慾望,如果我要去得到這些,就要跟我老婆吵,跟我家人吵了,但是,如果我討好,事情就會好一點,也會和諧一點,老師你現在這樣說,就跟這些教導違背了。(從薩提爾溝通姿態來看,我們需要辨識,忍辱跟討好姿態,忍辱是一致性姿態所為,討好姿態不是忍辱,是隱藏真實自我,區辨的方式,可以問何以如此,忍辱者清明知道為何而作,討好姿態者,所說的是普遍合理的觀念,依循,應該,比較多)



從我的角度:

1. 修行的教義沒有問題,但是有次第,先好好做一個成熟、穩定,能選擇、負責、承擔的成人,是一個清楚知道自己在幹嘛、要什麼、要走向哪裡的清明的成人。修行是從「發願」開始,這就是一個選擇,我願意,不是我應該,我願意持守戒律、我願意了解義理,如果是從我應該,我應該聽佛的話、我應該聽師父的話、我應該聽前輩的話,我應該,那我們就是以下對上的姿態在修行,這個我應該,是無法負起責任的,因為當出了狀況,不自覺地承擔的方式就會是怪師父,或者怪自己,內在又創造出戰場,繼續輪迴沒有修行以前的模式。

2. 薩提爾模式強調渴望,是從「外求」轉向「內求」,她鼓勵我們對自己想要的負起責任,當我們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的確需要從照顧者、師長、社會得到被愛、被認可、被接納,因為我們能力有限,身心還沒成熟,然而,當我們現在已經成人了,我們就有足夠的能力以成人的能力、角度,去選擇正確的方式滿足自己,甚至,有些僅只是過去的遺憾,就可以選擇放下,這才是薩提爾模式要做的,承認自己的期待與渴望,目的不是要鼓勵你去跟別人要,而是辨識出來後,你願不願意自我滿足,但是這也不表示都不需要跟別人要,跟別人要是錯的,這裡要說的是,作為成人,你能否做出選擇,滿足自己,或具體明確的告知別人你要的,如果對方做的到,那也是很圓滿的,如果沒有,那也不是對方或自己的錯。

3. 「情緒」無所不在,讓人感到難受,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應對情緒,對情緒有負面的觀點,但是,我認為「情緒」既然處處都在,何不好好運用情緒這個資源呢?很多的情緒生起,可以幫助我們很快的辨識出我們內在想要的期待、渴望,我們就有機會為自己滿足,就像孩子會哭,你是從孩子的哭,去判斷現在他是餓、還是尿布濕了,判斷清楚了,就知道怎麼回應。即使是成人,我們依然可以從生起的情緒,學習去辨識內在的需要,並且找到正確的方式回應。

慢慢地,你會從這樣自我滿足負責的歷程,檢視自己的期待、觀點,你會從這些期待和觀點中,逐漸的看見自己的執著、荒謬、非理性、僵化等,走到這,去鬆動這些想法、放下期待,就輕而易舉了,到那時,面對外境,你要升起情緒,自然也沒有了。

當我們可以認回情緒,重新認識、學習回應,你會發現你這個人會是更加完整整合的。何不把情緒當作神佛給人類的禮物,從中去探索內在,為自己打開、療癒未了情結,修行的懺悔,也是類似的療癒歷程,修行從成為完整一致的人開始。




( 知識學習其他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aterClaire&aid=180990473